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兵團林果炫動美麗邊疆

來源:不詳 作者:國家林業局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3年01月04日 閱讀: 字體:【】 【
中國綠色時報1月4日報道(記者  柏章良  劉繼廣) 屯墾戍邊,兵團人個個是好男兒。
  興林種果,兵團人同樣都是一把好手。
  每年九十月份,當你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來到兵團人聚集的阿克蘇、石河子、阿拉爾、和田市,會發現這裏的田間地頭,到處歡聲笑語,瓜果飄香。於是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歎:哪裏有兵團,哪裏就果美,哪裏就民豐。
  新疆,雖然地處祖國邊陲,經濟欠發達,但是,這裏擁有瓜果生長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悠久的林果生產曆史,為新疆瓜果甲天下的美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尤其是“十一五”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抓住這一難得的有利條件,大興林果業,不僅在沙漠中造出了片片綠洲,而且富裕了一方百姓,將生態和民生兩麵林業大旗高揚在邊疆的廣袤大地上。
  “果令”如山
  屯墾戍邊,軍令如山。
  興林富民,“果令”如山。
  兵團農一師,這支與王震將軍率領的三五九旅一脈相承的部隊,在發展林果業方麵也有著一股子狠勁。他們提出,要充分利用兵團和師市的自然資源、組織管理和現代農業生產方式三大優勢,實現建百萬畝特色林果業基地、產百萬噸優質果品、創百億元林果產業的“三個一百”宏偉目標。
  圍繞實現“三個一百”目標,2012年,在師市黨委的領導下,阿拉爾市全麵開展林果產業的“提質增效”活動,堅持以“三園(紅棗、蘋果、核桃)”、標準化精品園、畝效益超萬元高產高效示範園建設為抓手,積極推動以紅棗為主的林果產業基礎設施和經濟體係建設,實現林果業產值和產量穩步快速增長,為師市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思路決定出路。
  2012年,全師共計完成造林麵積1.04萬畝,完成師造林任務的104%;新增果園麵積3.4萬畝;完成果品總產55萬噸,其中紅棗30萬噸,實現了20%的增長速度;落實“三園”建設麵積8.6萬畝;建設畝效益超萬元果園10.6萬畝;爭取國家退耕還林、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林業貼息貸款、三北防護林等項目資金6000餘萬元……
  2012年10月20日,對於屯墾新城、西部明珠阿拉爾市來說是一個值得特別記憶的日子,由兵團主辦的中國·阿拉爾第三屆紅棗文化節在這裏開幕。
  紅棗節期間,人們不僅欣賞了著名平民歌手阿寶激情放歌的風采,而且耳聞目染了兵團發展林果產業、振興邊疆經濟的巨大成就。一個紅棗節,就簽約項目31個,達成合同意向金額10.2億元。
  林果搭台,紅棗唱戲。兵團人依托林果產業大力振興地方經濟,讓沙漠綠洲煥發出了無限的活力和生機。
  紅棗當家
  紅棗,還是紅棗。
  走進新疆和田市,走進兵團農十四師,仿佛走進了一個棗的海洋。
  “美玉之都、地毯之源、絲綢之路、歌舞之邦、瓜果之鄉、長壽之區、桑皮之城、萬山之祖、軍墾之父……”說起農十四師所在的和田市,師政委趙建東如數家珍。
  然而,最讓趙政委自豪的還不是這些,而是他們的224團和224團香甜的紅棗。因為,在224團紅棗高產示範園裏,曾經留下過許多中央領導同誌的足跡。
  紅棗給224團帶來了榮譽和效益,224團發展紅棗的積極性更加高漲,舉措更加有力。
  ——明確發展思路。大力推行統一果樹品種、統一栽植技術、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灌溉技術、統一病蟲害防治的“五統一”原則,促進紅棗產業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
  ——完善科技服務網絡。堅持把團場科技隊伍作為技術推廣的龍頭,向職工推廣成熟的技術成果;技術人員下連入戶,開展技術承包,抓好技術服務;各連隊配備1-2名技術副連長(技術員),家家戶戶都有技術明白人,真正構建起了較完善的團、連、職工三級技術推廣服務網絡,為提高紅棗基地建設的科技含量和技術管理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加強綠色標準化生產。食品安全是紅棗的生命線。2012年初,224團製定了《農資準入管理辦法》,提高農資銷售的準入門檻,加大處罰力度,淨化農資市場,保障生產安全,提高紅棗質量,為贏取市場發展空間掃除障礙。
