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城市森林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葉智 發布時間:2009年04月07日 閱讀: 字體:【】 【

    城市森林是森林生態係統的重要組織部分,發揮森林生態體係在保障國土生態安全、擴展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環境容量中的作用,必須高度重視城市森林建設。2004年以來,尤其是近兩年來,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的有力推動下,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有效載體,中國的森林城市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贏得了各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人民群眾的積極擁護,在促進城市生態環境改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推進森林城市建設的實踐中,森林城市建設的理論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一些基本理論架構。

    森林城市建設的基本理念

    森林城市不同於綠化模範城市,也不同於園林城市,它有自身獨有的特點。它不以綠量的增加和景觀的優美為標準,突出強調的是森林的生態功能,要求把城市森林當作生態係統來建設。借鑒歐美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們的實踐,可以歸納為6個理念。

    一是近自然狀態的路徑選擇。就是按照森林生態係統的內在規律去建設城市森林,建設的手段是人工的,但建成的生態體係應該是近自然的。首先是景觀設計要近自然,不搞園林式的整齊劃一和過度修剪。其次是樹種選擇要近自然,盡量使用本地樹種,形成多樣性、組團狀的植物群落。第三是管護方式要近自然,城市森林生態係統形成後,即應盡量減少人工對其自然演替的幹預。

    二是城鄉一體的發展統籌。生態係統是沒有城鄉界限的,因此搞城市森林建設必須把城鄉放在一起考慮,主要是在三個方麵搞好統籌。一個是規劃一體。在規劃中就要給鄉村以城市待遇,把農田生態係統、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建設納入城市森林總體規劃之中。另一個是投資一體。改變過去那種城市由市政投資、鄉鎮自己投資的二元結構,把城市、鄉鎮的森林建設投資統一納入市政投資考慮。再一個是管理一體。過去很多地方森林的管理都是城市由園林局管、鄉鎮歸林業局管,在森林城市建設中這種體製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成都市就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過程中,把兩個局合並,理順了管理體製。

    三是林水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體係部局。賈慶林同誌為森林城市創建工作作了“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的題詞。如何落實好這個思想?做到“五個相依”就完成了體係布局,森林就會在相依中走進城市,城市就會在相依中擁抱森林。所謂相依就是共為主體,森林作為城市活的基礎設施,不是處於從屬地位,而是與水、路、城、村、居同等重要;所謂相依就是相互支撐、互為前提,各自為對方的發展創造條件;所謂相依就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相互促進中共同發展。

    四是濃鬱鮮明的地方特色。森林城市建設的經驗是可以相互借鑒的,但是森林城市的模式是不可以相互複製的。每一個地方的森林城市建設都要從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氣候地理特點和文化曆史傳承出發,走本地化的森林城市建設之路。

    五是開放互動的管理模式。森林城市的森林一定是人們可以親近的,不是拆牆透綠的問題,而是要拆牆進人,使城市居民能夠最大限度地享受森林對身心的愉悅和陶冶。因此,森林城市中的森林公園、城市公園和綠地,都應該盡量向市民免費開放。

    六是節水、節力、節財的效益控製。隨著各級黨委、政府對森林城市建設越來越重視,各地也出現了搞大投入、大動作,運動式城市森林建設傾向。對此,必須努力予以糾正,努力在推廣節水、節力、節財技術措施和管理控製手段上下功夫。在節水上充分利用降水和土壤水,推廣噴灌和微灌等先進灌溉技術,最大限度地提高森林建設用水效率,即使像廣州、杭州、武漢、無錫這樣的多水城市,也應從我國總體缺水的情況出發,督促他們采用節水技術。在節力上主要是不給老百姓造成更多額外負擔,盡量減少動遷規模,不搞經費和人力上的硬性攤派。在節財上堅持量力而行的原則,能分步搞的,確定長遠規劃後分步實施。與“三節”要求相適應的是,在整個城市森林建設和推進過程中堅持做到“三個不主張”,即不主張運動式推進、不主張大樹和名貴樹種進城、不主張超財力投入,從而使城市森林建設更加符合森林生態係統的內在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最大限度地增強城市森林建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森林城市創建的基本要求

