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八山發力 如何破解三農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12年09月24日 瀏覽次數:
次
中國綠色時報9月21日報道(記者 陳永生 王海濤 通訊員 魏遠峰 闖麗巍) 30萬人口,20萬林農;人均耕地1.2畝,人均林地16畝。這是本溪的現狀。
八山一水一分田,這是本溪的地貌。
本溪縣林業局局長王興說:“不在八山發力,政府如何破解三農問題?”
2011年,全縣農民人均涉林收入超過6400元,占農民人均年收入的62%。7年前,這一比例僅為40%。
轉變,來自林改。
攢下來的財富,驚人!
林改分山到戶,可收益從哪兒來?
林木收益,少說也要40年;林下種藥材呢?少則3年多則15年;種山野菜呢?當年發展次年收益。
就是它!長中短結合,搞立體經營。
2011年,本溪縣實現林業產值62.7億元,比2005年改革前增長3.3倍。當年,農民人均涉林收入6400元,占農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為62%。
這是拿到手的錢,比起林改後攢下的資源家底兒,簡直不值一提。
目前,全縣已發展林下中藥材76萬畝、綠色無公害山野菜50.4萬畝、果材兼用林108萬畝,還有森林旅遊總麵積20多萬畝。這其中,光林下參就有57.4萬畝。
都是不砍樹的致富模式。
這些年年生錢的資源,分攤給20萬林農,“人均”的份量讓人動心。
在本溪,林農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有5000多戶、百萬元以上的有100多戶,山上儲藏價值超億元的有10多戶,還出現了一批百萬元村。
有測算顯示,全縣林下參儲量價值均分給每個林農,人均將近15萬元。
走過來的艱辛,值得!
本溪發展林下經濟,湧現了一批典型。王鑫、張貴武是其中的兩位。
王鑫是紅鬆種植專業合作社、林木信息谘詢服務中心理事長。服務中心設在縣城,提供林木購銷、林地流轉、種苗供求信息,以及紅鬆栽植和嫁接、山野菜套種和反季節培育技術。
技術全是王鑫自己摸索出來的,教給別人,她不心疼,“全免費,不要錢”。
王鑫2000年開始承包造林,麵積超過3000畝,其中有1200畝紅鬆已經結塔。她還有32畝苗圃,每年能產20萬株紅鬆苗,而現在的紅鬆苗已賣到8元一株。
身邊的榜樣最有說服力。王鑫的紅鬆合作社已有300多個社員,帶動上萬人次,遠在鐵嶺、開原的林農都來取經。
相比王鑫,張貴武的創業像是“玩”出來的。
張貴武,本溪天龍古洞風景名勝區、本溪核桃木雕民族工藝品廠董事長,還是本溪電視台記者。
2000年,他的天龍古洞風景區對外開放,因為不想員工半年閑著沒事,想到了依靠滿族傳統工藝,用當地出產的山核桃做葫蘆。
張貴武的創業經曆充滿創意味道。
2004年3月,首屆奧運經濟推介會,他送上了高2008毫米的寶葫蘆,成了奧運第一禮。
2007年香港回歸10周年,他用山核桃做成梅花鹿送給香港特首。
廣告效應是巨大的。張貴武說:“我是送大的賣小的。”
如今,他的工藝品廠已能生產核桃工藝品十幾個係列、200多個品種,產品遠銷國內外。工廠年消耗山核桃200噸,因為有銷路,當地以前0.6元一公斤的山核桃,現在賣到了5元。他的合作社吸收了110戶社員。
張貴武的工廠成了全市十大文化企業之一,也是市級創業孵化基地,產品成了市政府特供禮品。他說:“我這是把廢棄物變成財富。有一天,我會給小廠下訂單。”
產業局的野心,期待!
本溪林農正在快速走向聯合,全縣已組建農民林業合作組織120個、各類專業協會44個,農民經紀人隊伍有1200人。
林農發展林業產業,往往麵臨資金、信息、技術等多方麵的難題,本溪縣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各有扶持,典型引路、成立合作組織都在其列。此外,林下經濟項目年補貼金額超過1200萬元,累計建成百畝以上各類示範園和標準園900個、綜合示範小區39個。通過編製方案使每個村都有一項以上林地經濟項目,建成綜合服務中心並將服務重心延伸到鄉鎮,選聘13名鄉鎮林業技術員、80多名村級林業技術員,編製村級森林經營方案為林地經濟鬆梆……不一而足。
繼“五個一工程”之後,“一縣一業”是本溪新的追求。
2011年11月15日,本溪縣編委批複成立正科級的林業產業發展局,配齊全額撥款事業編製15人,專門抓林業產業發展,主推“一縣一業”。
按照規劃,“一縣一業”將全力打造4511工程,即到2015年發展地道藥材種植保護基地麵積400萬畝;形成由50家龍頭企業組成的以中藥材深加工為主的產業集聚區1處,實現固定資產投資20億元;建成東北最大的中藥材批發市場1個,年交易額30億元以上;到2015年深加工能力達到10萬噸,地道中藥材產業年實現產值120億元,使本溪縣成為國內有名的藥材產業基地。
400萬畝基地,20萬林農,人均就有20畝!
這是資源層麵,產業發展局正在做的工作則是基地園式化經營、園區項目化管理,更有依托基地招商引資,引進深加工生產線,委托營銷公司推廣品牌。資源優勢,要變成產業集群、發展優勢。
今年,產業發展局重點規劃和新建了10400畝的高官紅鬆產業示範園區、1228畝的連山關刺五加中藥材種植示範園區、10000畝的林下參種植示範園區。
僅以高官紅鬆產業示範園區為例。項目以鎮政府名義推動,鎮政府出資500萬元,紅鬆下套栽刺五加、刺嫩芽,實施立體開發。百姓出地、政府出錢、產業局監工、林場出技術,3年後交給百姓,收益由林農、村集體、鎮政府按6:2:2分成。
產業發展局局長趙玉福說:“所有苗木全部無償提供,撫育也搞項目化。農民紛紛主動來找。”
縣委、縣政府對此高度重視。趙玉福說:“分管縣長總問,‘你那塊缺錢不’?連山關刺五加基地,我半年去了3次,分管縣長去了4次。”
如今,連山關刺五加營銷方案已經做完,刺五加、五味子、紅鬆籽申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有序推進,引進河北安國客商經營中藥材批發市場的談判已經完成,引進的中藥材提取生產線也已經開工。他們甚至還要出版《遼寧中藥材與養生雜誌》。
今年,產業發展局在連山關做了兩戶試驗,在農民庭院中栽植刺五加,看生長的產品藥效如何。未來,我們習慣的林地經濟,將在本溪拓展到林地、農田和庭院。
“這些都搞起來,你才知道什麼是社會主義新農村。”趙玉福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