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綠色豐碑矗江淮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安徽省林業廳黨組書記、廳長 韓柏泉 發布時間:2009年06月19日 閱讀: 字體:【】 【

    安徽省位於我國東南部,跨長江、淮河中下遊。全省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異,複雜多樣。長江、淮河橫貫省境,將全省天然地劃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淮北平原地勢坦蕩遼闊;江淮丘陵山地逶迤曲折;皖南山區層巒疊峰,峰奇嶺俊。境內主要山脈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最高峰黃山蓮花峰海拔1860米。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條、湖泊110多個,著名的有長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省是一個林業比重較大的省份,屬於全國南方集體林區重點省份之一。全省森林植被具有明顯的從北到南的過渡特征,淮河以北屬於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多楊、槐、桐;淮河以南屬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地帶和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多鬆、杉、竹。

    長期以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基於我省是個水旱災害頻發省份的清醒認識,大力加強林業生態建設,一任接著一任幹,咬定青山不放鬆。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省委、省政府相繼對林業建設作出了一係列重大決策,先後實施了“五八”造林綠化規劃、林業建設第二次創業、萬裏綠色長廊工程、森林生態網絡體係等一係列林業發展戰略,全省林業生態建設步入了“快車道”,成為全國第四個消滅宜林荒山和基本全麵綠化的省份,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實現荒山造林綠化規劃省”的稱號,並榮獲“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省”和“部門綠化先進省”光榮稱號。“十一五”期間,全省又確定了“生態產業、綠色富民”的林業發展戰略,圍繞這一戰略紮實開展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林業生態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造林綠化發展迅速,森林資源大幅增長,生態狀況明顯改善。通過實施“五八”造林綠化規劃等發展戰略,全省造林綠化突飛猛進,工程造林、社會造林、部門造林齊頭並進,荒山禿嶺披上綠裝,江淮大地的自然麵貌得到根本改變。在造林綠化中,退耕還林、長防林、萬裏綠色長廊、興林抑螺、防沙治沙、速生豐產林等一大批林業重點工程紮實推進,發揮了骨幹作用。其中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累計完成造林845萬畝,有150多萬戶600多萬農民直接受益;長防林完成營造林247萬畝;綠色長廊完成一、二期工程建設任務,共實現線路綠化、林帶建設3.2萬公裏,建農田林網麵積958萬畝;興林抑螺造林45萬畝;防沙治沙造林73.5萬畝。林業重點工程不僅造林數量多,而且質量高,成為全省造林的“樣板”,對改善生態、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等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種苗工程建設突飛猛進,全省建設林木良種基地31個,麵積2.35萬多畝,品種近50個;林木采種基地麵積10.13萬多畝,有力促進了我省造林良種化的進程。

    堅持不懈的植樹造林,使全省森林植被大幅增加,江淮大地處處呈現出綠樹成陰的可喜景象。現全省林地麵積增加到6605萬畝,其中森林麵積5401萬畝,活立木蓄積量達1.62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上升到26.06%。森林資源的繁茂,有效改善了全省的生態狀況。

    林業產業發展強勁,林業經濟不斷壯大,農民收入中林業的比重日益提高。近年來,我省堅持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抓產業發展,產業經濟取得長足進步。尤其是“十一五”以來,全省林業產業一直保持著強勁發展勢頭,連續4年林業產值以兩位數的速度遞增,2008年增加到421.5億元,年均遞增22.5%。森林工業從無到有,傳統的木竹產業“產原料、賣原料”的格局得到根本性的轉變。全省有大小木竹加工經營單位10萬多家,其中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266家,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58家,年產值在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45家,年產值在億元以上的22家,使我省一躍成為森林工業生產大省。全省林業產業外延不斷擴大,經濟林、竹產品、綠色食品、苗木花卉、森林旅遊等非木竹產業成為林業經濟新的增長點。與此同時,林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二、三產業齊頭並進、協調發展。

    林業產業的強勁發展,輻射效益顯著增強,林業在“保增收、保民生、保穩定”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據不完全統計。僅淮北以楊樹為原料的加工企業和江淮丘陵、山區以鬆類為原料的中密度纖維板生產企業群,就解決10萬餘人就業。寧國等重點山區縣(市)農民收入中有一半來自林業。

