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改革,增強林業科技創新動力
中國林科院1996年被原國家科委確定為全國綜合性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科技體製改革的唯一試點單位。2001年10月,根據科技部、財政部、中央編辦《關於對水利部等四部門所屬98個科研機構分類改革總體方案的批複》,又進行了新一輪改革。此後,全院圍繞“到2005年建成亞洲一流、到201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林業科研院所”的改革發展目標,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和人才隊伍配置,大力推進結構調整、機製轉換、人員分流、製度創新,各項工作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總體上達到了改革方案要求,基本實現了科技體製改革階段預期目標。2004年11月9日,通過國家林業局科技體製改革評估驗收。2005年1月通過了由科技部、財政部、中央編辦聯合開展的評估驗收。2005年以來,我院根據十七大精神和現代院所製度的要求,針對改革過程中遺留的問題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繼續深化科技體製改革,創新發展思路,加大力度逐步解決製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和關係到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圍繞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林業產權製度改革、現代林業建設等中心工作,重新布局科技力量。先後成立了生物質能源、生物質材料、林業發展戰略、森林防火、城市林業、陸地生態係統野外觀測、花卉等研發中心,為我院搶占新興、交叉、前沿學科領域的製高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9年,根據林業“三大體係、一個多樣性”現代林業建設的需要,我院繼續加大資源優化整合力度,成立了荒漠化研究所、濕地研究所和國家林業局鹽堿地研究中心,在非獨立法人科研機構建設方麵進行了大膽嚐試。
二、建言獻策,支撐林業宏觀決策
充分發揮人才和科技優勢,組織專家實施林業重大戰略問題研究、積極參與國家和行業規劃編製,為宏觀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在在油茶科技支撐、科技服務林改、支持林業科技國際合作等方麵開展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積極參與國家、行業科技發展規劃編製工作。認真組織專家參與《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科技部現代農業科技領域發展戰略研究》、《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總體思路框架設計》、以及林業、農業科技、林業科技等領域五年發展規劃的編寫工作,為明確我國林業發展與林業科技創新方向做出了積極貢獻。二是深入開展林業發展與生態建設重大戰略研究。成立了以院士、國務院參事和首席科學家為主體的專家谘詢組,開展了“水災、旱災、雪線、氣候變化、綠洲保護對策建議”、“大敦煌生態保護與區域發展戰略”等近50個專題谘詢,為國家重大項目立項提供了科學依據;推動“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規劃”、“大敦煌區域生態發展戰略規劃”等重大谘詢項目實施;組織力量,完成了脆弱生態區退耕還林重大技術、天然林保護工程重大技術、多功能林業發展模式與評價體係、林業資源監管服務係統、岩溶石漠化地區綜合效益監測與評價、中國造林項目碳彙計量與監測等重點項目研究,為國家生態工程建設提供了科技支撐。三是有效推動全國林業產業發展。構建油茶科研協作平台,牽頭組織成立了全國油茶技術協作組,完善了科學研究與成果應用布局,先後開展了良種繁育、低改等技術研究和培訓,選育優良無性係91個,建立試驗、示範基地140個,累計示範麵積達8萬畝,為保障油茶產業科學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院林業所工廠化育苗中心研發的“輕基質網袋容器育苗新技術”在全國已建立了500多條生產線,在100多個樹種苗木繁育中應用,推廣近30個省(區),年產優質苗木2億多株;在核桃、板栗、榛子、杜仲等經濟林作物的良種栽培、深加工利用等方麵取得新進展,提升了木本糧油產業化水平;2010年牽頭成立由科研院校和大型企業組成的“木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實施了“863”、科技支撐等國家重大項目,為創新產學研結合機製與模式起到了示範作用。四是精心組織林權改革配套政策研究。成立了院林改工作領導小組,組建了中國林科院林權改革研究中心,深入開展了集體林權改革資源動態監測研究、林農合作組織發展驅動機製研究、人工林經營管理政策與機製等林改理論和政策研究,為國家製定配套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加強科技服務林改示範點種子園、培育技術和推廣示範基地建設,在福建、浙江、江西、遼寧、甘肅等林改試點省建立了6個科技服務林改試驗示範縣(點),建成試驗示範基地6000畝,輻射推廣技術20萬畝,示範縣全部成為林改先進縣,受到國家表彰;麵向林農林業生產經營技術需求,組織專家編寫了科技服務林改技術叢書,為林農增收致富提供了科技支撐。五是為推進林業國際合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努力推進亞太森林恢複和可持續管理網絡信息中心暨網站建設,在國際履約和外交談判中,充分發揮我院科技、人才、信息等優勢,組織專家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濕地公約》、《國際森林文書》等履約談判及決議談判,對樹立我國在林業國際談判中的大國形象、提升談判話語權、維護國家利益具有重要意義;依托我院成立了“國家林業局國際森林問題研究中心”,完成了中國參與國際森林公約談判利弊分析和國際森林公約資金機製研究;協助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承擔《CITES公約管製的常見商品材鑒別手冊》編製工作;成立了“國家林業局國際林業科技培訓中心”,承辦了首期商務部林業(竹業)部長級研討班;配合國家林業局舉辦聯合國森林年相關活動、協辦首屆APEC林業部長級會議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第二屆亞太林業周活動,牽頭或參與主持10個學術邊會。