  ——層層開展技術培訓。以提高職工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棗樹管理水平為重點,聘請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專家、教授進行技術講座或現場指導;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術培訓班,培訓技術人員和職工;建立典型示範基地或示範園,幫助廣大職工掌握現代棗樹管理新技術;製作《紅棗矮密早豐綜合管理技術》光盤和技術操作規程,發放到每個職工手中,提高職工技術水平,強化棗樹田間管理。
  春華秋實。
  2012年,224團紅棗種植麵積達13.4萬畝,掛果麵積達12.2萬畝,測產鮮棗79005.1萬噸,平均單產647公斤,產值達47403萬元,產量較2011年增加了36.1%,產值較2011年增加了25.88%。
  224團僅僅是農十四師大力改善生態、發展林果產業的一個小小的縮影。截至2011年底,農十四師林業生態資源總量達249萬畝,其中國家級重點公益林129萬畝、人工生態經濟林93萬畝、人工防護林2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1%;優勢特色果品基地建設已成規模,2011年林果產量達45萬噸,林果產值達50億元。
  趙建東興奮地告訴記者,兵團以紅棗為主的林果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輻射帶動了周邊群眾致富,每年僅果品采摘一項,就能為附近的皮山、墨玉兩縣30萬農民工人均增收800元。
  一顆小紅棗,活了一片天。
  科技助力
  對於氣候異常惡劣的新疆來說,幹旱是林果產業發展的“瓶頸”。兵團農墾科學院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破除障礙的“爆破手”的職能。他們通過艱辛努力,研究出了沙漠微滴灌技術。僅此一項技術,不僅克服了過去沙漠地帶大水漫灌帶來的水資源浪費和灌溉效果差的問題,而且可以根據不同的地類選擇最佳灌溉時機、分次灌水量、停水停肥時間等,使果品產量和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在農十四師224團的紅棗科技示範園,記者就看到這樣的情景:兵團農墾科學院的幾個年輕人正在頂著烈日,利用果樹微滴灌技術係統,為果樹滴灌綠色有機肥。
  兵團農墾科學院黨委書記尹飛虎高興地告訴記者,目前兵團農墾科學院研究的微滴灌技術,不僅在新疆林果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還被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中。廣西在甘蔗生產中就十分青睞這項微滴灌技術。
  其實,兵團農墾科學院研究的林果科技栽培技術又何止微滴灌技術這一項。王新華院長說,通過全體科研人員的艱辛努力,近年來,農墾科學院陸續推出了“兵團經濟林標準園技術規範”、“兵團紅棗產業發展指導意見”、“經濟林產權改革調研”、“紅棗直播建園技術調研”、“兵團經濟林產業技術支撐體係建設意見”等一大批科研成果,為推動新疆林果產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貢獻的背後,總會有汗水和拚搏。
  在農十四師224團的棗園裏,人們經常會看見一輛奔波著皮卡車,這是兵團農墾科學院林研所為當地棗農傳經送寶的科技服務車。僅從2012年3月至10月,林研所的科技人員就累計為當地棗農提供技術服務多達700人次。
  其實,這隻是兵團林研所開展技術服務的一個縮影。多年來,以“服務兵團林果業發展,傳播科技知識,致富團場職工”為宗旨,兵團林研所發揮所內擁有多名林果業專家的優勢,在兵團許多團場都開展了科技服務活動,內容涵蓋楊樹、梭梭、棗樹、蘋果、香梨、沙棘、葡萄等樹種的栽培撫育、水肥、修剪、病蟲害防治等。
  兵團團場多分布在“風頭水尾”,林地、果園立地條件差是普遍存在的現象。為解決困難立地下果園生產效益差、果品商品率低的問題,林研所的科研服務團隊從研究果實發育規律等方麵入手,運用滴灌施肥技術,在果樹不同生長期輔以植物生長調節劑組合使用的思路,曆時4年,開展20種試驗,獲得1萬多個數據,終於研製出了果實專用膨大劑,並在部分果園中應用,使果品商品率超過95%,一二級果品率達到90%。
  針對北疆寒冷地區產業調整途徑少的難題,林研所認真分析當地的氣候特點,提出沙棘生態經濟兼用樹種產業開發,選育出3個沙棘良種,發明2項育苗專利,製定高產栽培技術規程,推廣種植麵積2萬多畝,成為北疆林業發展的新亮點。
  ……
  屯墾戍邊,兵團人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林果興疆,兵團人同樣異彩紛呈。我們有理由相信,“十二五”期間,在全體兵團人的共同努力下,兵團在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美麗新疆的征程中一定會有更加出色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