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將防沙治沙與經濟發展相結合 黑龍江省沙產經濟成效顯著
近年來,我省在努力改善沙區生態環境的同時,堅持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大力推廣生態經濟型治沙模式,沙產經濟已經成為沙區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2013年第十九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幹旱日”的主題是“幹旱與水資源短缺”,我省的宣傳主題是“遏製荒漠化,發展沙產經濟”。
我省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的齊齊哈爾和大慶兩市所轄的龍江、泰來、甘南、訥河、富裕、齊齊哈爾市郊區、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肇源、大慶市郊區9個縣(市、區),是科爾沁沙地重要組成部分。沙區總土地麵積6155.4萬畝,占全省總土地麵積的8.7%。
近年來,我省防沙治沙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在努力改善沙區生態環境的同時,堅持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統一,把改善一方生態環境與繁榮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廣生態經濟型治沙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十一五”期間,在大力推廣泰來縣莊園式生態經濟型治理模式、龍江縣石質荒山工程造林模式等原有模式的同時,重點研究總結了16項沙化土地治理開發模式,主要有龍江縣杏山鄉六合生態園區建設模式、泰來縣沙棘產業開發治理模式、大慶市林藥開發模式、龍江縣樟子鬆嫁接紅鬆模式等,都收到了良好的建設效果。龍江縣六合村按照“山水林田草,路村井電畜”綜合治理的原則,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2012年,省委省政府更將防沙治沙工作納入了省委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各級黨委、政府凝心聚力、真抓實幹,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2013年,我省沙區以大片林、村屯綠化、道路綠化、生態經濟林建設為重點,抓規模,上檔次,調結構,強力推進防沙治沙工程建設。
通過大規模防沙治沙,我省沙區生態環境已明顯改善,沙區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據調查,我省西部沙區八級以上大風次數已由工程實施前的年均28天減少到現在的年均7天左右,坡耕地泥土流失量減少77%,土壤肥力提高0.51%,土壤流失量每公頃減少9.4噸,林網內風速平均降低38.9%,氣溫提高0.8~1.9°C,相對濕度提高22%,蒸發量減少18%,有效降雨次數增加2~3次,糧食產量提高15%,基本杜絕風蝕造成的“風剝地、擼籽粒”的現象。
2013年第十九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幹旱日”的主題是“幹旱與水資源短缺”,我省的宣傳主題是“遏製荒漠化,發展沙產經濟”。
我省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的齊齊哈爾和大慶兩市所轄的龍江、泰來、甘南、訥河、富裕、齊齊哈爾市郊區、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肇源、大慶市郊區9個縣(市、區),是科爾沁沙地重要組成部分。沙區總土地麵積6155.4萬畝,占全省總土地麵積的8.7%。
近年來,我省防沙治沙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在努力改善沙區生態環境的同時,堅持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統一,把改善一方生態環境與繁榮一方經濟、致富一方百姓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廣生態經濟型治沙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十一五”期間,在大力推廣泰來縣莊園式生態經濟型治理模式、龍江縣石質荒山工程造林模式等原有模式的同時,重點研究總結了16項沙化土地治理開發模式,主要有龍江縣杏山鄉六合生態園區建設模式、泰來縣沙棘產業開發治理模式、大慶市林藥開發模式、龍江縣樟子鬆嫁接紅鬆模式等,都收到了良好的建設效果。龍江縣六合村按照“山水林田草,路村井電畜”綜合治理的原則,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2012年,省委省政府更將防沙治沙工作納入了省委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各級黨委、政府凝心聚力、真抓實幹,防沙治沙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2013年,我省沙區以大片林、村屯綠化、道路綠化、生態經濟林建設為重點,抓規模,上檔次,調結構,強力推進防沙治沙工程建設。
通過大規模防沙治沙,我省沙區生態環境已明顯改善,沙區社會經濟發展迅速。據調查,我省西部沙區八級以上大風次數已由工程實施前的年均28天減少到現在的年均7天左右,坡耕地泥土流失量減少77%,土壤肥力提高0.51%,土壤流失量每公頃減少9.4噸,林網內風速平均降低38.9%,氣溫提高0.8~1.9°C,相對濕度提高22%,蒸發量減少18%,有效降雨次數增加2~3次,糧食產量提高15%,基本杜絕風蝕造成的“風剝地、擼籽粒”的現象。
上一篇:陝西上半年完成全年80%造林綠化任務[ 07-02 ]
下一篇:大興安嶺10萬林區百姓樂享棚改成果[ 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