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濕地保護腳步 中國刻不容緩!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12年12月13日 瀏覽次數:
次
中國綠色時報12月13日報道(記者 梅青) 在中國履行《濕地公約》的進程中,2005年無疑是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重要時點。這一年,中國在濕地保護方麵翻開了新的偉大一頁,國務院批準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2005-2010年)》,由此拉開了濕地保護工程建設的精彩大幕。
數字可以見證中國濕地保護的決心:按此規劃,中國在“十一五”期間規劃總投資90.04億元,其中,中央投資42.36億元,地方配套47.68億元,保護全國半數的自然濕地和70%的重要濕地。而此前國務院批準的《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年-2030年)》表明,到2030年,中國將對90%以上天然濕地實行有效保護。
生態文明下的保護抉擇
要發展還是要保護,這是發展中國家都麵臨的艱難抉擇。中國也不例外。
曾幾何時,中國各地由於對濕地價值的認識不足,導致了許多以犧牲濕地、破壞濕地換取現實經濟利益的現象,造成了濕地係統的整體破壞。
“北大荒”向“北大倉”的演變,就是最生動的實例。
曆史上的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因2/3的土地都是“蠻荒”濕地,被稱為“北大荒”,為求得更多的糧田,三江平原曆經了3次輝煌的土地大開發,使近82%的濕地麵積變成今天現代化程度最高、商品率最高的國家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成為“北大倉”。據統計,三江平原濕地麵積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00萬公頃銳減到2009年的91萬公頃。
在各地,這種濕地利用的衝動四處存在,濕地破壞形成了三大危險趨勢,嚴重影響著我國的生態安全。
濕地麵積縮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濕地退化和喪失速度驚人。據統計,我國濱海濕地累計喪失119萬公頃,占全國濱海濕地總麵積的50%;全國圍墾湖泊麵積達130萬公頃以上,湖泊消失1000多個。被譽為“千湖之省”的湖北省,麵積在100公頃以上的湖泊,消失了477個。據2003年“通江湖泊”調查,長江中下遊原有的100多個通江湖泊,隻剩下洞庭湖、鄱陽湖2個
濕地功能退化。長期以來,由於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和工業排放,許多重要濕地受到汙染,造成濕地植被減少、功能退化。調查顯示,全國2/3以上的湖泊受到氮、磷等物質的汙染;10%的湖泊富營養化汙染嚴重,太湖、雲南滇池汙染,給周邊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地區經濟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和重大損失;全國七大水係中63%的河段因嚴重汙染而失去了飲用水的功能,嚴重影響到周邊地區的飲水安全和農業用水安全。同時,濕地功能退化,造成土地荒漠化加劇,幹旱、洪澇災害頻發。
生物物種減少。濕地的萎縮和嚴重汙染,對生物物種的保護構成嚴重威脅。濕地中動物物種量最大的是魚類和鳥類,調查顯示,洪湖濕地魚類由20世紀50年代的100多種,減少到目前的50多種。
人類的認識總是有限的、循序漸進的。但我們總是在失去並付出沉重代價後,才意識到什麼是最珍貴。
當全球氣候變暖、人類共同麵對生態危機時,人們才意識到原生濕地的重要性,才獲知濕地具有無法度量的巨大價值。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是地球上具有多種獨特功能的生態係統,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係統。在維持生態平衡、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汙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製土壤侵蝕等方麵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濕地發展已關係到人類發展的未來,中國政府站在生態文明視野下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重新審視濕地,進行了新的抉擇,大力開展濕地保護工程,以近期、中遠期規劃的方式,將濕地保護建設作為係統工程,持續保護、持續恢複、持續發展,創造人類的福祉,建設我們的家園。
濕地保護恢複的宏偉藍圖
濕地是曆史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中國濕地麵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占世界濕地麵積的1/10。
