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建設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四川省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16年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國家林業局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4年05月15日 閱讀: 字體:【】 【
nbsp;   編者按
    16年過後再來看天保工程,無論從生態保護的社會價值上說,還是森工企業自身的利益而言,仍是可圈可點。16年來,全省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8336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11個百分點,累計下達專項資金308億元,活立木蓄積增加4億立方米。此外,在減少土壤侵蝕、涵養水源、增氧固碳等方麵,也起到積極作用。
    四川省森工企業響應中央號召,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建設長江上遊生態屏障,不僅對改善生態起到積極作用,另一方麵,也給森工轉型提供了機遇。
    森林,本是可再生資源,不該被當作單純的消耗性資源。財富,就藏在林子裏。森工企業包袱重,曆史欠賬多,轉型不易,但方向對了,就總能找到出路。
    夾金山護林人的故事,正是挖掘林業資源自身的價值,找到新生之路的探索與案例。
    1998年9月1日,我省率先啟動天保工程,停止木材商業性采伐。以伐木作為主要業務的森工企業,變成了護林隊伍,主要收入來源就是每畝幾元的天保工程管護費。當時,我省有28家重點森工企業和各類小型森工企業,職工近十萬人。
    夾金山林業局,就是當年最早加入天保工程、實施轉型的森工企業之一。記者近日來這裏采訪,看到這些過去的砍樹人、今天的護林人,已找到角色改變的感覺,發現了埋藏在林子裏的財富密碼。
    曾經輝煌全縣財政三成以上靠林業
    “嗨咗,兄弟夥,加把勁哦!隔壁的幺妹看著哦!雄起!”這句號子伴隨了夾金山林業工人40餘年。
    夾金山林業局在寶興縣,管著247萬畝林區,占全縣國土麵積的51%。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還叫寶興森工局,因寶成鐵路和成昆鐵路建設,個別年份的木材產量超過了10萬立方米,“很多枕木都是從這裏運出去的。”夾金山林業局局長苟必康說。
    這裏出冷杉、雲杉,“樹子被鋸成段綁起,丟到江裏。”今年72歲的嘉珠頓噶,家鄉在磽磧藏族鄉,距離夾金山隻有五公裏。那時,來自全國各地的伐木工人揮舞著斧鋸,吼著號子,將一捆捆上好的木材送入青衣江,隨江水漂向遠方。
    寶興到雅安的公路修通後,青衣江上的木排逐步退出曆史。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夾金山林業局木材年均產量超過1.6萬立方米,年收入超過500萬元。
    一位退休的寶興縣老幹部還記得,建國後至上世紀80年代末,縣財政一直依賴“三頭”——木頭、石頭和水頭(水電),“夾金山林業局上繳的利稅,有10多年一直占全縣的三分之一以上,有時候會占四成左右。”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整個寶興縣隻有夾金山林業局有一輛進口伏爾加牌轎車;穿著林業局工作製服的年輕人,也是當地擇偶的熱門人選,“往大街上一站,別個看你的眼光都不一樣。”夾金山林業局泥巴溝工區副主任李安全說。1982年,剛剛參加工作的李安全第一個月工資是60元,而當地的教師工資隻有30多元。
    墜入危機一度舉債過日
    “那天我哭了,師父給我留下的斧子要上交了。”提起停止商業木材采伐的往事,李安全滿臉淚痕。
    1998年6月的一天,李安全得知,天保工程將於9月1日正式啟動。夾金山林業局是全省首批實施天保工程的林區,這意味著伐木工人要失業了。這些隻擅長使用斧頭、油鋸的人,未來在哪裏?李安全回憶,得知消息後,工友們圍在一起抱著斧頭、鋸子痛哭,上了年紀的還跑到局裏上訪,“那幾天好多人晚上都抱著斧子睡覺。”
    其實,早在夾金山林業局火紅的時候就潛藏著危機。管轄的林區森林覆蓋率在40年內已下降了30%左右,隻有58%左右。
    李安全說,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泥巴溝附近的山上長滿了胸徑一米以上的雲杉、冷杉;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要走上十幾公裏才能到采伐點,樹子的胸徑剛過半米。與木材胸徑一樣變化的還有工資,1995年,泥巴溝工區的工人月工資隻有300元,當地教師的月工資已經漲到240元。
    夾金山林業局內部把這現象叫做“兩危”——資源危機和經濟危困。從1990年起,夾金山林業局年木材產量就再也沒有超過兩萬立方米。營收銳減,還養著1000多名職工,開始借貸過日了。
    1998年9月1日,夾金山林業局近六百名伐木工人戴上了護林員袖標。天保工程一期的管護費,幾乎是企業唯一收入,“比之前采木頭少了四分之三”。
    到2005年,積欠外債超過2000萬元。工人麵臨著下崗、分流和減薪,企業入不敷出,麵對著巨額債務。
    成功轉型生態資源開始變財富
    “這些年封山育林,林區的森林覆蓋率提升了28個百分點,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苟必康說,天保工程實施以來,林區森林覆蓋率悄然回升到86%,林子裏藏著野生大熊貓和珙桐。“30多個房間明天就要住滿了,這個小長假要收入十多萬元哦。”4月30日下午,一臉笑意的螞蝗溝工區主任李林彬忙著招待遊客。工區入口掛著的木牌,提示這裏是森林公園和林家樂。
    螞蝗溝工區駐地入口有塊巨石,上麵刻著“紅軍長征翻過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站在石頭上就能望見積雪的山頂。“工區的30多萬畝林子就是財富啊。”李林彬解釋創業初衷。
    2000年年初,已經半年沒領到工資的職工謀劃著上訪,或領了安置費外出闖蕩。他則想到了發展林下種養和生態旅遊兩條增收的路子,借了3000元開始創業。李林彬帶著職工建魚塘、建起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小木屋,請來當地老鄉參與表演民族舞蹈;養起蜜蜂、山羊和雞。第一批農產品出山時,價格之高、銷路之好超出了預期,“我們養的雞一斤能賣到28元啊!”
    李林彬拿出2012年的賬本,那一年,工區的旅遊收入超過了180萬元,僅此一項,人均增收超過兩萬元。如今,李林彬正在謀劃引夾金山上的雪水養殖冷水魚,“別的不說,魚養起來一年能收入上百萬。”
    在夾金山林業局管護區內,已經有兩家旅遊企業入駐,“我們以資源入股,坐地分成。”苟必康介紹,僅此一項每年林業局的收入就超過了50萬元,外加林下種養、林家樂等收入,已經超過了天保工程管護費。夾金山林業局的外債已經下降到546萬元。(記者 王成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