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不再單戀一片林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13年02月21日 瀏覽次數:
林場危機有多大?
  多數無成熟木材可采,半數以上職工下崗
  近日,記者驅車前往吉林省敦化市,一路白雪皚皚,林木叢生,不禁讓人聯想到夏日的敦化該是怎樣一番青翠欲滴。敦化位於長白山林區,境內林地總麵積達82.5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84.9%,轄區內有3個駐敦森工林業局和1個地方林業局。
  半個多世紀以來,敦化累計為國家供應木材7000萬立方米。由於長期過度采伐,如今敦化多數林場已無成熟的木材可采,森林資源幾近枯竭。敦化的木材產量由最高年份的170萬立方米,縮減到近年的30萬立方米左右。采伐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上世紀80年代的約50%下降到目前的6%左右。
  敦化的許多林場如今已變得冷清,曾經伐木生產的喧囂早已漸行漸遠。牡丹崗林場轄區麵積1.3萬多公頃,公益林麵積8370公頃,林木多處於中幼齡,不能采伐。20多年前建的林場家屬區,如今已經略顯殘破,寂靜地散落在林地間。“以前林場發展主要依賴木材開采。當林木資源耗盡的時候,我們才深刻感受到發展‘獨木難支’。”牡丹崗林場場長王玉林感歎道。在林場經營轉型的艱難時期,王玉林最怕工人到他辦公室找活幹。
  “林場工人不像農民有地可種,有糧可賣,各種補貼政策完備。我們都是指望著林場經營生活。”林場職工欒慧秀說。如今,欒慧秀在林場負責公益林管護工作,已有近30年工齡的他,拿到手的月工資不過1300元。“上世紀80年代初,林木采伐季的林場職工一個月收入達180元,比大學教授都高。”昔日“林大頭”的風采,隻能在林場職工的言談中覓得一絲蹤跡。
  其實,不止林場發展“獨木難支”,敦化整體經濟情況也是如此。曾經“因林而興”的敦化,也“因林而衰”。依托森林資源,敦化形成了以林木采伐和加工為主的經濟結構。隨著林木資源產量急劇下降,森工企業開始衰落、下崗失業增加、民生保障短缺等問題迅速顯現。
  木材資源枯竭後,木製品加工企業由1000餘家銳減為300多家。三大國有森工局通過並軌解除勞動關係等方式下崗的失業人員就達2萬多人,占林業職工總數的58.1%。
  林場還能咋利用?
  發展“非林非木”產業,探索“家庭經濟”形式
  作為森工城市,敦化發展多年來單一依賴木材生產,而當林木資源轉向枯竭之後,就必須謀求新的出路。在王玉林看來,林場要轉型,首先是功能的轉變,由“木材生產轉向造林育林”。他總結出了這樣的經驗:“營林生產是基礎,家庭經濟是支柱。”
  王玉林提到的“家庭經濟”是敦化林地經濟的重要形式。以家庭經濟為基礎,職工同林場簽訂5年承包合同,造林、撫育、管護等一切費用均由職工個人承擔。到期後,林木保存率達80%以上,由林業局按照合同約定一次性支付職工回收款。
  據統計,截至2010年,承包造林戶達到1300多戶次,職工自費造林每公頃純收入均達1500元左右。從1994年至2010年,敦化市林業局已回收造林麵積1萬公頃。敦化市林業局“自費造林”的方式,使森林後備資源得到有效保障,但也麵臨著收回林木的資金壓力。
  為了降低對單一木材生產的依賴,敦化提出了大力發展“立體林地經濟”的政策,以家庭為單位的林地經濟在敦化林場很普遍。
  欒慧秀就是一個木耳種植戶。在房前的小屋裏,欒慧秀向記者介紹了他培植的木耳菌苗。冬天,他將菌苗培植好,開春種到地裏。去年,欒慧秀靠種木耳淨賺了6萬多元。今年,欒慧秀又培植了5萬袋木耳。按照每袋木耳大約淨賺2元錢計算,欒慧秀今年將會有10萬元的收入。盡管收入不少,但談起種木耳,欒慧秀多少有些無奈,“林場不景氣,為了生活,必須想辦法謀生。”