三、突出重點,突破重大關鍵技術
中國林科院是國家林業重大科技項目的主要承擔單位。“十五”承擔國家林業攻關計劃三分之二的課題,“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占林業總項目數的54.6%。通過這些項目的執行,鑒定(認定)科技成果344項、授權專利324項、新品種授權14個、審定標準23項、出版科技專譯著273部、發表科技論文7203篇(其中SCI/EI收錄650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5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二等獎13項、三等獎19項。在林木良種選育、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林業生物資源高效利用等多個領域林業重大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取得一批專利和獲獎成果並應用於實踐。
成功選育出107楊、108楊等楊樹優良品種,遼寧海城5年生人工林年生長量達到3.05m3/畝;選育出落葉鬆、馬尾鬆、雲杉優良家係30餘個,無性係100餘個,木材產量提高15%以上;選育出16個早實核桃新品種,在山西、河南等省推廣;選育出68個油茶高產新品種,比原有品種增產5~10倍;杉木大中徑材立地控製和低密度目標樹培育試驗林林分生長提高14.1%,優質大中徑材比例提高30%;落葉鬆優質高產培育綜合配套技術的提出,使林分生長量平均提高13.8%,優良家係提高了100%,輪伐期平均縮短2年;柚木、西南樺、花梨、檀香、紫檀等珍貴用材樹種的引種、良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已進入大量推廣應用階段。封山育林和人工促進更新造林為喀斯特石漠化生態治理工作提供技術支撐。森林生態網絡體係宏觀布局與構建技術研究,與國家和地方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相結合,在22個省(市、區)進行了大麵積的試驗示範與推廣,為支撐林業生態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建立了荒漠化發生、發展及荒漠化監測與評價的理論框架,提出了一係列典型荒漠化類型區防治技術模式,篩選出11種極端環境條件下的治沙植物材料,為加快荒漠化防治步伐、提高荒漠化防治成效提供了技術儲備和示範樣板;組織完成了庫姆塔格沙漠首次綜合考察,實現了庫姆塔格沙漠南北大穿越。發表周氏齧小蜂新種,通過釋放小蜂和美國白蛾核型多角體病毒,使防治區美國白蛾有蟲株率降到0.1%以下,成果推廣應用麵積占美國白蛾防治麵積三分之二。集成“遙感(RS)、地理信息係統(GIS)和全球定位係統(GPS)”,對森林資源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開展了木材改性、重組、複合等技術研究,開發出了木(竹)基新型複合材料等替代產品;開發了木材氣化、木質活性炭生產工藝技術,江蘇、安徽、遼寧等地建完了多個發電、供熱、供氣的示範工程;“高壓醇解生產生物柴油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以鬆香、鬆節油為原料,開發出10多種淺色鬆香、鬆節油增粘樹脂係列產品,研發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四、強化應用,提升林業生產技術水平
通過實施科技成果推廣計劃、深化院省合作、送科技下鄉、高技術產業化示範等多項措施,提升了林業工程建設水平,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一是加快實施林業科技成果推廣計劃。廣泛開展了桉樹、竹子、落葉鬆等用材樹種,紅椎、檀香等南方珍貴樹種,油茶、核桃等經濟林樹種,以及木麻黃、沙棘等生態樹種優良品種擴繁與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建立良種圃2000畝,育苗近2億株,建立示範林1.7萬公頃;沙地、石漠化、濕地、幹熱河穀等困難立地植被恢複技術、幹旱荒漠區資源利用與沙產業開發、石質山區林農複合經營等生態防護和綜合治理技術得到廣泛利用,對困難立地植被恢複與重建起到了科技支撐作用;向企業轉化應用了木(竹)單板及人造板材的加工利用和阻燃防腐技術、農林剩餘物高效利用技術、“模塑料用木質素酚醛樹脂製備”、“高效熱能回收與零排放木材幹燥”等多項木材、林化產品加工利用技術,組建了10多條新型工藝生產線,改善了林產品加工附加值低的現狀,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培訓林農24萬人次,新增就業崗位6000多個,直接帶動致富人數14萬人,產生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二是深入推進院省合作。