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治沙:阻止沿海土地“沙漠化”

來源:南方日報 發布時間:2014年06月23日 瀏覽次數:
當石漠化蠶食南粵山區貧瘠土地之時,“沙漠化”也毫不留情地將海沙送入內陸,掩埋農作物與村莊。
  據廣東省林業廳2013年4月公布的數據,廣東省全省沿海31個縣分布著逾10萬公頃沙化土地。如何將正在向陸地滾動的海沙牢牢地固定在植被下?
  在擁有4000多公裏海岸線的廣東,來自海邊的“沙漠”正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所幸的是,廣東沿海縣市區,正在努力地阻止“沙漠化”。據悉,2014年1月我省電白林業局以及個人許光發(廉江市林業局局長)分別獲得全國綠化委員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林業局聯合授予的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稱號。這意味著廣東海岸線“治沙”,已經獲得了值得推廣的經驗。
  近日,記者前往電白、廉江采訪,試圖尋求到廣東的治沙之道。
  風沙侵蝕海岸線“沙母毒龍”破壞環境
  港口村硬底化村道兩旁,鋪滿了剛從田地裏拔回來的花生,三兩個村民忙著摘花生。這是廣東農村常見的景象,但對於港口村,此番景象卻來之不易。“和西北黃色沙塵暴不一樣,沿海的沙是白色的,到處是白茫茫一片。煮好的飯菜如果不蓋住,幾個小時後就會撒上一層沙子,吃不了了。”村民林宴梅說。
  港口村是茂名市電白區博賀鎮的一個村莊,距離海岸1公裏,在建立沿海防護林帶之前,村莊四周皆是白茫茫的沙灘,草木稀少,一年四季風沙蔽日。村民林宴梅今年82歲,曾任港口村林場場長一職的他,仍清楚地記得幼時風沙侵襲村莊的情景。
  風沙肆虐嚴重地惡化了當地生態環境,還深刻地影響著村民的生活。“有女莫嫁沙母龍,沒柴沒米一世窮”這句歌謠生動地描述了彼時港口村的形象。據林宴梅回憶,當時村民種植的農作物經常被風沙覆蓋,難以存活,村民隻能到6公裏之外的旦場鎮找吃的,食不果腹,“別說水稻和花生,連番薯都種不活。”哪怕是煮飯燒水的柴火,港口村村民都得到十多公裏外的放雞島砍伐,曾有8名村民在登島過程中發生沉船意外,葬身大海。
  港口村情況僅是電白廣闊沙區村莊的一個縮影。
  位於我省西南部的電白瀕臨南海,海岸線長190公裏,其中沙岸海岸69公裏,在1957年前是遠近聞名的沙區。降雨少,水位低,氣候變化無常,草木稀疏,這導致風沙可以長驅直入內陸,風沙時常淹沒村莊、農田。電白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1925年,博賀兩個村莊的20多間房子遭風沙全部掩埋,化作一個大沙丘;1941年,博賀村440間房屋在一次風沙中有369間被掩埋,慘不忍睹。沿海沙灘被當地村民稱為“沙母毒龍”。
  林宴梅說,在風沙肆虐的年代,難以統計的人被迫離開故土。
  麵對風、沙、旱、潮的危害,1954年春,電白成立了沿海防護林造林領導小組,在博賀鎮進行造林試點工作。博賀三麵臨海,是一個漁港,那裏有2萬多畝沙化荒地,夾雜著1.6萬多畝“十種九不收”的旱沙地,是當時電白風沙災害最嚴重的地方之一。
  當電白認識到風沙之苦、努力造林之時,與電白相距50多公裏的廉江卻正在破壞沿海樹林。1958年,由於特殊的曆史原因,廉江市車板鎮沿海27公裏的紅樹林幾乎被砍伐殆盡,成了鍋爐裏的柴火,唯有沙龍圍一帶約1公裏長的紅樹林被村民保留。
  教訓隨之而來。車板鎮陸地村72歲的村民李伯告訴記者,由於缺乏紅樹林防禦,陸地村這個沿海小村幾乎遭到了曆次強台風的侵襲,海堤崩潰,潮水蔓延到村莊,泥磚房整片坍塌。
  而在2008年“黑格比”台風正麵襲擊廉江時,現任廉江市林業局局長、時任車板鎮鎮委書記的許光發發現,27公裏長的海堤中,有26公裏不管是鋼筋混凝土海堤還是泥土海堤都被衝垮,而沙龍圍一帶被紅樹林保護的1公裏則安然無恙。
