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獨家對話電影《楊善洲》劇組
5月的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大亮山,已經到了一年中最熱的時節。然而在酷暑難耐中,卻有一群稀罕的外鄉人紛至遝來,其中甚至不乏明星大腕和知名電影人,他們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相聚在此——將楊善洲的故事搬上電影銀幕,通過膠片將善洲精神傳播至祖國的大街小巷。
光是看演員陣容,就足見電影《楊善洲》的分量。作為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重大電影項目及為建黨90周年獻禮的重頭戲,該片邀請到李雪健、奚美娟、李晨、小陶虹、艾麗婭、呂一等全明星加盟。據該劇製片人、來自天山電影製片廠的高黃剛介紹,當初選角時,導演和編劇揣摩半天,從老書記及輔助人物角色的外在形象和氣質性格尋找相似度,選定了這幾位主演比較適合。而演員們一聽是參演生態建設公益題材的電影,接觸了楊善洲的事跡後,都被楊老的精神所打動,二話不說紛紛加入。選角過程的一路暢通,為劇組爭取了寶貴時間。
接到任務後,劇組的創作班子於3月中旬就先期深入到楊善洲生前工作和生活的第一線。他們到善洲林場和施甸縣姚關鎮陡坡村(楊善洲老家)考察,也與楊老的親朋好友、秘書和其他同事、林場周邊群眾座談,深入了解楊善洲生前的工作狀態、為人處事、生活規律、思想方法和脾氣秉性等。為真實呈現楊善洲在當地人心目中的形象,創作班子還花心思盡可能地收集當地的民歌民謠和曆史故事。
楊善洲生長在素有“滇西糧倉”美譽的雲南保山,從地委書記任上退下的他原本該頤享天年,卻毅然決然選擇綠化荒山,改善地區生態。創作班子通過一係列資料搜集,逐步飽滿了人物形象,影片的構思漸入佳境,劇本創作也隨之鋪開。據高黃剛介紹,加上導演在內,劇組有7個編劇日夜趕工,不斷精雕細琢,前後編審了6稿,才最終敲定。劇本主要從3個方麵豐富楊善洲這個角色形象:地委書記任上偉業,他和他的家庭關係,他上大亮山植樹的過程。力圖通過3條線索,由點到線、由線帶麵,還原人物當時的心路曆程。
另一方麵,劇組在實地取景50多處,保山各地都有取景,許多場景都要動用大批群眾演員,而劇組一動,大批演員都得跟著動,有時吃飯、飲水都成問題,更別提安全了。時間緊,任務重,成為主創人員“撓頭”的大難題。片子要趕在“七一”之前上映,這是死命令,刨去前期準備和後期製作的時間,劇組要在兩個月內拍攝完畢,這對於大多數影片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拍攝強度可想而知。在拍攝現場,導演董玲和高黃剛這對搭檔常分頭負責創作和製作工作。“但高黃剛什麼都管,他在片場的外號叫‘八爪魚’。”開機前10天,劇組就完成了全劇1/3的拍攝任務。
然而,“半年雨水半年霜”的大亮山,氣候變化就像娃娃臉,眼下雨季來了,更像是跟他們“較勁”。現在,劇組每天得兩手準備,晚上打通方方麵麵製定好兩套方案,第二天看天行事,隨時更改計劃。每天至少開機16-17小時,還都是雙機拍攝,外景、內景齊頭並進。劇組這樣的日夜趕工已連續好一陣子,平均算下來,演員們除去卸妝和討論劇本,每天隻有2-3個小時的休息時間,淩晨1時以前根本不可能回房,有時連化妝都瞌睡。
就是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演員們依然抓緊一切拍攝間隙熟悉劇本,揣摩戲路。當年跟隨老書記的原大亮山林場(善洲林場)場長自學洪,看到李雪健忍著剛做完手術的疼痛,在主席台上像楊老那樣激情演講,十分感慨:“簡直是老書記又回來了!我想起當時的情景,止不住流下淚。”
李雪健演戲,不但追求外表的相似,還要從骨子裏貼近楊老的言談舉止。“一有閑,雪健老師就很謙虛地向我們學表情、學動作,看他的認真勁,好像一直都在戲中。”現在,自學洪和李雪健常一起嘮家常,他很佩服這些藝術家的敬業精神,尤其李雪健身體尚未恢複,卻依然堅持拍攝,全情投入。有時候年輕演員都累得就地休息,而作為楊善洲扮演者的李雪健,全程都得保持拍攝狀態,每天的休息時間少得可憐。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身兼攝影、製片、導演數職於一身的高黃剛,也為李雪健老師的演技所折服。他最為印象深刻的是老書記坐在自家門口(簡易茅草房)的一個鏡頭——楊善洲老書記生病了,把吊瓶往家門口的鬆樹上一掛就完事兒,正巧這天由自己一手培養出來的副省長前來慰問,看到這情景拉著老書記就要往醫院送。李雪健老師將楊老樂於清貧,將就自己的固執心態和表情演繹得淋漓盡致,在鏡頭後麵的高黃剛看到這一幕,也感動得說不出話來,一下子就被“老書記”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懷所籠罩。
主旋律電影如何拍得好看是文藝界一直頭痛的問題,而電影《楊善洲》由於是以人物故事為主體,骨幹和細節搭配,使電影的藝術蘊含又提高了一個層次。導演董玲並不認可將之簡單地劃作主旋律電影:“影片具有強烈的紀實風格,但又不乏抒情場麵,可以說這是一部人物傳記片,也是一部文藝片。”