    森林城市創建工作是貫徹城市森林建設理念,推進城市森林建設的有力手段,開展好創建工作主要應該把握好五項基本要求。

    一是建設規劃的長期性。一般應做5到10年的規劃。這是因為,一方麵森林城市的森林不僅僅是綠化的概念,從種下樹苗,到形成森林具有生態功能,需要兩到三年時間;另一方麵,森林城市的建設要求和指標,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要求的提高而不斷變化,必須確立長遠眼光,為城市森林未來發展預留足夠的空間。

    二是價值取向的和諧性。森林城市建設的唯一價值取向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森林城市建設水平的最終判斷標準就是人與自然、人與森林的和諧程度。因此,在指導森林城市建設中,我們要盡力避免不和諧因素的出現,盡量避免大規模的樹進人退式的推進方式,盡量用租賃等溫和、雙贏的手段取得城市森林建設用地,防止引發社會矛盾。

    三是服務對象的群眾性。森林城市的森林是為最廣大群眾服務的。因此,創建過程中要堅持做到引導百姓積極參與,創建成果讓老百姓共享。搞好宣傳策劃,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城市森林的重要作用,創建森林城市的重大意義,贏得群眾的支持和理解。同時,在規劃建設中把方便群眾親近森林作為重要標準,使城市森林能夠在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服務中發揮作用。

    四是社會動員的廣泛性。毫無疑問,森林城市的建設是應該以政府部門為主導的,但是社會各界的參與尤為重要。隻有全社會動員起來,森林城市建設才有持久動力。目前,各地在森林城市建設中創造了許多好的辦法。有企業認捐的形式,由企業捐資造林;有開發商配套建設方式,開發商在建設商品住宅時就配套建設小區“森林”;有個人義務植樹、認養樹木等等。

    五是投資主體的多元性。城市森林不僅具有生態功能,還有許多經濟功能可以挖掘利用。許多城市的經驗表明,城市森林建設不是一項隻有投入沒有產出的事業。隻要同木材生產、林果業、旅遊等產業很好地結合起來,城市森林一樣具有經濟功能,能產生經濟效益。因此,還應該加強這方麵的研究、論證和運作,使城市森林成為一項能夠帶來收益的事業,吸引更多的資金用於城市森林建設。

    森林城市建設的主要模式

    通過近4年的實踐和探索,基本形成了5種森林城市建設模式。

    一是生態環境治理型森林城市建設模式,代表城市是沈陽。沈陽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時麵臨的生態環境壓力很大,作為重工業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沈陽市把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作為推進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平台,舉全市之力全力推進森林城市建設,隨著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一舉扭轉了被動局麵。

    二是推動文明轉型型森林城市建設模式,代表城市是廣州、杭州等工業發達城市。這些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人均GDP排在全國前列。如何貫徹十七大精神推動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是下一步這些城市麵臨的主要任務。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這種轉型提供了一個綜合性平台,這些城市的實踐表明,這個平台非常有效。

    三是拓展城市生態環境容量型森林城市建設模式,代表城市有新疆阿克蘇。阿克蘇市幾十年如一日,全麵推進造林綠化,建成了舉世驚歎的柯柯牙工程,森林每前進一步,城市居民的生存發展空間就大一步。可以說,沒有城市森林建設的推進,就沒有阿克蘇今天的建設規模和發展成就。

    四是產業支撐型森林城市建設模式,代表城市是許昌、臨安等城市。這些城市林業產業非常發達,經濟林麵積不斷擴大,群眾造林的積極性非常高,為森林城市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是水資源節約型森林城市建設模式,代表城市是包頭。包頭是一個缺水城市,但是包頭市從最初的63棵樹,發展到處處綠樹成陰,並沒有出現種樹與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爭水的現象。原因就在於他們不斷改進節水技術,城市灌溉用水全部來自4個汙水處理廠的中水。

    這些理念、要求和模式是在城市森林的實踐中不斷發展的,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隻要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研究解決城市森林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城市森林建設就一定會在理論不斷創新中提高到新的水平,在推進城市經濟社會全麵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中發揮越來越積極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