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挑起應對氣候變化重任,人工造林麵積快速增長
進入新世紀以來,氣候變化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發展,世界各國紛紛采取措施積極應對。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既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又要嚴格履行減排承諾,中國麵臨著巨大壓力。
工業直接減排空間小、壓力大、成本高,單走這條路,肯定行不通。林業間接減排,成本低、易施行、綜合效益大,成為應對氣候變化最經濟、最有效的途徑。研究表明,在中國種植1公頃森林,每儲存1噸二氧化碳的成本約為122元人民幣,而非碳彙措施減排每噸碳成本高達數百美元。加強林業建設,提高森林碳彙,成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戰略。
時代呼喚林業,林業不辱使命。國家林業局專門成立了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製定實施了《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和《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2011—2020年)》。全麵啟動了森林撫育經營,中央財政森林撫育補貼試點覆蓋全國。開展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編製和林地“一張圖”建設,強化林地和森林資源保護力度,最大程度減少林業溫室氣體排放。推進全國林業碳彙計量監測工作,成立了5個國家和區域級林業碳彙計量監測中心。
過去10年,中國大地上掀起了持續不斷的植樹造林熱潮。2009年,中國提前一年兌現了森林覆蓋率達到20%的承諾。正在實施的“十二五”規劃提出,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約束性指標。
目前,我國人工造林麵積達6169萬公頃,居世界第一,全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達78.11億噸。據估算,1980—2005年,我國造林綠化累計淨吸收30.6億噸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計淨吸收16.2億噸二氧化碳,減少毀林排放4.3億噸二氧化碳,有效增強了溫室氣體吸收彙的能力。
林下經濟,助推農民“不砍樹也致富”
“我們手裏有兩張‘綠色存折’,一張是種樹5年成材的定期存折,一張是發展林下經濟的活期存折。”對於前景廣闊的林下經濟,山東省齊河縣農民這樣形象地比喻。
隨著集體林權製度改革全麵深入推進,林下經濟作為一種嶄新的林業生產方式和經濟現象,如雨後春筍,呈現出蓬勃發展勢頭。這種經濟具有發展模式多、就業容量大、從業門檻低的顯著優勢,相當於擴大了幾十億畝的土地利用麵積,極大拓展了農村經濟發展空間,成為林地承包到戶後農民發展林業的首要選擇。
各地林農結合實際,勇於嚐試和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林下經濟模式。山東濰坊實施“上林下藕”、“上林下漁”的種養模式,在塘下養魚種藕,塘上栽樹種果。吉林集安按照“土地管吃飯、林子管賺錢”的思路,引導農民在池塘邊種樹、林下種參、林地養蛙、林間養蜂,促進了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雙贏。
林下經濟便於農民就近就業,為廣大農民增加了收入,頗受百姓歡迎。甘肅省合水縣店子鄉連家村胡振東,過去長年在外打工。2008年林改時回到村裏,利用分到、租用的林地連片經營,開展林下規模養雞。2010年生態雞出欄後,創產值160萬元,利潤45萬元以上。他喜滋滋地說:“原來在外打工一年隻賺七八千塊錢,還見不到老婆孩子。現在在家門口發展林下養殖業,每年收入好幾十萬呢!”
發展新產業,尋找利國富農結合點
過去10年,油茶產業同樣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2008年以來,國家林業局將油茶產業作為一項林業支柱產業。國家發改委設立專項資金,每年拿出2億元用於200個油茶產業發展重點縣新造油茶林的補助。財政部統籌安排10多項涉農資金進行扶持,2011年該項資金超過20億元。地方各級政府也紛紛製定優惠政策,湖南、江西、廣西等省區每年拿出5000萬元專項資金對油茶產業予以扶持,各市、縣通過免費提供苗木、補助撫育管理費、發放肥料補助等方式,大力鼓勵企業和農民種植高產油茶。
4年裏,全國油茶良種種苗的生產能力從5000萬株提高到了5億多株,新造油茶林600多萬畝,完成低產油茶林撫育700多萬畝。“油茶高產栽培示範園”和“油茶低改科技示範園”初具規模。油茶產業發展模式和機製不斷創新,形成了“企業+基地”、“企業+基地+農戶”、“企業+專業合作組織(或造林大戶)”等諸多發展模式。
油茶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日益顯現。湖南省瀏陽市鴨頭村村民吉雲龍栽植良種油茶12畝,2011年平均畝產茶油達60公斤,年總收入達5.5萬元。福建尤溪縣的林文壽,通過對40畝老油茶林采取墾複培兜、修枝整形、施肥等技術措施,2011年采鮮果42000斤,畝產值達3000多元,較改造前提高一倍以上。(王儷玢 朱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