與21個省、市、自治區簽訂了全麵科技合作協議,聯合共建了21個分院、研究中心和試驗基地,實現了聯合共建、資源共享,完善了我院林業科技布局,提升了共建機構自主創新的能力;完成了北京、廣州、湖南等10多個省市的林業發展戰略規劃與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為全國現代林業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發展理念和實踐經驗;與地方政府共同實施合作項目400多個,開展了一係列有針對性的交流、座談等活動,組織專家開展了多次調研,促進了區域生態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先後選派了幾十位專家和技術骨幹在甘肅、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組織各類技術培訓講座50餘次,培訓人員4500餘人,發送技術書籍和實用技術材料10000多份。三是積極組織林業科技下鄉活動。派出近百名科技特派員,開展林業科技創業行動;積極組織科學普及與技術服務活動,推動江蘇丹陽、浙江鬆陽等地種苗花卉、薄殼山核桃等產業發展;組織專家團隊積極參加地方政府組織的科技周活動和送科技下鄉活動;先後組織參加了多次國家和省級項目對接會、展覽會、博覽會等活動,有效實現科技成果對接。四是不斷深化院屬企業改革。積極鼓勵引導各所中心麵向市場需求,開發擁有自主產權的科技產品,以科研加中試的產業發展模式,形成了林木種苗、園林設計施工、環境評價、林產化工、生物能源、生物質新材料、林業信息技術、技術谘詢服務等重點產業。以林化所、亞林所、熱林中心等單位為代表的所屬科技企業發展勢頭良好;開展了一係列科研中試基地和產業化項目建設, ABT生根粉、新型育苗設備、鬆花粉係列保健品、生物柴油、單寧酸係列產品等發展態勢良好;不斷探索院屬企業管理機製創新,推進建立以資產為紐帶的現代企業製度,先後完成了院屬公司重組,進行了院林業工程設計院股份製改造,成立了中林東珠景觀設計研究院,推進了院所企業改製;開展了全院知識產權登記,為全麵啟動我院無形資產及知識產權保護與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礎。
五、改善條件,搭建科技創新基礎平台
十年來,在國家林業局等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院認真開展各項基本建設,院重點實驗室、生態定位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台體係不斷完善,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一是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現零的突破。2011年10月,科技部正式批準我院與東北林業大學聯合建設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填補了我國林業行業在國家重點實驗室領域的空白。目前,重點實驗室已初步確立總體發展規劃、運行管理機製、人才引進及評價激勵機製。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必將推動我院林業科技創新再上新台階。二是國家級科技基礎條件平台不斷完善。通過十年建設,我院擁有了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國家級林業實驗基地和3個國家級陸地生態係統定位觀測站,近100萬畝科學試驗林地;擁有了亞洲最大的林業圖書文獻資料庫,藏書40萬冊,中外文期刊1200多種;由我院承建的國家林業科學數據平台,編製林業科學數據共享技術標準規範50項、整合各類數據500G;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平台標準化整理林木種質資源6萬份,通過平台網站實現信息共享近5萬份,這兩個平台被認定為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為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國家重大工程、政府決策、重大事件應急等各類用戶提供了支撐服務。三是局級條件平台建設進一步增強。我院建成10個局級開放性重點實驗室和6個部級自然保護區;生物防治、森林特色資源、桉樹培育、林業裝備、珍貴樹種培育等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貴州普定石漠化生態係統定位研究站通過了局科技司組織的專家評審和論證。錢江源森林生態定位站等3個定位站建設項目已獲批準;依托我院成立了“國家林業局林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北京)”;國家林業局鹽堿地研究開發中心籌建工作順利,並在天津濱海新區、遼寧營口、山東東營等地建立了實驗基地;建成並開通了中國林業知識產權網,加強了中國林業數字圖書館建設,為林業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提供了信息支撐平台。四是自身條件建設顯著改善。十年來,通過基本建設和財政修購專項渠道投資10多億元,各單位更新改造和添置了一大批科研儀器設備,極大的改善了我院實驗室設備條件,一線科研人員用到了先進的科研設備;先後實施京外四個研究所科研實驗大樓、四個實驗中心大院及所屬試驗林場基礎設施改造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對已有科研用房進行了全麵修繕,使得全院的科研條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和提高,為我院科研工作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通過京內外各單位涉及水、電、路、氣、暖及環境綜合整治等一批生活條件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使職工辦公和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提升了我院整體外部形象,提高了職工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六、人才強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近年來,以改革為契機,以培養中青年拔尖人才為強院之本,努力營造人盡其才、人才輩出的良好環境,初步形成了一支門類齊全、分布科學、結構合理、素質優良、新老銜接的各類人才隊伍,促進了人與事業的協調發展。