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竹藤文化>詳細內容

竹藤文化

竹片上的千年墨痕

來源:齊魯晚報 作者:霍曉蕙 發布時間:2011年04月12日 閱讀: 字體:【】 【
    山東省文物局與齊魯晚報等單位主辦的山東博物館“鎮館之寶”評選揭曉後,反響強烈。本期繼續介紹幾件穿越數千年時光、承載著豐厚曆史信息的“寶貝”。

    ◇甲骨文商晚期占卜記事的文字

    山東博物館館藏5000餘件商代甲骨,收藏總量居於全國同類收藏單位前列,主要來自羅振玉和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的舊藏。這些藏品流傳有序,內容豐富,是山東博物館重要典藏種類之一,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科研價值,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係較為完整的文字,是中國商代後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曆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氏眾人卜甲、幹支卜骨、鬼方卜骨、鎷卜骨、三龜卜骨、虹不隹年卜骨等甲骨為館藏精品,均係羅振玉舊藏。其中“鬼方”卜辭記載了商代的敵方部族,“鎷”是甲骨文中唯一帶有“金”字旁的文字,“虹不隹年”則記載了彩虹天象,均為難得一見的稀世珍品。

    ◇頌簋周朝冊命典禮的真實再現

    頌簋是西周晚期典型青銅器,通高30.1厘米,口徑24.2厘米。圓蓋圓腹,子母口,蓋頂有圈形把手。圈足,下附三獸足。腹部兩側有一對獸形耳。口沿上下各飾一周竊曲紋,蓋與腹均飾橫條脊紋,圈足飾垂鱗紋。銘文中提到此簋的主人是一個叫“頌”的人,故名為頌簋。銘文中還記述周王冊命“頌”為監造新宮的官吏,並賞以官服、旗幟等事。

    該器器型莊重,鑄造精良,最為重要的是,器物內底和器蓋有152字對銘,是研究西周社會曆史重要的文字資料,其金文規整、典雅,是書法藝術的傑作。頌簋是1954年由山東文管會入藏山東博物館的。此簋經曆坎坷,器身民國時期為黃縣丁斡圃收藏。新中國成立前夕,由膠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接收器身,後轉交山東博物館。20世紀50年代初,青島張秀琳將所藏器蓋捐獻給山東博物館,始成完璧。

    ◇《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竹片上的千年墨痕

    1974年6月7日,我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的西漢前期墓葬中,同時發現了著名的《孫子兵法》和已經失傳了近2000年的《孫臏兵法》等竹簡4000多枚。

    這批先秦古籍的發現,是我國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又一重大新成果,證明現有《孫子兵法》源出孫武,完成於孫臏,是春秋末期到戰國中期長期戰爭經驗的總結,並不是一個人專著,使《孫子兵法》作者孫武是否實有其人等國內外長期存在的疑案得到解決。這批竹簡揭示了我國古代兵學的發展狀況,代表了古代兵學的最高成就。20世紀70年代被列為“新中國30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世紀90年代被列為“新中國50年最有影響的考古成就”之一;21世紀初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成為震驚世界的考古大發現。

    ◇魯國大玉璧戰國琢玉工藝的典範

    璧是古代的玉禮器,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因而用璧來祭天。該器物為山東博物館禮儀大廳上方“大玉璧”的原型。

    山東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玉璧,出土於曲阜魯國故城遺址,為戰國時期的隨葬用禮玉。它器型較大,為國內發現的同類玉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飾紋繁縟精美,璧身上紋飾分為內、中、外三區,內外兩區飾雙尾龍紋,中區飾穀紋,三區紋飾以弦紋相隔。整體製作規整,玉質優良,瑩潤而有光澤,飾紋緊湊勻稱,線條流暢,做工精致,為研究戰國時期琢玉工藝提供了非常典型的實物資料。

    ◇紅陶獸形壺憨態可掬的古代盛水器

    紅陶獸形壺又稱紅陶獸形器,是於1959年在大汶口遺址發祥地寧陽堡頭出土的。紅陶獸形壺為夾砂紅陶質,通體施紅色陶衣;呈豬形,圓麵聳耳,拱鼻,張口,四足,短尾上翹,好像正在張著嘴巴向它的主人乞討食物,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全器構思巧妙,造型生動,饒有趣味。

    紅陶獸形壺創作於大汶口文化時期,可以說是家畜飼養業在原始造型上的生動反映。胖胖的豬身自然生動,造型憨態可掬,那時的先民們已經能夠抓住動物的特征、表情和動作特點進行寫實和創作。該器不管從正麵、側麵看,都給人以逼真的感覺。

    這件獸形壺不僅造型逼真,美觀大方,且構思巧妙,極具實用性。其尾可受水,嘴可注水,體可盛水,將壺的所有用途巧妙地融入其中,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先民們生活體驗和藝術智慧的結晶,代表了當時陶塑造詣的最高水平,是極其難得的古代陶塑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