    加大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各類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行為,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實行計劃采伐、憑證采伐和森林采伐限額管理製度,嚴格森林采伐管理;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依法打擊各種違法征占用林地行為;全省基層設立的103個木竹檢查站,在加強森林資源的源頭管理、震懾非法運輸木材、維護林區秩序等方麵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省268個森林公安機關,始終堅持嚴打方針,嚴厲打擊破壞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全省建立專業、半專業森林消防隊伍523支,義務森林消防隊伍1479支,共5萬餘人;加大森林防火建設投入,不斷加強森林防火“四網兩化”建設,多年來年均森林火災受害率均控製在省政府目標考核之內。黃山風景區已連續30年沒有發生森林火災。采取多種有效綜合防治措施,積極防治鬆材線蟲病、馬尾鬆毛蟲等林業有害生物。目前鬆材線蟲病未在我省重點林區蔓延,黃山等省政府確定的重點預防區未發生疫情,七大預防區外圍等重點地區疫情絕大多數得到了有效控製。

    林業改革穩步推進,林業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民發展林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集體林權製度改革、國有場圃改革、公益林補償、森林采伐管理改革等穩步推進,並取得突破性進展。

    集體林權製度改革取得重大成效。2006年開始在寧國市、黃山區、南譙區和懷遠縣進行改革試點。2007年4月,安徽省委、省政府發出《關於全麵推進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的意見》,林改工作全麵啟動。目前,主體改革已基本完成,林權證發放正在加快進度;同時積極探索配套改革,並取得初步成果。林改產生的效益正凸顯出來,其中最突出的是農民和各種社會主體發展林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昔日的溝渠堤壩、荒山荒地都成了農民眼中的“香餑餑”,甚至一些地方出現了搶地造林現象。

    國有場圃改革取得突破。全省138個國有林場經營總麵積達405萬畝,森林蓄積量近1400萬立方米;國有苗圃77個,經營總麵積4.25萬畝。長期以來,國有場圃堅持“以林為主、多種經營、綜合利用、以短養長”的方針,建立和健全各項管理製度,拓寬經營領域,創新經營體製,積極探索成立公益型林場、推行木材采伐銷售競(拍)賣、把育苗與城鎮綠化工程有機結合等改革創新,不斷探索國有場圃發展的新路子,逐步擺脫生產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困境。2008年,全省國有林場經營總收入2.8億元;國有苗圃經營總收入近7億元,年育苗麵積2.2萬畝,年產用材、經果林和綠化大苗8000餘萬株。

    生態公益林改革進展順利。2001年,我省被批準為全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試點省份。目前,全省重點公益林補償麵積達到1686萬多畝,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補償基金8434萬元。2003年,啟動省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補償的麵積和資金規模逐年增加,並於2006年建立了省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製度。目前,省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規模已達到4221萬元,補償麵積804萬多畝。森林生態補償基金的建立,實現了森林生態效益由無償使用到有償使用的根本性轉變。

    森林采伐管理改革破題啟動。針對現行森林采伐管理製度暴露出的審批環節多、程序複雜、管理方式單一、手段和技術落後等弊端,根據國家林業局《關於開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試點的通知》,2009年我省選擇臨泉、霍山、寧國、黃山、南譙等10個縣(市、區)先行開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試點工作,探索建立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的新體係、森林資源消耗管理的新途徑和森林采伐高效管理的新模式。計劃用2年的時間,最終實現森林采伐由指標控製向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的轉變,為全麵改革提供理論框架和實踐基礎。

    引進外資造林步伐加快,林業國際合作與交流成果豐碩。我省林業國際合作與交流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後引進外資步伐進一步加快,並取得了積極的成效。截至2008年底,省林業廳直接引進外資項目30個,利用外資2億多美元,造林520多萬畝。其中我省第一個規模較大的世行貸款造林項目,項目總投資11.6億元人民幣,從1991年開始利用集約化培育人工速生豐產用材林,已相繼實施了4期。項目區覆蓋皖南和皖西大別山區的7市35個縣(市、區)。截至2008年,項目建成了480萬畝高標準集約經營人工商品林,成為現階段安徽省大部分山區、半山區縣(市、區)人工商品林資源的主體。這些外資項目的實施,不僅增加了對林業建設的投資,而且由此引進了國外先進生產方式、經營理念、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與此同時,國際交流異常活躍。省林業部門接待了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加拿大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金融組織的林業專家、項目官員等300多人次;通過各種渠道,向美國、日本、德國、土耳其等十幾個國家派出留學、進修以及考察培訓人員400多人次。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安徽林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改善全省生態環境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我省將借生態文明建設的東風,大力推進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為建設山川更加秀美的新江淮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