一是幹部隊伍建設不斷加強。聘請35名國內外專家成立了“科學顧問委員會”,探索科研機構國際同行專家評估谘詢模式,確保院重大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製定出台了“中國林科院各所中心領導班子換屆考核辦法”、“院部職能部門領導幹部年度目標考核辦法”等幹部考核辦法,優化了領導幹部管理製度;先後舉辦了五期“領導幹部能力建設培訓班”,保證中層領導幹部三年輪訓一遍;積極組織參加或主辦各類業務管理培訓班,全院幹部和管理人員綜合素質有了進一步提高。二是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工作成效明顯。我院設立了“中國林科院終身成就獎”,製定了科技成果獎勵、傑出青年評選、促進高層次人才交流等辦法,建立健全了人才成長的激勵機製;通過崗位等級調整聘用,完善了科技人員收入分配製度,並倡導“多元化導向”的人才評價機製;以國際合作創新團隊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等為契機,不斷推進全院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建設,創建了30個國際合作創新團隊;通過 “傑出青年”的評選、中青年科技骨幹培訓會和院高層次人才總結交流會等活動不斷優化人才激勵與交流機製,為青年人才迅速成長創造了條件,一批批優秀青年科技人員成長為學科帶頭人,也進一步加強了我院科技人員隊伍的建設;開展了“西部之光”和“新疆特培”等活動,已接收“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八批67人、“新疆特培”學員六批17人,取得了良好的培訓效果。三是研究生教學管理與培養體係建設不斷完善。2002年國家林業局批準我院與國際竹藤中心聯合創辦研究生院,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在辦學條件、學科建設、師資隊伍、研究生規模等方麵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全院擁有理、工、農和管理學4個學科門類,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個北京市重點學科,14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形成了以培養科學博士、碩士研究生為主,同時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同等學力研究生教育等多種辦學形式的培養體係。現有博士生導師113人,碩士生導師232人,全院在讀各類研究生1000多人,成為培養林業高層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七、加強合作,提升國際影響力
我院充分利用國內、國外科技和人才資源,穩步推進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提升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一是雙邊、多邊合作穩步發展。我院已與近20個國家的研發機構、高等院校和大型林業企業以及國際組織簽署了45個雙邊多邊合作協議,與56個國家、51個國際組織和學術機構開展了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格局;就金磚五國林業科技合作機製開展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已簽雙邊合作協議執行順利。二是國際林業科技合作與交流穩步增長。共獲得各類國際合作項目200多項;先後承擔兩個日本國際協力機構各5億日元和一個全球環境基金400萬美元等多個大型國際合作項目並取得豐碩成果;代表國家林業局執行多個重大國際合作項目,項目執行取得良好成效,尤其是資源所作為中方牽頭單位主持執行的中國科技部-歐洲空間局“龍計劃”項目,彰顯了我院在國內遙感技術應用領域的領先水平;有50餘人次在國際組織中擔任重要學術職務;派出與來訪考察、講學、合作研究、學習進修的人員逐年增加。三是引智工作取得新的突破。每年所獲麵上引智項目數量、所獲國家友誼獎數量均占國家林業局係統80%以上,同時幾乎囊括國家林業局係統的引智基地、引智推廣項目、引智高端項目;2002年和2005年,分別舉行隆重儀式授予芬蘭總統哈羅寧和巴西環境部部長席爾瓦我院名譽博士學位;由我院推薦的國際合作夥伴,有1人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國際合作獎”,6人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獎”;先後獲得4個國家引智基地稱號。四是成功舉辦一係列重要國際會議和培訓班。全院共主辦、承辦和協辦120多次國際會議和國際培訓班,開辦多期援外國際竹業技術培訓班、商務部援外培訓班、伊春森林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及其適應性管理國際研討會、蒙古國防沙治沙技術研修班等活動,有力地提升了我院在國際林業學術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八、與時俱進,創新黨建和院所文化建設
深入開展黨的先進性建設、推進創先爭優活動和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紮實開展廉政風險防控工作,規範了領導幹部的工作作風,為全院改革、發展和穩定提供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組織保證。
