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舉行古樹名木保護暨黃帝手植柏繁殖材料采集儀式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12年11月01日 瀏覽次數:
中國綠色時報10月31日報道(記者  趙俠) 10月30日,陝西省在黃陵縣舉行古樹名木保護暨黃帝手植柏繁殖材料采集儀式。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在儀式上說,古樹名木是綠色的文物、活著的化石,是前人和大自然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紮實做好古樹名木擴繁保護工作,賦予傳統的森林文化和古老文明以新的內涵,為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陝西省政協副主席李曉東出席儀式。
  張永利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在舉國上下喜迎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的重要時刻,陝西省綠化委員會、陝西省林業廳和延安市政府在華夏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陵墓所在地——黃陵縣舉行陝西省古樹名木保護暨黃帝手植柏繁殖材料采集儀式,意義非同尋常。森林是人類的搖籃,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古樹名木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是曆史遺存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客觀記錄和生動反映了社會發展和自然變遷的痕跡。古樹名木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體現著文明古國的文化傳承,孕育了絕美的生態奇觀,保存了珍貴的種質資源。同時,古樹名木也是難得的旅遊資源、獨特的文化資源,具有多方麵的重要價值。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共有古樹名木285萬餘株,其中樹齡在500年以上的一級古樹5萬餘株。進一步保護好這些古樹名木,保存、繁育古樹名木的優良資源,發掘、利用古樹名木的文化價值,意義非常重大。
  張永利說,自古以來,造林綠化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大計。這種傳統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軒轅黃帝,當年他不僅親手栽植了這株柏樹,還帶領臣民廣植樹木,使原本光禿的山峁變得林草茂盛、生機盎然。雖經數千年的風霜雪雨,這株“黃帝手植柏”依然蒼翠挺拔、枝繁葉茂,成為華夏兒女的精神象征,它目睹了中華民族的榮辱興衰,也見證著今日中國的繁榮昌盛。如今,祖先留下的偉大傳統,已被有效地發揚光大,植綠、愛綠、護綠已成為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民義務植樹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在祖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開。
  張永利說,陝西是曆史文化大省,古樹名木的數量占全國的21%。近年來,陝西在古樹名木的保護和宣傳方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這次,陝西省林業部門通過微型扡插、植物組培等先進技術,開展古樹名木擴繁保護工程,為“黃帝手植柏”這株古樹名木中的奇葩建立“基因庫”、“檔案館”,為世世代代保存和延續這棵珍貴樹木奠定了重要基礎。這是中國傳統文明與現代科學技術的完美結合,是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的大膽創新與全新實踐,是對古樹名木的另一種保護、更積極的保護,是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為國之瑰寶和民族文化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對提升中華民族的生態文明意識,推動林業事業科學發展,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