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一座助農增收的致富金橋
配套改革讓木生金
遼寧省轟轟烈烈開展的集體林產權改革,它的主體是農民群眾,因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興林富民,就是讓全省農民直接受益。省林業廳廳長王文權說,林權改革僅僅是體製上的突破還不夠,一定要帶來生態效益,幫助農民增收。
林權改革帶來的體製突破是第一步。為了實現林權改革“有利於生態建設,有利於提高林業效益,有利於農民增收”的終極目的,遼寧省探索進行係列配套改革,包括金融服務、林業要素市場建設,同時建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行業協會等,更好地為農民服務。
“我們村的樹是40年前種的,早就到了更新改造階段,可就是因為砍伐指標辦理困難,有的殘次林還難以改造。”彰武縣豐田鄉杏山村黨支部書記王國軍對記者說。他認為,林權改革後適度砍伐,也是實現林木更新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老王遇到的問題目前已經有了政策依據。作為全省林權改革重要的配套改革,今年我省出台了《遼寧省森林及林木采伐若幹規定》,農村居民采伐自留山的林木,不受林齡的限製,不納入年度木材生產計劃,不納入限額管理;在非林業用地上營造的林木自主采伐,由縣級林業主管部門依法發放林木采伐許可證。一係列關於采伐政策的變化,將為農民有序開發林木資源奠定基礎。
林權改革的重點是放活經營,使森林資源實現流轉,使農民通過林改增收致富,這才是林改的最終目的。在丹東,目前,投資30萬元的寬甸滿族自治縣林業要素市場管理中心已經對外試營業,其內部設立了森林資產評估、林權登記管理、林業法律與科技服務、林木交易、林業勞動力培訓等相應組織,同時還設立了林業行政綜合和金融機構林權證抵押貸款窗口,為農民搭建了林業要素交易平台。
而本溪市在林權改革進行的同時,也在積極建立林權管理服務中心、法律谘詢中心、資源資產評估中心、林權證抵押貸款服務中心、林權管理信息中心,把林權改革的政策效能盡快變成農民增收的現實。
林下經濟各盡其妙
政策的牽動力是巨大的。經過林權改革,林區的農民從不敢投入到大膽投入、舍得投入。本溪市大峪溝村在林權改革前人均收入隻有2800元,林權改革使天然林承包到戶,農戶對自己承包的天然林加強了管護力度,山野菜、中草藥、山貨、野果等都成為農戶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去年人均收入增加了500多元。
據統計,目前遼寧省有立木蓄積量2.4億立方米,按每立方米400元計算,這些林木至少價值900億元,可算是農民的“綠色銀行”。由於天然林禁伐等政策實施,樹是不能亂砍的,所以遼寧省農民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前提下,更關注林下經濟。
在本溪滿族自治縣東營坊鄉東營坊村,農民遲有權等4戶農民把分得的山林聯合經營,共同建設百畝林下參藥材園。去年秋天,他們種植了110畝林下參,5年後林下參收入可達210萬元。
像遲有權這樣,在本溪全市發展林下參的麵積不下40萬畝。如果一棵參按20元計算,一畝地可以種400棵參,那麼40萬畝的效益就是將近40億元。不僅如此,除了林下參,還有鬆塔、林蛙、山野菜等相關收益,效益十分可觀。
據本溪市林業局局長王克明介紹,目前本溪市已經形成了“工業原料林、幹堅果經濟林、山野菜、中藥材、種苗花卉、野生動物馴養繁殖、森林旅遊”七大林業產業。林業經濟貢獻率顯著提高,到去年年末,林業社會總產值達到40億元,農村人均年收入來自林業的達到2367元,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8.9%,林業已經成為本溪農民致富增收的大產業。
也許有人說本溪山林多,林農增收不具有典型性。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遼北風沙地區的林農增收情況。昌圖縣寶力鎮尹家村通過林權改革,把林地一次性拍賣。今年,該村村民張軍在林下間種高油大豆,到明年底就能收回購買林地的10萬元投資。同時,栽植的速生楊七八年後可以間伐賣錢,15年後的楊樹就更值錢。
據初步統計,林改後,遼寧省今年新發展經濟林地已近百萬畝。林業,這座過去“隻存不取”的“綠色銀行”,正在通過林下經濟和林木采伐本身,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新渠道。