  借土造林我國第一條沿海防護林帶
  漫步在港口村附近的防護林帶,除了防風固沙傳統種植樹木—木麻黃,還可看到台灣相思樹、鬆樹等品種。黃權告訴記者,經過多年探索,他們發現混交林更有利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長量,對防治病蟲亦有不錯的成效,因而在接下來的修複改造林帶工作中,會適當加入其他樹種。
  2014年6月9日,廉江市營仔鎮新圍一帶海岸,潮水退卻裸露的灘塗上,十多位村民類似插水稻一樣,用一根拉直的繩子作參照線,按照一定的間隔把紅樹林的種子插在泥土裏。
  這是廉江市林業局今年規劃的造林項目,麵積達2000畝。廉江市林業局營林科技股股長全俊峰告訴記者,廉江沿海地區土壤及氣候均適宜造林,每年4至6月種下的樹苗成活率在90%以上。造林力度大,成活率高,這兩個因素使得廉江在2年多時間裏消滅了宜林荒山荒地1.5萬畝、宜林灘塗2.8萬畝,建成沿海防護林96公裏。
  同樣是造林,時間地點不同,難度也截然不同。
  “沙灘能造林,鐵樹都開花了。”“開水養魚,枉費心機。”1954年,電白政府決定在沙灘造林的消息傳出後,老百姓議論紛紛,並多持懷疑的態度。如何攻克高溫、幹旱、土壤貧瘠、風沙肆虐等難題,提高樹苗成活率,是造林工作組麵臨的首個挑戰。
  第一次,種植1920棵樹苗,全部旱死;第二次,種植2000棵樹苗,被風沙連根拔起,一棵也沒成活;第三次,在避風處用塘泥種植的324棵樹苗,絕大部分成活;……
  經過嚐試,造林工作組總結了“客土壓根”和“因地製宜,先近後遠,先易後難,分段成點,連點成帶”的方法,組織造林大軍向沙灘發起新一次進軍。原電白縣林業局副局長黃權解釋說,“客土壓根”是鑒於沙灘土壤貧瘠,從池塘裏挖掘營養豐富的塘泥填在樹苗根部,既起到固定樹苗的作用,也提供了養分。
  在正確方法的指引下,經過3年苦戰,1957年,博賀沿海原本草木不生的白茫茫沙灘上建成了長20.8公裏、寬幾十米到幾百米不等的防護林帶。這是我國第一條沿海防護林帶。
  建成僅是第一步,還需周全的管護才能確保防護林茁壯生長。補種新苗,澆水抗旱,都是常規的管護工作。上世紀80年代中期,電白沿海防護林出現了大規模的病蟲害,防護林安全形勢極不樂觀。
  為解決沿海防護林麵臨的老化、蟲害、抗風能力減弱等問題,電白林業局組織技術力量,與省林科院、中國熱帶科學林業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合作,推出容器苗造林、優良無性係苗木造林、抗風抗疫性多樹種混交林和以蟲治蟲、燒毀病株等多種造林和病蟲害防治方法。
  破壞與保護之間的博弈
  盡管病蟲害、台風海潮對沿海防護林的傷害不可忽略,但沿海防護林的最大威脅是人類自己,為了追逐利益時有出現毀林行為,這讓防沙固沙曾舉步維艱。
  李紹儒是港口村村委會幹部,也是電白林業局聘請的護林員,雖然護林每月隻有400元工資,但李紹儒從不敢怠慢工作,每天都到林帶巡邏數次,“我沒見過沙子把村給埋了,但村裏的老人都這樣說,我們就得保護好防護林,否則下一代就有可能吃上一代的苦。”
  黃春林是廉江市車板鎮林業站站長,他清楚地記得,1993年當時正是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階段,漁民為了抓寄生在紅樹林根部的貝殼喂養蟹,經常揮刀砍斷紅樹林,然後連根拔起扔到蟹塘裏。
  “還有些漁民挖泥蟲的,由於環保意識不夠,直接把紅樹林給毀了。”黃春林告訴記者,在上世紀90年代,他經常需要跟隨站長去抓破壞紅樹林的村民,並罰款。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養蟹產業在廉江逐漸降溫,以及當地養殖戶認識到紅樹林保護海堤的作用後,十多年來幾乎沒再出現漁民毀壞紅樹林的事情。
  “2008年‘黑格比’強台風,海堤出現險情,很多水產養殖老板都準備跑路了,經過那次教訓,水產養殖老板認識到紅樹林保護海堤就是保護他的財產。”黃春林如是說。
