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閃耀中國林果之光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12年10月26日 瀏覽次數:
中國綠色時報10月25日報道(記者  趙倩  俞言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果麵積每年以上百萬畝的速度遞增,林果種植總麵積現已達到1800萬畝,年產量670萬噸。
  新疆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長春建立了6個自治區級的營銷平台,營銷網點遍布全國。
  新疆果品貯藏保鮮與加工企業達230家,注冊資本共計40億元,年貯藏保鮮與加工處理能力181萬噸。
  近年來,新疆林果業的發展速度讓人驚歎。新疆被譽為瓜果之鄉,也是世界六大果品生產帶之一,得天獨厚的水土光熱資源造就了新疆林果產品特有的優良品質,奠定了新疆建設優質林果基地的良好基礎。吐魯番葡萄、庫爾勒香梨、阿克蘇蘋果、和田核桃、庫車小白杏、莎車巴旦木、精河枸杞等,新疆特色林果的美名聞名遐邇,享譽中外。特色林果業已成為新疆農民收入大幅增長的“利器”。
  謀變——“中國果園”在輝煌中探索轉型
  新疆地域遼闊,水土光熱資源豐富,工業區少,環境汙染小,具有發展林果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鮮明特色。據《水經注》記載,新疆盛產瓜果,早在兩千年前,新疆的石榴、杏等優質林果就隨著絲綢之路的不斷延伸傳到了內地。但是,一直以來新疆的林果雖然名氣大、品質好,卻沒有形成產業。農民隻能在自家的院子裏種植,作為自食、贈送親朋好友或“提籃小賣”。
  良好的自然優勢並沒有順勢形成產業優勢,這著實讓人覺得可惜。
  2000年以後,自治區黨委、政府開始將林果業作為產業重點培育和發展,把發展特色林果業放在市場經濟體製中來謀劃和運作,按照適地適樹、突出重點、規模發展的原則,立足國內市場,麵向國際市場,發揮自身優勢,深入推進林果基地建設;深化樹種品種結構調整,突出發展紅棗、核桃、香梨、葡萄等優勢樹種,積極發展巴旦木、開心果、新(酸)梅、小漿果等特色樹種,穩步發展石榴、蘋果、杏、枸杞等傳統樹種;努力構建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特色林果業。初步建成了以紅棗、核桃、杏、香梨、葡萄為主的全國優質林果生產基地。
  今年9月初,新疆連續舉辦葡萄、核桃、紅棗三大果品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其目的就是進一步宣傳推介新疆特色林果業發展成就,打造林果產業品牌,探討新形勢下林果業發展戰略,共謀林果業發展良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錢智在開幕式上表示,當前新疆特色林果業發展已進入由基地建設向市場開拓轉型升級的新階段。經過3年的努力,新疆農產品市場開拓戰略已完成第一階段“走出去”的任務,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長春建立了6個自治區級的營銷平台,自主經營的品牌營銷網點遍布全國大中城市。現階段,新疆意在以專業協會牽頭,圍繞12個優勢特色林果產品,舉辦麵向全國的專業論壇,開展科技創新,推廣實用技術,推動經貿洽談,進一步提升新疆特色林果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蛻變——傳統模式在技術創新中飛躍
  過去,由於新疆深居我國大西北,交通運輸不方便,早已習慣了自產自銷的傳統營銷模式,新疆果品流通、服務發展與生產規模極不相匹配,流通組織化程度低、管理落後等問題十分突出。
  近年來,新疆創新發展思路,打破行業界限,從區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單位聘請了20位林果業專家,形成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團隊,把提高林果業科技管理水平和綜合效益作為林果基地建設的重點和突破口,富有成效地推進林果業的發展速度、生產方式、質量效益與科技創新。通過采取果農技能培訓、良種普及推廣、低產果園改造、樹種品種調優、豐產栽培示範、有害生物防治、強化有效株數、建立市場機製等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新疆林果品質得到有效提高。
  “十一五”期間,新疆大力實施百萬果農技能培訓工程,培訓林果技術人員和農民技術骨幹150多萬人次;立項啟動100多項有關林果業發展的課題研究與推廣項目;創建各類豐產栽培示範基地500多個;在林果主產區縣市、鄉鎮整合各類技術服務力量,成立林果業綜合技術服務隊伍。現在,科技對林果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更加明顯,麵向農民、麵向千家萬戶的綜合技術服務網絡初步形成,應對各種突發性災害的處置能力不斷提升,農民從林果業科學管理中獲得了很大收益,科技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為把林果業真正做大做強,新疆還積極引進區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參與林果業產業化開發,推進林果產品精深加工,提高加工轉化率,拉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現在,全疆果品貯藏保鮮與加工企業達230多家,注冊資本40億元,精深加工產品400多種,年貯藏保鮮與加工處理能力181萬噸。杏子加工初具規模,葡萄酒(汁)生產能力在國內葡萄酒行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棗素、杏仁油精華素、葡萄加工係列產品、紅棗加工係列產品等部分林果精深加工產品科技含量高、生產技術先進,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30多家林果業企業已發展成為國家和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有8家林果產品加工企業正在籌備上市,產業化經營帶動力明顯提高,經營水平顯著提升,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寬了渠道。
  質變——林果業澆鑄各民族甜蜜生活
  經過多年努力,新疆林果總麵積位列全國第6位,跨入全國重要的林果生產基地,建成了以紅棗、核桃、杏、香梨、葡萄為主的全國優質林果生產基地,其中紅棗麵積僅地方就達532萬畝,核桃麵積達420萬畝,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科學化栽培、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特色林果業產業帶。
  林果業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新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提升區域經濟水平的支撐點和推動農牧業現代化的著力點。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農民富裕戶。
  2011年,全疆農民來自林果業的收入近千元,占農民年均純收入的18%左右。喀什、和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吐魯番等地一直把林果業發展作為興林富民的民生工程,早推廣、早受益,現在林果業收入已占農民人均收入的40%-50%以上。位於塔裏木盆地東南緣、人口不到5萬人的若羌縣,從2000年開始大膽嚐試種植紅棗,經過10多年摸索實踐、努力推廣,全縣紅棗種植麵積已達20萬畝;2011年紅棗產量4.67萬噸,產值12億元,農民人均收入超過1.7萬元,其中來自紅棗的收入占72%,成為西部地區農民收入第一縣。
  林果產業的龍頭帶動也為少數民族帶來了發展先機。吾塔木鄉維吾爾族農民烏斯曼·買買提,在技術人員指導下種植了30畝紅棗,一年收入40多萬元,蓋起了小別墅,購買了小汽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天山南北綠成蔭,大美新疆果飄香。發展現代林果業,推動農民增收致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新疆將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總要求和自治區確定的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的戰略部署,進一步加快特色林果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不斷譜寫林果業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