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治溝造地:“山溝溝”將成“糧食囤”

來源:不詳 作者:國家林業局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2年11月26日 閱讀: 字體:【】 【
    十年百萬畝
    糧食增產惠民生
    與記者一樣,如今第一次拜訪延安的人,往往會驚詫於它的綠。在人們印象中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經過10多年的退耕還林、自然封育,已經呈現出一派山清水秀的宜人風光。然而,從1999年延安成為全國首個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市、全市耕地減半算起,第二個8年的補貼期很快就要到了,當退耕的農民不再能拿到補貼的時候,農民吃飯問題怎麼解決?這片黃土高坡上的綠意蔥蘢還能保持下去嗎?
    “陝西糧食增產潛力在陝北,陝北糧食增產潛力在溝道。”陝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姚引良說,“陝北缺平地不缺山,有山就有溝,治溝能造地,治溝造地在黃河中上遊地區都有推廣價值。”
    據悉,截至目前,延安市已經累計實施治溝造地小流域97條,增加耕地麵積7.01萬畝,新修排洪渠380公裏,新建和維修加固各類淤壩地275座,台階壩2750座,造林5.5萬畝,種草1.8萬畝,累計完成投資6億多元。
    “造地就是造福。退耕還林已經讓延安大地實現由黃到綠的轉變,我們還要讓延安農民實現由貧到富的轉變。”延安市副市長楊宵說,延安從2006年起就開始了鞏固退耕還田的項目建設,將60%的退耕還林資金用於口糧田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需要建設高標準的口糧田。”
    專家測算,1畝溝壩地的糧食產量相當於5至7畝坡耕地產量。而坡耕地因為土地不平整,不能機械化耕作,所需勞力更是比溝壩地多得多。
    “以前一人一天最多兩畝地,現在弄平了,可以機械化,一個人就能種原來十幾戶的地。”梁家河村村支書石春陽說。
    “中國一年有5000萬到8000萬畝耕地撂荒。地越不好,越容易撂荒,因為土地沒有價值就留不下人。所以治溝造地對於保障糧食安全有很大好處。”劉彥隨研究員分析說,“延安溝道造地潛力約147萬畝,考慮人口分布和基建活動影響,未來10年中,在現有工程技術條件下,隻要加大資金投入,增加100萬畝耕地是完全有保障的。”
    治溝先治水
    科學規劃保生態

    黃土高原溝壑縱橫,但並非所有溝道都適宜平整為良田。在治溝造地過程中,當地政府采取了對每條溝道都先考察、再設計、後施工的謹慎模式,以科學規劃和施工,來確保這個項目的生態安全。
    “我們的原則是,集中連片、先易後難、便於耕種、試點優先。”劉彥隨說,“從資源層麵講,溝道要有長度、寬度、麵積,不是500米以上都算溝道。延安全市500米以上溝道有4.4萬條,我們從中遴選2026條溝道,實地考察,再依據當地土層特征,做出因地製宜的工程設計圖。”
    在黃土高原,溝道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也是水土保持治理的重點和難點。“造地先治溝,治溝先治水”,成為治溝造地的最重要經驗。治溝造地通過節節設防、層層攔蓄,實現“泥不出溝”,為黃河安瀾作出積極貢獻。
    “排洪渠道不是越大越好,關鍵要牢固實用。”劉彥隨說,試點工程運行近兩年來,已經通過了數次暴雨的考驗,無一損毀。
    “治溝造地成本根據工程難易程度有所不同,平均大約需要1.2萬元一畝,其中土地平整、田間道路等工程隻需五六千元,其他均用於硬化壩道溝渠、提高防災標準的水利生態工程。”延安市副市長楊宵說。
    在治溝造地過程中,延安市努力保護生態,堅持“造一退三”和“三不修”。即造一畝溝壩地退三畝坡耕地;退耕還林地不修,植被覆蓋良好的溝地不修,地表工程量大而造地麵積小的地塊不修。為了防止出現山體滑坡、泥石流,治溝造地對於取土也有嚴格的標準,嚴控開挖高度和開挖麵。
    轉型求發展
    利益共享得民心

    在延安市寶塔區甘穀驛鎮的何家溝流域,記者看到,這裏的溝道整治正在施工中,農民雖然衣著單薄,但幹得熱火朝天。讓農民如此有熱情的,正是治溝造地工程的利益共享機製。
    “何家溝村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勞動力不足,所以這裏由鎮黨委、政府組織,村集體負責,引導村民采取承包、轉包、租賃等方式,將治理好的土地進行合理流轉,使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最大化。”寶塔區區長吳耀說,治溝造地和移民搬遷結合起來,變成綜合性規劃,可以將治溝造地、新農村建設、農業發展、生態保護問題一起解決。
    利益共享機製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參與治溝造地的科學調研。
    劉彥隨調查組在近兩年的調研過程中,就累計收到村委會意願書978份,完成農戶調查問卷1550份。“我們的調研工作為什麼完成得這麼順利?一是水利部門提供的水利資料齊全。更重要的是農戶積極參與問卷調查。”劉彥隨說,“治溝造地定位不僅是一個項目,而是要以治溝造地為平台,實現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的優化。在現在這個轉型發展期搞治溝造地,時機正好——10年前我們沒這個經濟條件做,10年後再做成本太高。”
    “治溝造地的主體還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凡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能做的,農民能做的,就讓他們去做,包括專業公司,農民也可以參與監督。對治溝造地中新增加的耕地,有三種處理辦法。一種是全部分給農民,再返租;第二種是全部集中在集體經濟組織手裏;第三種是解決一部分曆史遺留問題,分給農民一部分,集體經濟組織集中留一部分。”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近日在延安調研時也說,“治溝造地要加強利益協調與共享。尊重農民的意願,照顧農民的利益,讓農民來分享治溝造地的成果。”(記者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