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推廣,打通創富的“最後一公裏”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12年09月25日 瀏覽次數:
次
中國綠色時報9月24日報道(記者 吳兆喆 梅青) 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突出強調的是,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和推廣。無疑,這一政策信號,使林業科技推廣工作再次迎來了春天,為綠色中國的巨輪揚帆助力。
盤點過往,中國林業科技推廣工作“十一五”以來進行了哪些可貴的探索?取得了哪些輝煌的成績?讓我們跟隨科技推廣的腳步,去感受中國林業打通創富“最後一公裏”的生動實踐。
富民工程,把林業辦成富民富國的大產業
強國之本在富民。
2012年年初,國家林業局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在學習胡錦濤主席重要講話後撰文指出,要“努力把林業辦成富民富國的大產業”。
眾所周知,林業是國民經濟建設的基礎產業和最大的綠色經濟體,直接關乎人民的福祉。然而,我國當前的林業生產主體多為獨立、零散的小農家庭,不隻在生產方式上有別於組織化、專業化的工業生產,林農參差不齊的知識水平也有別於產業工人的整齊劃一,因此,林業科技的轉化和推廣尤為艱難。
“國家林業局始終堅持探索適宜、有效的科技推廣方式。”國家林業局科技司相關負責人說。2009年,伴隨著財政部與國家林業局聯合下發的《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範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林業科技富民工程”正式啟動。工程重點推廣和運用以油茶、核桃等經濟林和以竹子、楊樹等速豐用材林為主的科研成果,旨在微觀領域中實現林業發展方式的突破。
為在工程建設中實現科技成果和需求者的有效對接,2011年國家林業局科技司專門向中國林科院、北京林業大學等中央科研教學單位征集成果並彙集成冊,分門別類地對適用省份、關鍵技術、成果聯係人等內容進行了整合,並召開專門會議向各省發放和大力推薦。
有了這本彙編的牽線,吉林森工、龍江森工、內蒙古森工分別在當年就林區剩餘物利用與東北林業大學達成了合作意向,使林區大量采伐、加工等剩餘物變廢為寶,成為優質的木耳棒、生物質發電原材料以及精美的工藝品,支撐了當地優勢產業的發展,促進了新興產業的崛起。
科技富民工程涉及麵廣、資金量大,財政部和國家林業局為加強資金的有效管理,於2011年出台了《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範資金績效評價暫行辦法》,明確了對省級的10個指標績效評價和對工程項目的15個指標績效評價依據。在此期間內,各省(區、市)為有效推進工程組織和實施,均出台了相應的辦法細則,對林業科技推廣示範資金項目的支持對象、申報程序、審批要求、組織實施、檢查驗收等環節提出了明確要求,形成一整套管理程序,為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保駕護航。
截至2011年底,中央財政共安排富民工程項目資金8.4億元,共實施包括木本糧油、林下經濟、生態建設、林化產業以及森林育種、撫育、防災在內的林業科技成果推廣示範項目832個。科技創富的效果令人矚目——
陝西省韓城市芝陽鎮實施花椒豐產項目建成示範林1518畝,在2010年出現較大凍害的情況下,平均畝產達48公斤,對照增產60%,增加產值121.22萬元;
河北省通過優質梨無公害栽培及標準化生產項目的帶動,以1家國家級企業為龍頭,帶領4家省級企業和13家市級企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0餘家,帶動農戶8.7萬個,僅梨產業一項就使林農人均增收2400多元;
湖南省建成油茶豐產示範林5000畝,達產後可畝產茶油50公斤,按照每公斤40元計算,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
“2011年,中央投資從之前的2.4億元增加了3億元,全國共實施項目300個。2012年,項目投資還將繼續增長,實施範圍也將繼續擴大。”科技司這位負責人充滿信心地說,無疑,工程的成效將會更為突顯。
科技示範,巧用杠杆原理撬動區域經濟
林業科技推廣的戰略落腳點在哪裏?