搖錢樹村的“搖錢樹”
林權改革後,盤活了林地,林下經濟效益就越來越可觀,農民的經濟收入也日漸增長。
桓仁滿族自治縣全縣有423萬畝林地,其中60萬畝適宜栽植林下參。二棚甸子鎮搖錢樹村過去空有搖錢樹之名,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林權改革讓全村每人都分到50畝林地,全村森林覆蓋率達到94%。
今年秋天,農民楊福利雇人種植林下參,每人每天50元的工資,還雇不到人,因為家家都在“搖錢樹”下種人參,無形之間抬高了雇工工資價錢。據二棚甸子鎮副鎮長李樹海介紹,全鎮林下參目前已經發展到8萬畝,人均擁有林下參5畝。5畝林下參是什麼概念?搖錢樹村一位姓高的農民對記者說,他家今年賣了30畝地8年生的林下參,價值80萬元。扣除8年來的生產成本3萬元,平均每畝純收入2.5萬元。
桓仁滿族自治縣林業局林改辦主任王立忠說,目前,全縣山野菜、林下參、中草藥、食用菌、林蛙養殖風行,農民們從“砍樹才能富”的錯誤觀念中走出來,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了“不砍樹也致富”,在保護林業生態的前提下,農民們都在琢磨自家林下的來錢道兒。
在荒山荒溝不被重視的遼西北,同樣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在林權改革中受益。朝陽縣木頭城子鎮陳杖子村黨支部書記陳萬倉在林權改革中帶頭承包了一條200畝的荒溝,承包期為30年。這條荒溝以前有些酸棗樹,讓羊啃得麵目全非。陳萬倉把它們嫁接上大棗,現在山溝裏已經有了2萬株棗樹、3500棵楊樹、400多棵梨樹、700多棵蘋果樹。除了栽植嫁接果樹,陳萬倉還建了兩棟豬舍,養了100多頭豬。
看到陳萬倉的致富成果,村民馬上跟進,村裏另外5條荒溝很快包了出去。該村農民王玉輝斥資6萬元買下集體的一條120畝荒溝,再投資10萬餘元在荒溝內栽速生楊3500多株,嫁接大棗1萬株,修塘壩3座,閘溝造地30多畝,並建了兩棟豬舍。王玉輝的投入很快見到產出,其中,他嫁接的1萬株棗樹當年就見到了回頭錢。王玉輝開心地說:“‘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見錢’,這話可真說得太對了!”
遼寧省轟轟烈烈開展的集體林產權改革,它的主體是農民群眾,因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興林富民,就是讓全省農民直接受益。省林業廳廳長王文權說,林權改革僅僅是體製上的突破還不夠,一定要帶來生態效益,幫助農民增收。
林權改革帶來的體製突破是第一步。為了實現林權改革“有利於生態建設,有利於提高林業效益,有利於農民增收”的終極目的,遼寧省探索進行係列配套改革,包括金融服務、林業要素市場建設,同時建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行業協會等,更好地為農民服務。
“我們村的樹是40年前種的,早就到了更新改造階段,可就是因為砍伐指標辦理困難,有的殘次林還難以改造。”彰武縣豐田鄉杏山村黨支部書記王國軍對記者說。他認為,林權改革後適度砍伐,也是實現林木更新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老王遇到的問題目前已經有了政策依據。作為全省林權改革重要的配套改革,今年我省出台了《遼寧省森林及林木采伐若幹規定》,農村居民采伐自留山的林木,不受林齡的限製,不納入年度木材生產計劃,不納入限額管理;在非林業用地上營造的林木自主采伐,由縣級林業主管部門依法發放林木采伐許可證。一係列關於采伐政策的變化,將為農民有序開發林木資源奠定基礎。
林權改革的重點是放活經營,使森林資源實現流轉,使農民通過林改增收致富,這才是林改的最終目的。在丹東,目前,投資30萬元的寬甸滿族自治縣林業要素市場管理中心已經對外試營業,其內部設立了森林資產評估、林權登記管理、林業法律與科技服務、林木交易、林業勞動力培訓等相應組織,同時還設立了林業行政綜合和金融機構林權證抵押貸款窗口,為農民搭建了林業要素交易平台。
而本溪市在林權改革進行的同時,也在積極建立林權管理服務中心、法律谘詢中心、資源資產評估中心、林權證抵押貸款服務中心、林權管理信息中心,把林權改革的政策效能盡快變成農民增收的現實。
林下經濟各盡其妙
政策的牽動力是巨大的。經過林權改革,林區的農民從不敢投入到大膽投入、舍得投入。本溪市大峪溝村在林權改革前人均收入隻有2800元,林權改革使天然林承包到戶,農戶對自己承包的天然林加強了管護力度,山野菜、中草藥、山貨、野果等都成為農戶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去年人均收入增加了500多元。
