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圍山轉”,遷西的山窩窩長出“金娃娃”

來源:不詳 作者:國家林業局政府網 發布時間:2012年09月07日 閱讀: 字體:【】 【
中國綠色時報9月7日報道(作者 劉國新  陳殿合) 從上世紀80年代初森林覆蓋率不足30%提高到現在的61.36%,從年林果產值不足500萬元提高到現在的5.74億元……河北省遷西縣在近30年的發展中,經曆了怎樣的過程?
  “讓山窩窩裏長出‘金娃娃’的秘訣就是‘圍山轉’。”遷西縣林業局負責人說,遷西自1986年被列入三北二期工程建設以來,大力推行“圍山轉”,全縣形成了“山頂鬆槐戴帽、山間板栗纏腰、山腳蘋果梨桃”的良好格局。
  “圍山轉”如何轉?
  “圍山轉”,顧名思義就是圍繞山坡做文章。
  “這是一種基於山區優勢,以山地綜合治理模式為主的工程造林方法。”遷西縣林業局負責人說,“圍山轉”就是運用係統工程與生物、環境科學理論相結合的方法,在同一荒山上把農林牧副水等各業生產結合起來,按照空間位置、時間順序及物能流動特點,建成以林為主,長短結合、循環利用、多級生產、穩定高效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係統。
  為實現頂、坡、溝綜合治理的構架,遷西縣采取“山頂封、山腰挖、溝裏閘”的治理措施,在25度以上的山頂部位開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山腰挖圍山轉,溝穀閘溝壘壩。並在此基礎上,突出物種多樣性、農業整體效益和立體空間的利用,25度以上的高山陡坡主栽鬆槐,25度以下的山腰主栽板栗,山腳坡地主栽蘋果、梨、桃等,河係兩岸則以速生楊樹為主,同時在果樹鬱閉前間作矮稈糧油、飼草或牧草,分別實現了多林種多樹種結合、農林牧結合和喬灌草結合。
  有關專家指出,遷西是典型的“七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如果水電路配套措施跟不上,長、中、短效益則無法實現。
  為此,多年來,遷西縣為“圍山轉”果園通電、上水、修路,共鋪設輸電線路8000 米,建設集雨水窖3萬多個,新修果園道路200公裏,新增加果園灌溉麵積25萬畝。
  “對於遷西而言,長期效益是板栗,板栗500多年仍有結果能力;中期效益是紫穗槐,每畝圍山轉可產槐條500公斤,畝收入100元-150元;短期效益是雜糧,當年開發,當年見效。”遷西縣林業局負責人說,“圍山轉”使遷西實現了長、中、短效益的有機結合。
  “圍山轉”轉出了哪些效益?
  “改善了生態環境,拓寬了人們的生存空間,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推動了整個遷西經濟的發展,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民直接從山區綜合治理中得到實惠,為山區人民脫貧致富找到了新門路。”談及“圍山轉”的成效,林業局負責人的話匣子便收不住了。
  據遷西縣林業局統計,凡是實施“三北”造林工程的區域,土壤侵蝕模數都由原來的每年每平方公裏1000噸-1300噸,下降到現在的每年每平方公裏30噸-200噸,縣內呈現出“小雨中雨不下山,大雨暴雨緩出川”的生態景觀。
  遷西縣政府相關負責人回憶,1994年7月13日和8月7日,全縣遭受2次百年不遇的暴雨襲擊,降雨量577毫米,但全縣34.2萬畝“圍山轉”工程安然無恙,170萬畝流域內國土免受水災。
  “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全縣林業經濟呈現出良好的態勢。”上述負責人介紹,遷西以板栗為主的經濟林栽培規模達到73萬畝,衍生出的果品加工業、板材加工業等不斷發展壯大,逐步形成了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產業格局,全縣林業產業化率達65%。
  2011年,遷西全縣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8.16億元,其中以板栗為主的第一產業產值突破6.78億元,注冊了“紫玉”、“栗之花”等國內外知名品牌6個。以遷西縣辦理集團為輻射源,河北省發展“遠洋”、“天成”等收購加工、出口、內銷板栗的企業35家,年加工銷售能力2.5萬噸以上,產品遠銷東南亞及歐洲市場。
  “諸如木材綜合加工、森林旅遊等林業產業化進程也在加快。尤其是隨著專業協會的組建成立,龍頭經濟組織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壯大,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遷西縣林業局負責人說。
  近30年來,遷西縣累計完成“三北”工程造林麵積58.38萬畝,其中“圍山轉”造林47.18萬畝,全縣有林地麵積達到了133.6萬畝。
  目前,每年從“圍山轉”獲得糧油收入5000萬元,幹鮮果品收入5.24億元,合計年收入5.74億元;全縣17個鄉鎮、417個行政村中靠林果收入達小康生活水平的村占55%;縣內還湧現出了王春懷、謝振全、王慶久、段衛林等多個戶均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造林大戶。
  “隻有讓群眾實實在在享受到靠山吃山、以林致富的實惠,積極投身林業建設的人才會越來越多。”遷西縣林業局負責人感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