林業信息
地球綠飄帶:富了老百姓綠了將軍溝
從青海省西寧市出發一路向北,穿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城,就會立即進入一片綠色的海洋。雲杉、側柏、針葉鬆、各種灌木,綿延的森林就像一條綠色的飄帶拱衛著西寧。
大通縣是青海省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縣,也是三北防護林工程啟動最早的地區。然而就在幾年前,這裏實施三北防護林工程還遭遇著一個大難題——林牧矛盾突出。農牧民群眾拿著鋤頭反對退牧還林,原因隻有一個,林地權屬不清,種樹看不到經濟效益。
大通縣將軍溝村就是這種情況的典型地區。大通縣東峽林場場長胡長壽從1985年參加工作起,就將心血傾注到三北防護林工程上。為了說服村民響應國家退牧還林號召,2005年,胡長壽提著禮、帶著酒,在將軍溝一住就是十幾天,挨家挨戶談心做工作。
“當時哪敢想讓他們多退幾畝地,能完成當年上級下達的幾十畝任務就很知足了。”胡長壽說,為了取得村支書鄧永良的支持,他索性住在鄧永良家裏,瞅準機會就和他喝酒吃飯“巴結”他。可鄧永良的態度始終如一,說:“酒可以喝,飯可以吃,退牧還林?不行就是不行!”
胡長壽雖然有國家政策支持,但卻拿鄧永良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鄧永良和村民的理由非常充足:“種樹重要還是生活重要?這些地從祖上起就是村裏放牧的草山,退牧還林可以,先解決了我們的收入問題,做不到,一切免談。”
2010年國家林權製度改革一下子使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春風吹綠了將軍溝。根據這項惠民政策,所有林地承包到戶,國家不僅提供苗木,下撥管護資金,而且在自家林地裏種樹還發人工工資,最後,林地上所有的收益都歸個人。
這樣的好政策一下子改變了將軍溝人對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態度,尤其是2012年,村裏首次從植樹造林上獲得了實際利益。
鄧永良說,2012年,將軍溝村通過出售1000棵樹苗獲利6萬元。這筆錢雖不多,但村民們一算賬嚇一跳,村裏500畝林地按照1000棵樹苗賣6萬元的市場價格,總資產近千萬元!
老支書鄧永良扒著指頭算了又算,植樹造林可不得了。將軍溝一共有土地20260畝,林權改革後共有林地1800畝,如果把那些用於放牧的荒山全部納入三北防護林等植樹造林項目,將會是多大的資產?
效益見到了,賬也算清了,將軍溝的老百姓也就支持了。這時候胡長壽變成了香餑餑,隻要他到村裏,大家就追著要種樹指標。
胡長壽說:“現在我們要看能不能讓你造林,你的地適不適合造林,不是誰想造林就能造得上的。”
隨後,大通縣吃準了林權製度改革的政策精神,在種樹的同時,由政府出資帶動村民投資發展林下經濟,將軍溝村農林牧業合作社隨即成立。
如今,鑽進將軍溝村茂密的林地裏,鬆花土雞在林下跑來跑去,大黃、白芍、當歸等中藥材也傍著林子種了起來。鄧永良說,農林牧業合作社今年有土雞4500隻,每隻雞可獲利20元,再加上中草藥種植,可為將軍溝村人均增收1000元。
“將軍溝的老百姓富了,將軍溝也就綠了!”切實感受到村民們一前一後態度變化的胡長壽明白了,隻有把老百姓的利益和植樹造林結合起來,才能讓三北防護林這樣利國利民的工程真正獲得老百姓支持。(記者黨周、陳凱、陳國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