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林業信息>詳細內容

林業信息

為深化綠色發展築牢生態屏障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 發布時間:2017年11月13日 閱讀: 字體:【】 【

——湖南林業砥礪奮進的五年係列報道①

  中國綠色時報11月13日報道(記者 劉寧 曹雲 歐日明 何誌高) 綠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底色。以生態為代價換取一時增長,發展將失去綠色,變成灰色發展甚至黑色發展。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十八屆五中全會又首次提出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位列其中。綠色發展理念是基於節能減排、工業汙染物治理等宏觀考量,更是在麵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嚴峻形勢下,與時俱進地作出的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戰略決策。
  2001年4月7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考察湘西。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光禿禿的坡耕地,他憂心忡忡,留下詩句“熙熙新市人興旺,濯濯童山意怏然。浩浩湯湯何日現,蔥蘢不見夢難圓”。
  13年後,2014年,其女兒也到湘西考察,看到退耕還林後滿目蔥翠,感慨“濯濯童山已難覓,鬱鬱蔥蔥滿目翠,蔥蘢再現夢已圓”。
  巨變源於退耕還林建設。工程實施使昔日荒山禿嶺、水土流失的麵貌得到根本改觀,建設區內水土流失普遍減少50%以上。在湘西及其他偏遠山區,以往普遍存在廣種薄收、越墾越窮等現象,現今也基本得到遏製。
  自2000年啟動試點、2002年全麵實施以來,湖南累計完成退耕還林2159.67萬畝,國家投資到位271.688億元。
  退耕還林堪稱湖南深化綠色發展築牢生態屏障的楷模,對改善生態可謂居功至偉。
  根據國家林業局發布的《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每年,全省退耕還林涵養水源31.96億立方米、釋氧618.13萬噸,還吸滯137.18萬噸PM2.5,生態效益總價值量為953.02億元。
  林業發力生態建設,讓三湘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2012年,《綠色湖南建設綱要》發布,提出構築“一湖三山四水”生態安全屏障。以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為骨幹,退耕還林、濕地保護、公益林建設、石漠化造林、礦山複綠等工程紮實推進。
  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漢壽縣境內,總麵積3萬公頃。過去,由於生態意識淡薄,片麵追求經濟利益,區內生態破壞嚴重。
  “受到1998年國務院授予漢壽縣‘中國黑楊之鄉’稱號、2004年常德市楊樹造林100萬畝工程等影響,湖區濕地洲灘栽樹積極性持續高漲,加上圍欄養殖快速發展,保護區內長期存在種樹、電魚、設迷魂陣、違法捕撈、采砂、毒鳥等,可謂亂象橫生。”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梅碧球說。
  2011年,漢壽縣頒布實施《湖南省漢壽縣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濕地重獲生機。到2016年冬天,西洞庭湖越冬候鳥達3萬餘隻,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5種,近兩年新增鳥類9種。
  目前,全省有國家濕地公園69處,濕地保護總麵積75.59萬公頃,濕地保護率74.13%,穩居全國第一。
  湘江,長江一級支流,浩蕩900公裏,流經湖南8市67縣。過去,湘江兩岸工礦企業林立,養殖密集,汙水無序排放,重金屬汙染物消納量一度占全省七成,成為我國汙染最為嚴重的河流之一。
  2013年9月,湘江保護與治理被列為省政府“一號工程”。2015年,湘江流域退耕還林還濕試點工作啟動調研;2017年,流域8市試點工作全麵鋪開。
  “項目旨在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濕,營造人工濕地和森林生態係統,開展濕地生境恢複,發揮濕地、森林生態係統水源涵養、汙染淨化能力,減少入河汙染排汙總量,改善水質,確保全流域水生態安全。”郴州市林業局局長廖滿珠說。
  郴州的退耕還林還濕省級試點項目位於蘇仙區棲鳳渡鎮瓦灶村。記者日前在現場看到,42畝退耕還林區已種上黃金香柳、水杉等,152畝退耕還濕區完成地表清理和溝渠、水池開挖,水生植物種植正在開展。
  2018年,湘江退耕還林還濕將達到15606畝,湘江離“水更清”的目標更近一步。
  構建生態屏障,石漠化地區生態脆弱,始終是治理難點。即使到今天,湖南仍有2000多萬畝石漠化土地。
  《中國綠色時報》記者日前來到隆回縣荷香橋鎮樹竹村,隻見茫茫柏木林下,怪石嶙峋、山石裸露。1991年栽種的這片柏樹,一棵棵從石縫中長出,樹高普遍20多米,早已鬱閉成林。從空中鳥瞰,根本看不出這裏原來是一片毫無生機的石頭山。
  “隆回石漠化造林全國有名,目前全縣治理保存麵積46萬畝,擁有全國最大最好的一片石漠化地區柏木林。柏樹連片石漠造林10萬畝以上的,全國僅3個縣,其餘2個分別在四川和福建。”說起石漠造林,縣林業局局長張伯讚甚為自豪。
  荒涼石漠變為茫茫林海,柏樹大苗造林是最大訣竅。在帽子石山,縣林業局總工程肖時平向記者展示:2012年同時栽,當年高30厘米的小苗隻長到1米多高,而1.5米高的大苗已長到5米多高。“從57個樹種中最終選中柏樹,加上大苗造林,治理效果符合預期。”
  “十二五”期間,全省石漠化林業治理共完成人工造林42.75萬畝、封山育林83.77萬畝,治理縣(市)植被覆蓋率平均提高12個百分點。
  5年來,全省生態屏障建設突出重點流域、重點地區、重點部位等生態脆弱地區治理。
  冷水江礦產資源豐富,以盛產銻礦、原煤而聞名。被譽為“世界銻都”的錫礦山已探明銻礦儲量占世界70%,開采史更是始於清代。
  百年采礦,導致生態破壞嚴重,汙染嚴重的地方連生命力強的雜草都不能生長,生態係統十分脆弱。
  2004年,湖南省林科院在此開展適生樹種科研項目,選定楸樹、蠟樹為礦區植物恢複與生態重建的首選樹種,另有臭椿、欒樹、翅莢木、刺槐等理想品種。
  在此基礎上,2011年,錫礦山植被恢複開始大膽嚐試,在七星、聯盟居委會造林近2000畝,選用防汙抗汙的構樹、蠟樹、七裏香等,采用大苗造林,成活率達90%以上,複綠效果明顯。目前,錫礦山造林複綠已發展到7000多畝。
  在全省,743家礦山企業開展造林複綠,已整治500餘座礦山,21萬畝礦區重披新綠。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過去5年來,湖南生態建設從提供生態產品、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綠色發展的全新高度,滿足人們在解決溫飽的同時更期待環保、奔向小康的同時更向往健康的社會需求,打造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的綠色美麗新湖南。
  2016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9.64%,森林蓄積量5.26億立方米。綠水青山已成為湖南的一張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