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信息
寧夏一家三代杞農的傳承之路
在榮光中變革
——寧夏一家三代杞農的傳承之路
“通風透光三層樓,要想豐產蛇探頭。”在外人看來不知所雲的兩句口訣,在近半個世紀裏曾對寧夏枸杞產業產生深遠影響。口訣講的是寧夏中寧縣上橋村村民張偉中的家傳枸杞剪枝技術,記錄著這家人的榮光。
作為寧夏枸杞發源地和核心產區,中寧縣有“中國枸杞之鄉”的美譽。上世紀中葉,張偉中父親張佐漢選育出枸杞新品種並予以推廣。此後近50年,該品種一直作為寧夏枸杞的主栽品種,張佐漢配套創造出的“張氏剪枝法”也被廣泛學習借鑒。
“自父親那一輩開始,我們家就一直種枸杞。”張偉中告訴記者,父親年邁後,地裏的活主要由他操持打理。由於完整地繼承了父親的技術,他獲得寧夏及中寧縣“枸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
用張偉中的話說,“三年學做生意人,一輩子學做莊稼人。”他這一代農民,大半輩子都在自家的幾畝田裏精耕細作,而作為種枸杞的“老把式”,他最高的追求是把技術玩精、玩透。
上世紀末,寧夏枸杞品種屢次推陳出新,而張佐漢傳下來的“三層樓”式剪枝方法已跟不上時代需要。經過長期試驗,張偉中多次改良技術,使單產增加20%以上,並率先發現寧杞7號“蛇探頭”式的剪枝方法,解決其不能掛果的問題,讓這個枸杞新品種得以順利推廣。
然而,近年來,我國農業領域發生的深刻變革在張偉中內心掀起波瀾。“村裏成年男女幾乎都掌握枸杞栽種技術,但這些年外出打工收入超過在家種地,大部分年輕人常年在外,枸杞地反而撂下了。”張偉中說。
而另一部分人看準了商機,將農民不種的土地流轉過來,搞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獲利頗豐。“前幾年村裏有人流轉100畝地種枸杞,年利潤七八十萬,現在家裏幾座樓房都蓋起來了。”張偉中的妻子郭玉珍說,他們一輩子守著家裏的5畝地,種得再好隻夠過日子。
據寧夏林業廳林業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李惠軍介紹,寧夏枸杞產業正朝標準化、品牌化方向快速發展,規模化種植水平已超過50%,機械化生產水平則達到70%以上。未來,枸杞規模化基地建設不但會打破戶界,還將進一步打破村界、鄉界甚至縣界。
張偉中今年70歲,跟隨時代浪潮已有點力不從心,但他的兩個兒子正值青壯年,兩人不但學習了張偉中的技術,還分別從生產、銷售端入手做大枸杞產業。去年,大兒子張超奎遠赴甘肅省玉門市,流轉80畝土地建起枸杞種植基地。上過大學的小兒子張超軼則在銀川開起了枸杞銷售店,打造“中寧張氏枸杞”品牌的同時,以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開拓市場。
如今,張超奎的種植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條,預計明年便會產生收益,而張超軼的生意也逐步進入正軌。張超軼告訴記者,現代化銷售手段讓種植收益成倍提升,以前家裏的枸杞主要賣給販子,每斤隻能賣10多元到20多元,現在通過網絡銷售,每斤價格提高到35元至65元,而且供不應求。
“爺爺、父親都曾走在枸杞產業發展的最前端,我們兄弟倆也不能落後,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既是潮流也是機會,我們會在順應中創新,把枸杞這個傳統產業做出現代範兒。”張超軼說。(記者 靳赫 白平)<
作為寧夏枸杞發源地和核心產區,中寧縣有“中國枸杞之鄉”的美譽。上世紀中葉,張偉中父親張佐漢選育出枸杞新品種並予以推廣。此後近50年,該品種一直作為寧夏枸杞的主栽品種,張佐漢配套創造出的“張氏剪枝法”也被廣泛學習借鑒。
“自父親那一輩開始,我們家就一直種枸杞。”張偉中告訴記者,父親年邁後,地裏的活主要由他操持打理。由於完整地繼承了父親的技術,他獲得寧夏及中寧縣“枸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
用張偉中的話說,“三年學做生意人,一輩子學做莊稼人。”他這一代農民,大半輩子都在自家的幾畝田裏精耕細作,而作為種枸杞的“老把式”,他最高的追求是把技術玩精、玩透。
上世紀末,寧夏枸杞品種屢次推陳出新,而張佐漢傳下來的“三層樓”式剪枝方法已跟不上時代需要。經過長期試驗,張偉中多次改良技術,使單產增加20%以上,並率先發現寧杞7號“蛇探頭”式的剪枝方法,解決其不能掛果的問題,讓這個枸杞新品種得以順利推廣。
然而,近年來,我國農業領域發生的深刻變革在張偉中內心掀起波瀾。“村裏成年男女幾乎都掌握枸杞栽種技術,但這些年外出打工收入超過在家種地,大部分年輕人常年在外,枸杞地反而撂下了。”張偉中說。
而另一部分人看準了商機,將農民不種的土地流轉過來,搞規模化、機械化種植,獲利頗豐。“前幾年村裏有人流轉100畝地種枸杞,年利潤七八十萬,現在家裏幾座樓房都蓋起來了。”張偉中的妻子郭玉珍說,他們一輩子守著家裏的5畝地,種得再好隻夠過日子。
據寧夏林業廳林業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李惠軍介紹,寧夏枸杞產業正朝標準化、品牌化方向快速發展,規模化種植水平已超過50%,機械化生產水平則達到70%以上。未來,枸杞規模化基地建設不但會打破戶界,還將進一步打破村界、鄉界甚至縣界。
張偉中今年70歲,跟隨時代浪潮已有點力不從心,但他的兩個兒子正值青壯年,兩人不但學習了張偉中的技術,還分別從生產、銷售端入手做大枸杞產業。去年,大兒子張超奎遠赴甘肅省玉門市,流轉80畝土地建起枸杞種植基地。上過大學的小兒子張超軼則在銀川開起了枸杞銷售店,打造“中寧張氏枸杞”品牌的同時,以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開拓市場。
如今,張超奎的種植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條,預計明年便會產生收益,而張超軼的生意也逐步進入正軌。張超軼告訴記者,現代化銷售手段讓種植收益成倍提升,以前家裏的枸杞主要賣給販子,每斤隻能賣10多元到20多元,現在通過網絡銷售,每斤價格提高到35元至65元,而且供不應求。
“爺爺、父親都曾走在枸杞產業發展的最前端,我們兄弟倆也不能落後,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既是潮流也是機會,我們會在順應中創新,把枸杞這個傳統產業做出現代範兒。”張超軼說。(記者 靳赫 白平)<
上一篇:廣西肉桂“貴”起來[ 10-08 ]
下一篇:民營資本漸成新疆防沙治沙生力軍[ 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