據統計,目前遼寧省有立木蓄積量2.4億立方米,按每立方米400元計算,這些林木至少價值900億元,可算是農民的“綠色銀行”。由於天然林禁伐等政策實施,樹是不能亂砍的,所以遼寧省農民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前提下,更關注林下經濟。
在本溪滿族自治縣東營坊鄉東營坊村,農民遲有權等4戶農民把分得的山林聯合經營,共同建設百畝林下參藥材園。去年秋天,他們種植了110畝林下參,5年後林下參收入可達210萬元。
像遲有權這樣,在本溪全市發展林下參的麵積不下40萬畝。如果一棵參按20元計算,一畝地可以種400棵參,那麼40萬畝的效益就是將近40億元。不僅如此,除了林下參,還有鬆塔、林蛙、山野菜等相關收益,效益十分可觀。
據本溪市林業局局長王克明介紹,目前本溪市已經形成了“工業原料林、幹堅果經濟林、山野菜、中藥材、種苗花卉、野生動物馴養繁殖、森林旅遊”七大林業產業。林業經濟貢獻率顯著提高,到去年年末,林業社會總產值達到40億元,農村人均年收入來自林業的達到2367元,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8.9%,林業已經成為本溪農民致富增收的大產業。
也許有人說本溪山林多,林農增收不具有典型性。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遼北風沙地區的林農增收情況。昌圖縣寶力鎮尹家村通過林權改革,把林地一次性拍賣。今年,該村村民張軍在林下間種高油大豆,到明年底就能收回購買林地的10萬元投資。同時,栽植的速生楊七八年後可以間伐賣錢,15年後的楊樹就更值錢。
據初步統計,林改後,遼寧省今年新發展經濟林地已近百萬畝。林業,這座過去“隻存不取”的“綠色銀行”,正在通過林下經濟和林木采伐本身,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新渠道。
搖錢樹村的“搖錢樹”
林權改革後,盤活了林地,林下經濟效益就越來越可觀,農民的經濟收入也日漸增長。
桓仁滿族自治縣全縣有423萬畝林地,其中60萬畝適宜栽植林下參。二棚甸子鎮搖錢樹村過去空有搖錢樹之名,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林權改革讓全村每人都分到50畝林地,全村森林覆蓋率達到94%。
今年秋天,農民楊福利雇人種植林下參,每人每天50元的工資,還雇不到人,因為家家都在“搖錢樹”下種人參,無形之間抬高了雇工工資價錢。據二棚甸子鎮副鎮長李樹海介紹,全鎮林下參目前已經發展到8萬畝,人均擁有林下參5畝。5畝林下參是什麼概念?搖錢樹村一位姓高的農民對記者說,他家今年賣了30畝地8年生的林下參,價值80萬元。扣除8年來的生產成本3萬元,平均每畝純收入2.5萬元。
桓仁滿族自治縣林業局林改辦主任王立忠說,目前,全縣山野菜、林下參、中草藥、食用菌、林蛙養殖風行,農民們從“砍樹才能富”的錯誤觀念中走出來,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了“不砍樹也致富”,在保護林業生態的前提下,農民們都在琢磨自家林下的來錢道兒。
在荒山荒溝不被重視的遼西北,同樣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在林權改革中受益。朝陽縣木頭城子鎮陳杖子村黨支部書記陳萬倉在林權改革中帶頭承包了一條200畝的荒溝,承包期為30年。這條荒溝以前有些酸棗樹,讓羊啃得麵目全非。陳萬倉把它們嫁接上大棗,現在山溝裏已經有了2萬株棗樹、3500棵楊樹、400多棵梨樹、700多棵蘋果樹。除了栽植嫁接果樹,陳萬倉還建了兩棟豬舍,養了100多頭豬。
看到陳萬倉的致富成果,村民馬上跟進,村裏另外5條荒溝很快包了出去。該村農民王玉輝斥資6萬元買下集體的一條120畝荒溝,再投資10萬餘元在荒溝內栽速生楊3500多株,嫁接大棗1萬株,修塘壩3座,閘溝造地30多畝,並建了兩棟豬舍。王玉輝的投入很快見到產出,其中,他嫁接的1萬株棗樹當年就見到了回頭錢。王玉輝開心地說:“‘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見錢’,這話可真說得太對了!”
上一篇:廣東首屆農博會舉行[ 12-20 ]
下一篇:遼寧部署今冬明春林權製度改革重點[ 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