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沙海裏揚起綠色的帆——訪生態中國十大人物牛玉琴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張紅梅 發布時間:2009年04月27日 閱讀: 字體:【】 【

    一朵花裏有一個天堂,一粒沙裏有一個世界。

    作為一位與共和國同齡的人,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農家婦女,在她的世界裏,治沙就是頭等大事。

    25年來,從1棵樹到2700萬棵,從11萬畝茫茫荒沙到林草覆蓋率超過80%,憑著戰勝沙害的堅強信念,她在毛烏素沙漠南緣,將7300多公頃荒沙變成了綠洲,創造出了驚人的奇跡,被譽為治沙女傑。2004年,國家林業局曾撥專款在她家的院子裏修建了一座治沙博物館。

    25年來,她先後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治沙勞模、全國三八紅旗手、聯合國拉奧博士獎、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十大女傑等49項國家、省、市頒發的榮譽稱號,成為獲獎最多的中國農民。

    近日,當得知自己又榮獲“中國生態貢獻獎”的榮譽稱號時,這位淳樸賢淑的農家婦女向記者道出了心裏話:“作為一個農民,幹了點事情還能得到這樣高的榮譽,我感到十分榮幸。但是不管我得過多少獎都隻代表過去,現在我要再發展新的事業,帶領大家一起致富。”

    她,就是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金雞沙村村民牛玉琴。

    沙地裏吹出清爽的風

    在北京的一家賓館裏,記者見到牛玉琴時她剛剛吃了幾片去火藥。“這幾天上火,牙疼。”操著一口濃重陝北口音的她一邊捂著右腮一邊憨憨地笑著說,儼然一位鄰家的老大姐。

    她質樸的語言,淳樸的神情立刻感染了我,也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我們的話題也就從她的身體狀況談起了。

    牛玉琴告訴記者,從1988年至2003年間,她做過4次手術,現在身體恢複得不錯,每天仍像往常一樣勞作,“別看我今年已經60歲了,天天都會到沙地裏補苗、種草、拉車、擔水……以我目前的身體狀況,再幹20年沒問題。”她的話裏透著一種堅毅。

    在家時,她最高興的事情就是站在沙地上,看著自己親手栽植的林子。“現在遇見風吹得樹梢來回晃動,樹葉沙沙作響時,我就會告訴孩子們,咱們把沙固定住了,樹長起來了,這是它們在歡迎咱們呢!”牛玉琴滿臉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以前到林地裏,刮起風來,沙子迷得人眼睛都睜不開,打在臉上還生疼。現在站在這裏,我感到刮起風來都沒有沙了,就跟現在的北京一樣,都是清風,變化真是太大了。”說著,她望了望窗外,思緒仿佛早已飛回了家鄉,飛回了那片投入了她太多心血的土地。

    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好轉,近年來一些小鳥、小動物也都到這片林子裏來安家落戶了。“野雞、山雞、喜鵲、麻雀都來了,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鳥呢!”牛玉琴說。

    最初治沙隻為求生存

    1966年,17歲的牛玉琴從陝西省定邊縣嫁到了靖邊縣東坑鎮金雞沙村。她沒上過學,可身體非常結實,生產隊勞動女人掙工分通常是7分,她卻和男人一樣掙10分。她的丈夫張加旺身體雖然不如她好,卻上過一年初中,是村裏的秀才。

    由於金雞沙村緊靠內蒙古自治區的毛烏素大沙漠,這裏的人們吃盡了無情荒沙的苦頭。牛玉琴告訴記者,她家屋後就是沙漠,因為是流動的沙丘,所以每隔幾年他們就要“搬”一次家,一直以來都處於沙進人退的被動局麵。特別是每年春天刮風時,大量的沙子漫天飛舞,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為了生存,為了填飽肚子,她和丈夫的心裏萌發出一個共同的心願——把沙治住。

    1984年冬,他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籌了些錢和當地政府簽訂了15年的承包合同,在萬畝荒沙地種草種樹。1年後,4萬株楊樹、3萬株榆樹和幾千株沙柳都栽活了!眼看這些樹越長越好,樹下冒出綠油油的小草,兩人的心裏甭提多高興了!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正當他們的治沙事業剛剛起步之際,張加旺得了重病,3年間做了7次手術,住了9次院,但這並沒有挽回丈夫的生命,1988年愛人帶著遺憾走了。

