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軍區實施綠化工程改善華北生態環境綜述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12年09月03日 瀏覽次數:
中國綠色時報9月3日報道(記者  溫雅莉) 從2008年到2012年,5個春天,5場戰役。
  塞外商都春暖乍寒的時候,一片片綠色“迷彩”在這裏舉行萬人會戰,揮鍬舞鎬播種下片片新綠。5年來,5萬多人次、240餘萬株樹苗、90%的成活率,使昔日的沙地變成綠洲、昨天的荒原披上錦繡,一個5.5萬畝的大型生態基地初具規模,一道新的綠色長城崛起塞北。
  5.5萬畝,隻是北京軍區投入華北生態建設的一個縮影。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北京軍區主官一任接一任抓綠化,一個工程接一個工程做規劃,一場戰役接一場戰役抓執行,從三晉大地到渤海之濱,從燕趙山川到內蒙古高原,全區官兵積極播綠北疆,不斷總結經驗,成功地組織了華北戰區四大綠化工程。軍區曾被國務院表彰為全軍唯一的“綠化造林先進軍區”。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近日批示指出,北京軍區圍繞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大局,大規模實施綠化工程,效果很好,創造了軍民共建綠色長城的新鮮經驗。
  軍地聯合,樹有人種有人管
  北疆生態屏障建設,重點方向在內蒙古,核心是遏製沙化、保護草原森林、從源頭上治理沙塵入侵京津。
  2007年11月,胡錦濤主席在視察內蒙古自治區時明確指出,要切實保護好內蒙古防沙治沙這片遼闊草原,保護好大興安嶺這片綠色林海,為建設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作出貢獻。
  黨的十七大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和胡主席的重要指示,為軍區開展北疆生態屏障建設注入新的生機和動力,軍區決定把建設北方生態屏障提升到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以內蒙古為主方向,以商都為主戰場,迅速投入建設北方生態屏障的新戰役。
  按照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生態建設規劃,軍區出台了《關於積極投入北方生態屏障建設的實施意見》。2008年4月26日,北京軍區在內蒙古啟動以“迎接北京綠色奧運、推進北疆生態建設”為主題的“北京軍區、內蒙古自治區京津風沙源治理商都義務植樹基地”工程,軍區司令員房峰輝、政委符廷貴等領導率領近6000名官兵及當地民兵、預備役部隊4000餘人,在商都組織大規模植樹活動,同時北京軍區還在呼和浩特、鄂爾多斯、包頭等地展開了聯動植樹活動,形成異地同步植樹的規模效應。
  內蒙古商都縣距北京360公裏,屬於京津風沙源重點治理區,規劃用5年時間,由北京軍區聯合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在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建設一個5.5萬畝的大型義務植樹基地。
  近幾年,在國家林業局、解放軍總後勤部的支持指導下,軍地每年召開聯席會,現場辦公協調解決人力、技術、經費等具體問題,軍地主要領導親自研究、帶頭推動,將其作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工程,作為支援西部大開發義不容辭的政治責任,作為密切軍政軍民關係、加強軍民團結的重要工作來部署和實施,力圖為維護首都生態安全、建設北方生態屏障作出積極貢獻。
  商都植樹一改以往做法,采取部隊出兵整地挖坑、地方出人植樹管護的方式,以部隊的連續突擊力加快造林進度、形成治理規模,以地方的懂行專業人才技術就近管護、保障成活,開創了軍民融合、優勢互補、共建雙贏的生態建設新模式,實現了降低治理成本、密切軍政軍民關係、共享發展成果的綜合效益。
  這種聯力聯心、共建共享的創新嚐試也產生了深刻的示範效應。在“商都模式”的引領帶動下,近5年來,軍區部隊團以上單位在駐地共參建和創建百畝以上義務植樹基地149個。
  荒灘綠化,優化軍事區域環境
  進入新世紀後,北京軍區把綠化的戰場延伸到整個駐地,拉開了以黃羊灘綠化為標誌的軍事區域三荒造林序幕。
  黃羊灘東距北京140公裏,是北京沙塵暴的主要來源之一。80年代末,黃羊灘有流動沙丘1.1萬畝、固定半固定的沙丘10.5萬畝,每年有6.5萬噸泥沙直接流入官廳水庫,當風力達到4級時,就能形成大規模揚塵或沙塵暴,直接侵襲北京。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北京軍區采取每年集中會戰、分配駐訓部隊任務等方式,連續近20年艱苦奮戰,先後有100多位將軍、30多萬名官兵參與黃羊灘植樹,形成了集團植樹、連續作戰的態勢。
  在黃羊灘綠化工程中,北京軍區專門聘請中國林學院的專家組成專家組進行指導,先後舉辦綠化技術培訓班12期,並從18個樹種中,試驗精選了刺槐、側柏、榆樹、樟子鬆4個品種作為黃羊灘造林主要樹種,春、夏、秋三季連續造林,加快了綠化進度。