  在電白,人為破壞沿海防護林主要體現在毀林挖魚塘。1996年,電白政府鼓勵發展水產養殖業,毀林挖魚塘的事情隨後出現。黃權向記者介紹,沿海防護林帶位於潮汐線向內陸延伸的200米範圍,這個距離使用海水十分方便,可以節省柴油費或電費,因此某些唯利是圖的養殖老板會毀林挖魚塘。
  據電白林業局提供的資料,從2000年開始,電白林業局對毀林帶推挖蝦塘行為進行了嚴肅清理和查處,責成毀林建蝦塘者填塘還林,2006至2012年,先後填塘還林10多口,麵積500多畝;同時聘請21名專職護林員,落實管護地段和管護責任,晝夜巡護防護林帶,警示阻嚇不法分子;主要節假日,林業局領導帶隊深入林帶加強巡邏管護,全麵加強對沿海防護林帶的管護執法力度。
  在博賀鎮外海村附近的防護林帶,黃權指著一塊已複林的地方告訴記者,2001年,在台風過後,外海村一名老板趁台風摧毀林木之際,雇了幾輛推土機,一夜之間挖了十幾畝大的魚塘。
  “違法者幾個小時或一夜之間可以挖一口魚塘,但我們需要十幾天才能填回來,另外違法者都是在夜晚或台風天過後行動的,執法人員和老百姓都很難發現,甚至有些囂張的老板如果你夜晚不在那裏守著,他又挖開,我們試過派人在一個地方守了21天,直至複林。”黃權坦承,雖然也曾有老板因毀林挖塘被判刑3年,但這並不能杜絕毀林行為。
  投入需要加大防護林建設麵臨攻堅戰
  在記者即將離開港口村附近的防護林帶時,發現林帶裏有幾間簡陋的房屋,依稀可聽見雞叫聲。黃權告訴記者,他們鼓勵附近的村民在樹林裏養家禽,“家禽的糞便可以使土壤肥沃,吃樹林蟲子長大的家禽價錢更好,雙贏。”
  當記者問及造林工作存在什麼難題時,黃權毫不猶豫地回答是資金不足。
  黃權介紹,電白沿海防護林建成50多年來,有效地抵禦了風、沙、旱、潮等自然災害,調節了氣候,明顯改善了沿海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在林帶的保護下,使沿海6萬多畝農田全部複耕,還平整沙地,擴大耕地麵積6500多畝。
  “以前雖然有農田,不過土壤沒什麼營養,隻能種番薯之類的,現在可以種水稻、花生等多種農作物,產量也不必其他地方低。”李紹儒說。除此之外,防護林還有效抵禦了1972年12號、1996年15號和2008年“黑格比”等多次強台風正麵襲擊。
  “沿海防護林雖已建成,但每年枯萎或被台風摧毀的麵積都不少,需要修複改造,2013年少點,隻有200畝,但2014年有600畝,現在拿到的僅是中央財政補貼100-300元/畝,遠遠不夠。”
  黃權說,2007年,電白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成立,2008至2012年,電白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5367畝,但也才投入402萬元。黃權說,由於資金不足,撫育次數不夠,會導致樹苗成長緩慢或無法成林。
  據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事跡材料介紹,許光發任廉江市林業局局長僅2年多時間,就種下沿海防護林10000畝,森林碳彙工程林12825畝,建成沿海防護沙岸“綠色屏障”體係96公裏,投入資金過千萬。
  對於資金不足這個問題,許光發有一套解決方法。“根據現在的造林成本,項目工程僅靠中央、省的項目資金是不夠的。我會找一些老板,動員他們認捐認種。”許光發告訴記者,兩年來,每年老板捐助種樹資金都在250萬元以上,極大地改善了資金不足的困境。
  除此之外,自我省實行獎補資金以來,許光發每年親自參與競標,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中標,獲得2.3萬畝碳彙林的獎補資金810萬元。“我在沿海的車板鎮工作了十多年,抗擊台風多次,知道沿海防護林的重要性。”許光發說。(記者  梁文悅  通訊員  王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