作為世界上濕地資源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是幸運的,也意味著責任重大。
中國正在以積極的姿態,履行濕地保護的國際承諾,推動濕地保護事業煥發迷人的光彩。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2003年,國務院批準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年-2030年)》,規劃描繪了我國濕地保護工程建設長達28年的發展藍圖。
這一規劃的總體目標是:通過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管理、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汙染控製等措施,全麵維護濕地生態係統的生態特性和基本功能,使我國天然濕地的下降趨勢得到遏製。通過加強對水資源的合理調配和管理、對退化濕地的全麵恢複和治理,使喪失的濕地麵積得到較大恢複,使濕地生態係統進入一種良性狀態。同時,通過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示範以及加強濕地資源監測、宣教培訓、科學研究、管理體係等方麵的能力建設,全麵提高我國濕地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水平,從而使我國的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進入良性循環,保持和最大限度地發揮濕地生態係統的各種功能和效益,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工程建設的重點是:東北濕地區、黃河中下遊濕地區、長江中下遊濕地區、濱海濕地區、東南華南濕地區、雲貴高原濕地區、西北幹旱濕地區以及青藏高寒濕地區等八大濕地區。
工程建設分為3個階段:近期為2002年-2010年,中期為2011年-2020年,遠期為2021年-2030年。
工程近期目標:根據國務院批準的《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2005年-2010年)》,到2010年,基本形成自然濕地保護網絡體係。建設內容包括:濕地保護工程、濕地恢複工程、可持續利用示範工程和能力建設工程。規劃總投資90.04億元。
工程中期目標:根據國務院批準的《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十二五”實施規劃》,到“十二五”末,初步建立起以濕地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為主體的濕地保護管理體係,基本形成自然濕地保護網絡、實施圍墾濕地退還、濕地補水、汙染防控、外來入侵物種生物防治、棲息地恢複等綜合治理工程,恢複、修複濕地11.65萬公頃,初步扭轉自然濕地麵積萎縮和重要濕地區生態功能退化的趨勢。規劃總投資129.87億元,其中,中央投資55.85億元,地方投資74.02億元。
工程遠期目標:到2030年,全國濕地保護區達到713個,國際重要濕地達到80個;完成濕地恢複工程140.4萬公頃,在全國建成53個國家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示範區;建立比較完善的濕地保護、管理與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監測科研體係;形成較為完整的濕地保護、管理、建設體係,使我國成為濕地保護、管理的先進國家。
按照規劃,到2030年,中國將完成濕地生態治理恢複140萬公頃,建成53個國家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示範區,全國濕地保護區達到713個,國際重要濕地達到80個,90%以上天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濕地生態係統的功能和效益得到充分發揮,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目前,近期規劃已得到了全麵實施。“十一五”期間,濕地保護工程完成項目總投資已超過31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4億元,地方配套投資17億元。項目建設,使全國濕地保護體係進一步完善,一批國際和國家重要濕地得到了搶救性的保護,濕地保護管理能力明顯增強,濕地工程區的民生得到進一步改善,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得到推廣,履行《濕地公約》國際義務的能力明顯增強。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今天的濕地保護工程建設雖僅完成了近期目標,但已預示著,伴隨著工程建設的縱深發展,按規劃目標紮實行進,濕地保護發展的“滿池春水”必將碧波蕩漾。
4項建設給人類以驚喜
濕地保護之難是全球性的問題,中國濕地保護工程建設卻給人類帶來了驚喜。
濕地保護與恢複工程自2006年實施以來,重點開展了濕地保護、濕地恢複、可持續利用示範、能力建設4大項15個分項工程項目,實施各類濕地保護項目205個,其中濕地保護項目138個、濕地恢複項目24個、濕地可持續利用示範項目43個,取得了重大成效。
