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毛竹林“蓋被” 收入翻幾倍
1月3日,氣象部門報告早晨最低氣溫零下5攝氏度左右。上午10時,盡管太陽升得很高了,走在山間小道上,仍讓人覺得寒風刺骨。但一踏上浙江湖州吳興區埭溪鎮孫士明的高效筍竹兩用毛竹林裏,卻是另一派景象,在透過竹林稀稀疏疏的陽光映射下,林間地麵翻騰上湧的熱氣看得清清楚楚,走進林間頓感溫暖如春。
林間地麵由於覆蓋了厚厚的礱糠、竹葉,非常鬆軟,踩上去感覺像棉絮一樣。“這層東西好比給地下的冬筍加了床保暖被,竹筍高產高效就靠它。”孫士明風趣地說:“你用手伸進去摸摸看,暖乎乎的,溫度蠻高的。如果戶外露營,選擇這裏,墊床席子在上麵,蓋一床被子就很暖和。”他表示,冬筍生長品質、個頭、數量和出土時間跟養料、水分和溫度有直接關係,腐爛的有機質為冬筍生長提供了足夠的養料,礱糠、竹葉保暖保水有助於冬筍生長。孫士明得意地說:“不是吹,我的筍不光個頭大、外觀顏色金黃好看,並且筍肉鮮嫩、味道與冬筍、黃泥拱筍味道一樣鮮。我的筍還沒有挖,長興、南潯的客戶就跟在後頭催貨了。”
話剛一說完,孫士明拿起一把鋤頭,弓著身子,將身邊一塊地上的礱糠、竹葉覆蓋層扒開。頓時,一股熱氣向四周擴散開來,濕漉漉的土層表麵露出一個小裂縫。他找來一支毛竹簽,順著縫隙小心翼翼地往兩邊摳,嘴裏嘀咕著:“下麵肯定有筍。”不一會兒,掀開地表泥土後,露出了冬筍特有的黃橙橙的“尖腦袋”。“再過兩三天,這株筍就要出頭啦。筍隻要從土裏一拱出頭,長得非常快,剛開始幾天,一天要長好幾厘米,後期長得更快。”說完,他將剛摳開的土又重新恢複原樣。
據孫士明介紹,他的筍上市期一般在春節前後兩個月,正好趕上冬筍與春筍之間空檔。價格比同期冬筍高,是同期上市春筍的好幾倍,平均價格都在每公斤15元左右。前年過年邊,他的一株4.5公斤重的筍賣了72元錢,比賣毛竹還要合算。孫士明指著一旁的水管和排水溝沾沾自喜地說:“捂筍這門技術我是從早園筍上得到啟發,摸索了好多年後近幾年才掌握的。幹了要澆水,濕了要排水,須保持一定的溫度濕度。它就像廚師燒菜一樣,得掌握火候。”孫士明的愛人在一旁接過話茬:“村裏其他兩戶人家也在學捂筍,出筍也沒有我家多,筍也沒有我家大。”
“不瞞你講,自從搞起礱糠、竹葉捂筍,每畝純收入由原來的每年1000元不到增加到現在的5000元以上。”孫士明算了一筆賬,去年我培育了2.3畝筍竹兩用林,純收入1.2萬元左右,今年又增加了兩畝多,總共麵積達到4畝半,估計今年前後純收入約2.5萬元左右,等以後筍銷售市場穩定了,再逐步擴大經營麵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