高黃剛向中國綠色時報記者介紹:“這次任務,劇組力求樸實細膩地白描刻畫。”他認為,老書記是這個時代不需要被拔高的英雄,隨便一件事拿出來說都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相信越返璞歸真的東西越能打動人。劇組隻需要真實可信地把老書記做的工作、他的心路曆程、動機動因表現出來,讓真情自然流露。”
董玲對此就深有感觸,楊老脫口而出的一句質樸的話她至今記憶猶新:“我撿果核是為了種果樹。彎彎腰,就有苗了,有什麼不好意思,人家說這個丟麵子,我不說我是地委書記,誰知道我當過地委書記?”這些毫無官腔毫不做作的言語,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因此,董玲把楊善洲日記裏的很多原話不加修飾地直接運用到台詞中。
作為建黨90周年獻禮影片,《楊善洲》將於近日殺青,趕“七一”檔期在全國院線上映。有專業人士的精心打造、專家學者的悉心哺育,《楊善洲》定會如一名儒雅而沉穩的老者緩緩步入觀眾的視線,春風化雨般浸潤億萬群眾的心田。
李雪健篇 超乎外表的神似
拍攝之餘,李雪健抓緊一切時間熟悉劇本,揣摩戲路。
上妝後的李雪健不仔細認,儼然就跟楊老書記一個模樣。當李雪健頭戴鴨舌帽,身穿灰色中山裝出現在片場時,很多老百姓都呆住了:“這不就是我們的老書記楊善洲嗎?”就連走路姿勢,邊走邊跟每個人打招呼的舉動,都活脫脫跟老書記一個樣,有些群眾演員看到這個景象,禁不住流下淚。大家都說,李雪健老師做到了超越外表的神似,不但扮焦裕祿入木三分,也把楊善洲演繹得十分逼真。
走在路上,李雪健常常向人請教楊老書記的穿著打扮和飲食起居習慣。他隨身帶著筆記本,上麵密密麻麻記著楊善洲生活習慣的一些細節。諸如:楊老吃飯的時候,熱了會不會脫衣服?鋼筆是插一枝還是插兩枝?他都做過詳細的考證。楊善洲的三女兒楊惠琴對此特別感動:“都是我父親的習慣。”李晨也對李雪健的表演十分敬佩:“非常原生態。”一舉一動都認真琢磨,細心刻畫,這就是人民藝術家為創作一部紀實作品的執著追求。
奚美娟篇 文藝工作者就像一棵樹
“楊善洲”全家福
奚美娟曾主演過另一部生態題材的影片——講述治沙典型牛玉琴事跡的電影《一棵樹》,這次出演楊善洲的妻子張玉珍,亦可謂是得心應手。
作為知名表演藝術家,奚美娟每演一個角色,都要先和生活原型同吃同住同勞動。她認為:“下生活是演員的重要一課,扮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首先就要把握她們的內心真情,而這些不是光靠演技就可以解決的。”
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奚美娟不但能捕捉到人物的脈搏,更能收獲一次次情感的升華。《一棵樹》讓奚美娟認識到栽樹對治沙的重要性,她曾在采訪中表示:“要不是穿上牛玉琴的舊衣服,每天跟著她走一個多小時去刨坑種樹,我難以想象一個瘦弱的女性,如何硬是栽出一片沙漠綠洲。”而《楊善洲》中好端端的地委書記選擇種樹,就是為了讓大家安居樂業,使荒山不再難管,家鄉的生態福澤後代。所以一接到《楊善洲》劇組的邀請,奚美娟立刻就答應了:“出演這類影片能很好地培養我的生態意識,我能用自己的影響力激起更多人這種樸素的情感。”
正如奚美娟在她發人深省的博文中所寫的:“文藝工作者就像是一棵樹,離不開人民群眾社會生活的土壤和水分。如果束之高閣,在溫室裏培養,隻能是永遠長不成參天大樹的弱苗。”因此,文藝工作者隻有下基層,接地氣,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創作靈感才能源源不絕、永葆長青。
務林人篇 林業職工本色出演
采訪結束後,聽林業職工段應華說,要不是出了楊老書記,施甸這個頂著“貧困”帽子的小縣城,祖祖輩輩都見不到那麼多官員和明星。
以前沒看過拍電影,不知道演員不好當。導演要求非常苛刻,一點不足都要重來。段應華還記得頭一天拍攝,台上一些年輕演員表現不自然,導演就開批了:“就因為你們幾個,讓全場受累,群眾演員都表現得比你們好!”就這樣,每個鏡頭都要拍5遍以上,剛剛動完咽喉手術的李雪健老師,每次都強忍疼痛高聲呐喊。導演精益求精,演員也一絲不苟。同樣的動作,要是平時,大家肯定煩了,但是看著台上的李雪健老師一遍一遍,大家也一次更比一次群情激昂。
她很驕傲自己曾與老書記共事,很驕傲林業職工排在群眾演員的最前麵,從前十幾年難得上電影院一次的她,決定等這部電影一上映,就算票價再高也要去。
網友篇 反響強烈 翹首以待
@透過那夜的風:很期待這種透著中國本土原汁原味的電影。
@陽光:李雪健先生瘦了很多,保重身體,我們還等著看你的電影呢!
@崇祥:這才是真的演員!實力派!
@秋色撩人:難能可貴,向楊善洲同誌致敬!
@佚名:我們這個社會需要更多這樣的書記。
@油怍:樸實才是最好的演員人生。
@上善若水:作為楊善洲老書記故鄉的一名成員,但願你們的作品能反映出我們心目中楊老書記的光輝形象。因為我們都在無私地為你們拍這部電影傾注著心血,為你們的拍攝工作保駕護航。
@孫同誌:很溫馨很幸福很純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