推動林業產業升級,實現興林富民,繁榮區域經濟是3個重點方向。
2008年,國家林業局創新林業科技推廣方式,大力推進“林業科技示範縣”建設,有效帶動了縣域社會、經濟和生態的全麵協調發展。
廣東省德慶示範縣將科技與產業相結合,林業科技對林業發展的貢獻率由2002年的6.3%提高到了2010年的50.2%,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從2007年的5833元提高到了7971元,從林業方麵獲得的實際收入提高了45%;
遼寧省阜蒙示範縣將科技與生態相結合,至2010年全縣共完成人工造林50萬畝,有效遏製了土地沙化和科爾沁沙地南侵,築起了遼中城市群的綠色屏障;
安徽省寧國示範市將科技與創新品牌相結合,2010年全市共認定有機食品15個、綠色食品28個,認定森林食品基地15萬畝,尤其是“寧國山核桃”獲國家地理標誌,意味著當地山核桃品種、口感、外觀、重量、品質、營養價值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
一批科技示範縣的脫穎而出,一係列科技知識的悉心傳授,科技示範村、示範戶引導、帶動林農實現發展方式轉變,巧用杠杆原理撬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截至2011年,全國共遴選出林業科技示範縣70個,共實施國家級推廣項目94個,實施其他林業科技項目454個,建立示範林333萬畝,建立示範村2321個、示範戶7.8萬戶,累計與192個科研教學單位合作,2010年70個示範縣實現林業總產值達1170.7億元。
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示範樣板工程,極大程度地輻射帶動了鄉、村生態和特色產業建設水平的提高,促進了現代林業發展水平的整體升級。
體係推廣,讓科技之火成燎原之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全國已建成的省市縣三級2638個林業科技推廣機構、34784名科技推廣人員,織成了一張幾乎覆蓋所有林區鄉鎮的科技網,使科技知識有效地傳播到田間地頭,打通了科技創富的“最後一公裏”。
陝西省安康市新組建的林業技術推廣中心,下設林業技術推廣站、林業科學技術研究所、勘察設計隊、茶果園藝站、技術幹部學校等多個部門。就是這麼一個級別不高的機構,卻整合了全市林業生產的所有環節,集項目組織、實施、驗收,成果轉化、推廣,林農培訓等優勢於一身,打破了推廣環節多張“皮”的桎梏,許多成果和技術獲得了陝西省科技進步和科技推廣獎,真正實現了“送一批實用技術、培訓一批技術人員、帶動一批科技示範戶、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標。
北京市啟動了“林果鄉土專家行動計劃”,通過專家指導、培訓農民、網絡釋疑、現場觀摩等方式,培養了一批悟性高、能力強的鄉土專家,不僅有力地彌補了基層科技人員的不足,還高效、快捷地將科技播撒到千家萬戶。通過他們的帶動,京郊已經呈現出“縣縣有示範、鄉鄉有專家、村村有能手”的喜人局麵。
被老百姓稱為林改後一場“及時雨”的林業科技特派員行動,是近年來科技推廣中的一大創新。自2009年國家林業局和科技部聯合下發《關於開展林業科技特派員科技創業行動意見》以來,全國各地均選派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林農生產。
科技特派員行動明顯不同於以往的“科技下鄉”和“科技進戶”,這一行動不僅變短期行為為長期行為,並通過參股經營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等形式,把為農民脫困解難轉成示範帶動。同時,還為林農帶來了需要的項目、資金、市場以及現代的管理理念,並將這些直接植入傳統的林業生產環節,更注重林產品品質、品牌和標準,使產供銷實現了集成運作和係統運轉。
浙江省的作法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他們將特派員與指導專家、示範戶進行組合,成功打出一套科技“組合拳”。省林業廳成立了油茶、幹果、竹產業等領導小組,下設規劃實施組、財務監管組和專家指導組,並印製了標準化生產記錄本,並詳細列表注明了指導專家、責任林技員、聯係示範戶的名字,標明了責任地塊和種植麵積,將責任落實在了生產的各個環節,使科學成果和實用技術直接、有效地落實到田頭地塊。
經過基層推廣站的指導和特派員的傳授,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能輻射的“土專家”、“田秀才”脫穎而出,在興林富民的進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經過多年的探索,林業係統在創富的“最後一公裏”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共贏,加快了我國現代林業發展的步伐。
未來林業科技推廣的創新前景將更為廣闊。2012年中央1號文件給出了明確指示,要“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進一步完善鄉鎮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管理體製,切實改善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條件”。
“這是機遇,也是挑戰。以往的經驗讓我們充滿信心。”科技司的這位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