一是理論武裝工作取得較好成效。院分黨組和各級黨組織堅持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武裝幹部職工,堅持中心組學習製度和領導幹部理論培訓,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黨中央和局黨組等重要會議精神。全院舉辦各類培訓班105個,培訓黨員幹部11000多人次。選派56人次司局級幹部和92名處級幹部,分別參加中央黨校、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國家林業局司局級領導幹部理論研修班和局黨校學習。各級領導幹部和專家撰寫學習體會和論文208篇,其中72篇在《人民日報社》(黨建工作巡禮)、《科技日報》和《中國綠色時報》等刊物上發表。3篇專題研究報告獲全國黨建研究會科研院所專委會、中央國家機關工委一、二等獎。作為唯一一家科研單位應邀在中央國家機關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經驗交流會上作大會發言。二是黨的先進性建設卓有成效。院分黨組和各級黨組織以中央部署的各項重大教育活動以契機,加強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和領導班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院所和諧發展。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以來,院製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的規定》、《關於加強院所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意見》、《黨委(黨總支)換屆選舉工作細則》、《工會換屆選舉工作細則》、《關於發展黨員工作的實施細則》和《關於加強黨支部工作的規定》等黨建長效機製文件,促進了院所黨建工作體製機製創新,提高了全體黨員素質,加強了基層黨組織建設,促進了改革發展和各項工作。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全院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首要任務來抓,把科技惠民作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好地統籌兼顧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找準了影響我院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理清了發展思路,全麵提升了院所科學發展的水平。創先爭優活動,作為中央國家機關黨工委楊洐銀常務副書記聯係點單位,積極探索“四個融為一體”的有效組織形式,即:創先爭優活動與林業科研中心任務融為一體,與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融為一體,與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團隊融為一體,與解決實際問題融為一體,在中央國家機關創先爭優交流會作了書麵交流發言。創先爭優活動激發了各級黨組織的生機活力,提高了院所黨建工作科學化水平。三是黨風廉政建設效果顯著。院製定《關於貫徹落實中央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2008-2012年工作規劃〈實施意見〉》、《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製的規定》、《關於加強領導幹部作風建設的意見》和《廉政風險防控工作實施方案》等,為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提供了製度保障。開展《廉政準則》貫徹執行情況和“小金庫”專項治理檢查,建立全院100多名中層領導幹部的廉政檔案,紮實開展了警示教育。組織 “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加強科研作風建設”和“強作風、樹行風”專題教育活動,積極營造積極向上的廉政文化、院所文化。全院建立黨委的單位都相應建立了紀委,加大查辦案件和舉報線索力度,及時妥善處理舉報,澄清事實,對出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的幹部進行教育幫助和提醒。加大對項目資金和經濟責任審計的力度,強化審計監督職能,提高了黨員領導幹部廉潔自律的自覺性。四是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院分黨組和各級黨組織堅持以黨建帶動精神文明建設,健全黨政工團齊抓共管工作機製,充分發揮工青婦組織和統戰對象在院所文化建設中的特殊的作用,利用黨和國家重大節日和重要活動,深入開展創新型、學習型、節約型、和諧型院所創建活動。院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單位、全國綠化模範單位、中央國家機關平安建設先進單位和創建安全優秀單位和北京市創建學習型學校(院所)先進單位。熱林中心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和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9個集體分別被評為全國婦女創先爭優先進集體、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狀、中央國家機關先進基層工會和全國林業係統先進集體。22人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優秀工會幹部、全國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全國博士後優秀管理者、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章、中央國家機關優秀青年、優秀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團員和團幹部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