重要濕地得到了搶救性保護。近年來,全國每年新增濕地保護麵積超過30多萬公頃,恢複濕地近2萬公頃,自然濕地保護率平均每年增加1個多百分點,約一半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青藏高寒濕地、黑龍江三江平原濕地、長江中下遊湖泊濕地等重要濕地,經過工程治理,得到恢複,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黑龍江省三江平原共建立國家級和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22處、國家濕地公園5處,濕地保護總麵積達60.7萬公頃,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流域和區域濕地保護網絡。湖北洪湖濕地通過拆除圍網、安置漁民就業,使4萬多公頃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和恢複。
濕地生態功能明顯增強。據長江中遊多個斷麵水質監測顯示,泥沙含量減少54%。濕地功能的增強,有效抵禦了自然災害。在廣東湛江、海南東寨港、福建閩江河口、廣西北侖河口等地,通過工程措施保護和恢複了大量的紅樹林濕地。這些沿海區域在曆次台風和風暴潮中,受害程度明顯減輕。濕地功能的增強,有效地保護了濕地生物。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實施濕地保護恢複項目,尕海湖區周邊60%以上已經幹涸的山泉恢複出水,湖麵麵積由上世紀90年代的480公頃恢複到2170公頃,增加3倍多,保護區黑頸鶴由2004年的13隻增加到2009年的86隻,黑鸛從2004年的不足10隻增加到2009年的319隻。雲南拉什海濕地通過實施國家濕地保護與恢複工程,鳥類物種數量從2005年的199種增加到2008年底的225種。
濕地經濟功能得到拓展。濕地豐富的物產資源,為濕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在工程示範帶動下,濕地種植業、養殖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濕地生態旅遊成為綠色增長的重要方式。湖北省洪湖自然保護區濕地保護與恢複項目,使蓮的種植麵積從2667公頃增加到5333公頃,菱、芡實的種植麵積分別增加1467公頃和867公頃。同時,魚類種類由原來的40多種上升為50多種,促進了漁業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我國國家濕地公園的遊客數量達2000萬人次,旅遊收入近50億元。2010年,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遊客數量達360萬人次,旅遊收入1.2億元,2011年達到1.5億元,增長25%。
濕地保護的社會影響進一步擴大。許多地方政府通過工程建設的實踐,采取了一係列濕地保護的重大行動。江蘇省政府把自然濕地保護率作為省8項生態工程的考核指標之一,像森林覆蓋率一樣,對各級政府進行考核,使濕地保護成為各地的硬任務。黑龍江省政府、廣東省政府建立了濕地保護的專項經費。遼寧省葫蘆島市政府開展了建設“濕地城市”的重要實踐。在工程建設中,各地通過開展持久的社區宣傳教育和技能培訓,使許多農牧民和漁民自覺地投入到濕地保護中,廣大科學家、企業家、記者等主動關心濕地,獻策濕地,進一步擴大濕地保護的社會基礎。通過項目建設,濕地獨特的美學、教育和文化功能得以有效發揮,為人們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為傳承人類文明提供了重要載體。
同時,中國在濕地保護工程建設中也探索出4項可持續利用的措施:
——保護自然濕地。主要采取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措施,強化保護設施設備、增強保護管理能力,著力擴大自然濕地保護麵積,提高自然濕地保護率。
——恢複退化濕地。主要采取生態補水、濕地植被恢複、棲息地恢複、濕地汙染防控、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逐步修複退化濕地的功能,改善濕地生態,維護濕地生態係統健康。
——濕地可持續利用。主要采取生態種植、生態養殖、退田(耕)還濕、退養還灘、退(禁)牧還濕等措施,減輕濕地的開發利用程度,確保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濕地調查監測。開展全國濕地資源調查和國際重要濕地監測,以掌握濕地資源動態變化和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狀況,為濕地保護管理和《濕地公約》履約服務。
“愛護濕地就是愛護人類的未來”。 當今世界,濕地破壞與退化帶來的環境功能喪失和生態問題觸目驚心,人類用巨大的教訓和損失換來了深刻的認識,也會換來果敢的行動。中國實施濕地保護工程,不僅承擔了相應國際義務與責任,提高了我國履行聯合國《濕地公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為人類保護共同的家園探索了一條可行的路徑和發展模式,盡管建設之路還很漫長,但中國有信心為濕地的“嬗變”有所作為、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