    懷著對丈夫無盡的思念,牛玉琴義無返顧地帶領全家人繼續在沙地中種樹。

    25年來,通過政府撥款、社會捐助、自己籌措等方式,牛玉琴累計投資860多萬元,栽植楊、柳、榆等樹木700多萬株,種植沙柳、檸條、紫穗槐等4萬畝,治理了11萬畝荒沙,林草覆蓋率達80%。

    現在,每當回憶起與丈夫共同度過的時光,牛玉琴都滿含深情:“我和丈夫一起生活了19年,雖然生活很清苦,但是我們之間互相體貼,感情特好,從沒高聲講過話,更別說吵架了,就連醫院裏的人都說我倆是模範夫妻。老伴住院期間,幫我出主意、想辦法,這讓我很感動,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他。”

    1991年,牛玉琴創辦了“旺琴小學”;1998年,她建起了“加玉林場”;2004年,她把籌資修建的沙漠公路起名為“望青路”。從這些名字上,我們不難看出,她對丈夫的一片深情,因為在她看來,治沙是他們兩個人共同的事業。

    老勞模要有新思想

    如果說過去牛玉琴造林治沙僅僅是為了解決溫飽問題,那麼現在的她已經有了更高的追求、更長遠的打算:把沙地真正建成綠色家園,讓它產出效益,惠及後人。

    “作為一個老勞模,思想上也要與時俱進,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牛玉琴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市場經濟要有公司和法人,沒有經濟實體掙不來錢。1998年,牛玉琴注冊了“靖邊縣綠源治沙有限公司”。用她的話說,要讓當地農民參與她治沙公司的股份,壯大公司規模,做大治沙事業,用她的名人效應,使公司掙大錢,帶領左鄰右舍快步走上富裕路。

    為了學習到更多先進的治沙方法,牛玉琴經常與銀川的白春蘭、陝西定邊縣的王芝蘭一起交流治沙經驗,互相學習。出來開會時,也經常與其他來自沙區的代表多聯係、多溝通,“通過這種學習、交流,不僅開闊了眼界,還見了世麵,對我來說受益匪淺。”

    現在,公司所有的規劃都由她的小兒子來做,隻要是好的辦法,她就會積極采納。“小兒子是學林的,能把書本上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來,比我那會兒先進多了。現在在理論上是兒子指揮我,在實踐中是我指揮兒子。我們的目的隻有一個,把這項事業做好。”牛玉琴頗為自豪地說。

    談到近幾年有什麼新的想法時,牛玉琴向記者描繪了這樣的一份長遠“規劃圖”:

    ——今年準備修建一條防火路。她說,現在她最擔心的就是火災,如今這11萬畝的林子長起來後把沙地全都覆蓋了,一旦起火後果不堪設想,但目前資金問題一直困擾著她。“11萬畝的林子轉一圈就是20多公裏長,現在修這條防火路得需要100萬元左右。除了我們自籌資金外,最好國家能給予支持。”

    ——更換一些老樹種,栽植一些有經濟效益、又四季常青的新樹種,讓沙漠一年四季都有綠色的同時,逐步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目前,已經更換了1500畝的新樹種,今後更換麵積會更大。

    ——綜合開發利用示範林場。在林場大力發展養殖業,開展高效設施農業的建設,發展畜牧業,把這兩項與林業相結合,讓農、林、牧一起發展,以農養牧、以牧養林。通過綜合開發,增加收入,解決目前的困境。同時,通過打井種樹,改變以前靠天種樹的局麵,保證種一棵活一棵。

    ——建一個生態園開展生態旅遊。今年,他們準備先把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好,明年蓋房子,並接待遊客。園內除種植一些常綠樹種、花卉外,還要建體驗區,裏麵種一些果樹、農作物等,讓遊客拿著她們用沙柳條編好的小籃子進行采摘。他們已將自己的特色定位為:“生態旅遊與綠色餐飲”。

    “到時,你可一定要來呀,拿著我親手用沙柳條編的小籃子去采摘。”采訪結束時,牛玉琴向記者發出了邀請,而在我的心裏,也期盼著這一天能盡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