  據了解,像欒慧秀這樣的木耳種植戶,在整個牡丹崗林場有40多戶。林場方麵會盡可能為他們提供技術幫扶、場地和材料等便捷條件。2012年,整個牡丹崗林場職工種植木耳140多萬袋,淨收入達300多萬元。
  在保護林木的前提下,敦化積極開發利用“自上而下”的林地資源,發展林地特色食品、林間種藥、林地養殖、移植野菜、養蛙養魚、礦泉水加工等。目前,敦化中藥材種植麵積達1.8萬公頃,被國家確定為無公害中藥材示範基地縣,食用菌發展到4.1億袋,標準化牧業小區發展到13個。這些“非林非木”產業正成為林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如今,和森林資源息息相關的木材加工、製藥、食品加工的傳統產業依然是敦化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依托產業基礎,升級傳統產業成為敦化轉型一部分。占敦化產業份額較大的製藥產業,2013年將投產建設生物基材料項目,一批規模較大的農產品交易市場也將逐步建設起來,帶動農產品生產流通。
  轉型還有啥障礙?
  曆史欠賬比較多,條塊分割需破除
  近年來,林場經營初顯起色,但對於種了將近10年木耳的欒慧秀來說,還是麵臨著不少難處。一年到頭辛苦不說,想擴大點規模卻發愁沒有資金。為了節省雇人的錢,他還得學著改裝生產木耳的機械。“林場已經沒啥年輕人了,都是上了些年紀的在守著。”欒慧秀不希望孩子像他一樣在林場辛苦度日。
  王玉林也依舊擔憂著職工的發展。“木耳種植一年就能收回本錢,但受市場影響比較大,趕上好年份才能賣個好價錢。在林場,搞養殖、種藥材的不少,碰上市場行情連續幾年不好,沒啥經濟實力的很難撐下去。”王玉林說。還沒有形成統一品牌、缺乏有效銷售渠道,以家庭為單位進行養殖、種植的職工,掙的隻是賣林產品的辛苦錢。據介紹,一斤上好的幹木耳,林場工人30元左右賣給收購商,加工包裝後,到超市價格就能翻個2到3倍。
  近年來,林地經濟實現產值達5億元,較轉型前提高超過90%,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初步顯現。“資源型城市曆史欠賬多,敦化這樣的森林資源型城市,還需要承擔更多生態保護職能。”東北師範大學資源型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支大林認為,“以保護生態為前提,林地開發利用的程度有限。資源型城市轉型在做好接續產業同時,需要找到適合發展需要的替代產業,更好地吸納就業,帶動發展。”
  敦化市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孫世新介紹說,敦化將充分利用交通區位優勢,努力打造物流中心,發展水電、熱電、風電等新能源產業,推動以六鼎山、雁鳴湖旅遊區為代表的旅遊業。
  “經過轉型發展,敦化因資源枯竭帶來的一些問題已經得到初步解決。”孫世新說。2009年,敦化共接收林業企業中小學19所,投入14817萬元解決教師工資補差和社會保險。敦化采取統籌管理方式,將四大林業局職工社會保險統一納入全市保障體係。
  借助林業棚戶區改造、農村泥草房改造等政策,林場職工多已住進縣城樓房。2012年,敦化改造市林業局所屬林場危舊房600戶。如今,牡丹崗林場的家屬院,大多已成為職工生產用的廠房。
  林業改革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林區發展的負擔,給城市轉型發展帶來了活力。但是“三大駐敦林區和地方條塊分割,導致林區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二元性,對敦化市全麵轉型戰略的實施某種程度上是一個障礙。”孫世新說,林區和地方如何協同發展將是敦化轉型發展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記者  祝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