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清風竹影新農村——安徽霍山諸佛庵鎮大嶺村大力發展毛竹加工業致富
寬闊的水泥路延伸到大山深處,山上竹林茂密,滿目蒼翠,清風徐來,竹浪滔滔,新蓋的“小洋樓”點綴在山嶺之間,好一派新農村的景象,這就是安徽霍山縣諸佛庵鎮大嶺村,從縣城乘16路公交車,45分鍾就可到達這裏。
大嶺村山多地少,毛竹資源豐富,由於過去毛竹不值錢,人均又不足4分地,糧食不夠吃,這裏的群眾總是羨慕山外的畈區村,現在這種情況正好反了過來。近年來,這個村依托資源走毛竹產業化的路子,積極組建竹農協會,大力發展毛竹加工業,逐步走向了富裕之路。
提到竹農協會,就不得不提“陳書記”,“陳書記”名叫陳鬆林,是協會的會長,因為他任過兩屆村支書,群眾們總愛喊他“陳書記”。1998年,鄉鎮機構改革,陳鬆林從鎮企業辦公室主任的位子上退了下來,回到村裏任支部書記。當時,村裏很困難,一無象樣的機耕路,二無經濟實體,甚至有的村民組還不通電,群眾生活十分貧窮。靠山吃山,把竹子變成錢是大嶺村的根本出路,於是,老陳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群眾修路。路修通了,收購毛竹的車子開到了山裏,積壓在山上的毛竹終於可以大批出售了,群眾的生活一下子改善了不少。但是,出售原竹畢竟是最低價值,不是長久之計。老陳說:“隻有通過毛竹深加工才能實現資源價值的最大化,真正讓廣大竹農脫貧致富。”
1999年,在霍山實施的“中荷扶貧項目”給大嶺村的竹產業發展帶來了生機,陳鬆林抓住機遇,積極爭取了部分投入,並按照項目“參與式扶貧”的要求,於2000年11月26日組建了大嶺村竹農協會,並出任會長。合作社一成立,陳鬆林就帶著會員到浙江、福建等地參觀考察,引進人才和工藝,開發了壽司卷、掛簾、竹筷、、竹杯、竹碗等幾十種產品,並出口到日本、西歐等地。2004年他辭去了村書記職務,專門經營管理竹農協會,在他的領導下,協會取得了較快發展。2007年,協會年產值達80萬元、利稅10萬元,年加工毛竹3萬根,原竹均價比周邊高出3%,不僅本村的竹子不夠用,還要從金寨、嶽西等周邊地區購進竹子。2005年,大嶺竹農協會被評為省級農村示範合作經濟組織,2007年,會長陳鬆林還被授予了“省勞動模範”光榮稱號。
大嶺竹農協會建立在經濟實體之上,自我管理、民主經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和經驗,在它的帶動下,僅幾年的時間,諸佛庵鎮境內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幾百家毛竹加工企業,從而大大推動了毛竹產業化的發展,極大提高了廣大竹農栽培、撫育毛竹的積極性。竹農們紛紛說:“協會成立時,10寸的毛竹隻值7元錢,人們都不大情願去搞毛竹園撫育。現在不一樣了,竹子值錢了,每根10寸毛竹的售價達到19.5元,通過協會加工還可增值4倍左右,我們開始把竹子當莊稼一樣去種,精耕細作。”協會成立時,全村毛竹麵積為6084畝,現在達到1萬多畝。協會發展了,群眾有錢了,建設新農村的熱情更高了,2006年,大嶺村的群眾積極捐資興建了全鎮第一條“村村通”水泥路。
眼下,陳鬆林很忙,他正在著手將協會改製成合作社,因為,協會本身不具法人資格,發展受到限製,大部分產品都是“貼牌生產”、“二傳手經銷”,如果改成竹業合作社,就可以自主經營了。最近,他又接到不少上海、浙江等地老扳打來的電話,要求擴大訂單數額,但是協會規模小,生產能力弱,無法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