  18年苦戰換來了9萬餘畝的綠化麵積,昔日的“死亡之灘”重披綠裝:林木覆蓋率由原來的0.08%提高到75%,95%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20多種野生動物重回黃羊灘繁衍生息……
  2003年,全軍環保綠化委員會在黃羊灘召開“全軍軍事管理區三荒造林動員大會”,推廣黃羊灘造林經驗,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部、國家發改委、國家林業局等單位的主要領導為“黃羊灘三荒造林紀念碑”揭碑——一個戰天鬥地、綠化荒原的壯舉就這樣載入了北疆生態屏障建設的史冊。
  以黃羊灘綠化為牽引,北京軍區廣泛開展軍事區域“三荒”造林。據統計,目前,北京軍區共完成植樹種草、治沙造林、圍封草場400多萬畝。
  “四五六一”,成就一批綠化典範
  著眼內蒙古中西部防風固沙和京津周圍綠色屏障建設,2001年,北京軍區啟動“4561”生態建設工程,動員全區部隊和民兵、預備役人員,成建製、大規模投入工程建設。
  工程規劃用10年時間,在宣化黃羊灘、紅山軍馬場等4個風沙危害地規模造林,在呼和浩特、張家口等地公路沿線支援駐地建設5條生態林帶,在內蒙古沙化地區建立60片、各5萬畝規模的生態圈,全區團以上單位,集中落實每人每年3至5棵義務植樹任務,在駐地創建100個義務植樹基地。為完成這一工程,北京軍區每年投入數萬兵力和上百萬民兵、預備役人員參加植樹。
  在2007年超額完成任務的基礎上,軍區把這一大範圍、成規模、持續性的綠化工程向縱深推進、向廣度發展,累計投入資金上億元,完成植樹種草、造林治沙、圍封撫育綠化資源400多萬畝,治理沙荒地100多萬畝,初步實現裸露沙地植被化、植樹造林規模化、重點工程示範化、管理撫育規範化目標,有效地改善了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
  “4561”生態工程涵蓋了一大批在全國全軍深有影響的標誌性工程,如紅山軍馬場被全國、全軍環綠委命名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示範基地”、“全軍生態環境保護教育示範基地”,杭錦旗人武部在庫布其沙漠造林10多萬畝,被評為“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單位”等。北京奧組委為此專門給軍區發來賀信,稱“4561生態工程”是維護首都生態安全的創舉,軍區部隊是建設奧運綠色家園的生力軍。
  在出色完成工程的同時,北京軍區大力開展營區綠化,累計建成園林式營院439個、綠色營區58個、生態營區2個,95%的團以上單位成為當地綠化先進單位,17個單位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單位,6人被評為全國綠化勞動模範,30多人榮獲全國綠化獎章。
  防風治沙,阻擋風沙入侵京津
  麵對華北地區幹旱缺水、土地沙化、沙塵頻發的嚴峻形勢,軍區黨委敏銳認識到,生態環境建設關係京津乃至華北地區國計民生,關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為首都軍區,投入生態環境建設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上世紀末,從支援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大局出發,針對橫亙杭錦旗東西的庫布齊沙漠——北京沙塵暴的主要來源之一,杭錦旗人武部原政委王中強帶領人武部開始治沙,先後發明了“容器植樹法”、“前擋後拉法”、“埋草種活法”、“攆沙騰地法”等13種在沙漠中行之有效的植樹方法,精選出20多種適合沙漠種植的樹種、草種,有效地解決了抗旱、抗風、抗沙問題,使綠化成活率由原來的30%提高到90%,7萬畝林木出現在庫布其沙漠。因成績突出,王中強榮獲全國十大防沙治沙標兵榮譽稱號。
  此後,北京軍區大力推廣了杭錦旗的治沙經驗。目前,毛烏素和庫布其沙漠有45多萬畝沙丘變成了綠洲,沙柳鬱鬱蔥蔥,楊柳一片青翠,野兔、石雞、狐狸等野生動物又徒遷回來。
  為從源頭上遏製沙塵暴對京津的侵襲,北京軍區在內蒙古軍區先後實施了呼倫貝爾軍分區和興安軍分區的“天然林保護”工程,通遼軍分區的“萬畝林場”基地,赤峰軍分區的“民兵號”生態小流域治理工程,烏蘭察布軍分區“五個一”工程,巴彥淖爾軍分區的“保護黃河綠色工程”,鄂爾多斯軍分區的治沙造林“115”工程,阿拉善軍分區的“胡楊林保護工程”等。
  目前,北京軍區在內蒙古共完成荒漠化治理近千萬畝,治理沙荒地91.67萬畝;國道旁植樹11685畝,義務植樹完成206.27萬株,這些綠化措施對內蒙古風沙入侵內地起到有效緩解作用。
  “軍區部隊積極參與北疆生態屏障建設,推動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國防效益協調發展,部隊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北京軍區聯勤部部長董明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