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吉縣,綠色隨黃河奔騰綿延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12年09月03日 瀏覽次數:
中國綠色時報9月3日報道(記者  吳兆喆) 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壺口瀑布的故鄉。
  走進山西吉縣,滿目蔥蘢的綠色頓時掃去了記者舟車勞頓之苦。綠隨山巒綿延,山將綠色層疊,油鬆、雲杉、冬青和丁香一個勁地隨風招手,歡迎每一位遠方來客。
  “這片生機盎然的綠,與之前砂石裸露的黃,形成了鮮明反差。”20年前曾經遊覽了壺口瀑布的張先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位於山西南端的吉縣,境內溝壑縱橫、梁峁起伏。上世紀70年代,全縣水土流失麵積達1404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麵積的79%,其中嚴重水土流失麵積超過1200平方公裏。
  嚴酷的生態狀況使吉縣人清楚地認識到,林業是生態係統的基礎,是經濟係統的支柱,隻有夯實林業基礎,才是興縣富民的根本出路。
  1978年,吉縣迎來了生態發展的新契機——她被列入了國家“三北”防護林體係建設重點縣,開啟了林業發展的新篇章。
  吉縣林業局局長劉創珍告訴記者,在“三北”工程34年的建設中,吉縣始終堅持改革活林、科技興林、專業造林、依法治林,硬是將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了33.3個百分點,使水土流失麵積減少了62%,果品年收入超過3億元。
  改革,盤活一座山
  上世紀80年代初,吉縣在小流域為單元治理水土流失獲得成功的基礎上,逐步完善了戶包治理小流域和有償承包治理小流域的製度,其經驗在全國得以推廣。至1988年,吉縣再一次創新舉措,大力推行計劃田、人口田、開發田和林果地的“三田一地”土地經營製度改革,為調整林業結構、發展生態經濟型林業提供了製度保障。
  “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是探索的過程,90年代後則是發展的過程。”劉創珍將時間節點定位在1992年。當年,在鄧小平同誌南巡談話精神的鼓舞下,吉縣率先大膽敲響“四荒”使用權拍賣的第一錘,極大地激發調動了農民群眾和社會力量參與生態經濟型林業建設的積極性。
  在林業開發經營機製上,主要有集資入股、聯合造林的股份製;有集體出土地、個人建果園的租賃製;有縣出資金,村出土地、勞力,收益按四二四比例分成的合作製;有能人牽頭,多戶聯合的聯戶製;有以戶建場,自栽自管的家庭製……這一時期,許多敢想敢冒、敢闖敢幹的典型人物層出不窮,以楊拴保、竇正南、高春枝等人為代表的林業模範,為防護林建設事業樹立了榜樣,創造了“窩頭加钁頭”的吉縣林業精神。
  科技,規劃一座山
  “並不是想造林,就能造出一片林,環境條件不允許。”劉創珍說,在吉縣當時的生態條件下,怎麼種,種什麼都成了擺在桌麵上的大問題。
  為徹底解決關於造林的一切難題,縣林業局掛靠國家林業局、北京林業大學、省科委、省林業廳、省農業廳等有關科研單位,聯合承擔科研項目,普及應用抗旱增效產品。
  隨即,“延伸平麵導點”整地法、“816”栽植法以及徑流林業、集雨節灌、大苗帶母土栽植、截杆栽植、埋苗壓土栽植等係列抗旱造林技術走進了山腰坡頂。
  西部破碎殘垣丘陵溝壑區,實行農林水牧式治理;中部殘垣溝壑區,實行緩坡耕地農林複合生態經濟式治理;北部和東北部土石山區,實行水源涵養用材式治理;河川階地,實行農田林網防護式治理;城區和村鎮,實行四旁園林綠化式治理……
  同時,全縣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科技培訓,還選派技術骨幹到北京林業大學等院校進修深造,邀請國內外專家教授現場培訓指導,組織實施“十、百、千、萬”科技培訓工程,建立示範園區、示範基地等,在當地幹部群眾中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林果業生產的行家裏手。
  專業,染綠一座山
  山,活了;樹,栽了。但怎樣確保栽下的樹茁長成長,成為吉縣林業局麵臨的新問題。
  劉創珍說,在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組織開展群眾性造林和社會辦林業的同時,吉縣緊緊抓住國家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機遇,爭取和利用項目投資,實施專業性工程造林,創建了一批骨幹工程和精品示範工程,構成了一條百裏綠色走廊,四個十萬畝防護林帶,一個萬畝垣麵綜合治理示範區的"141"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係框架。
  多年的實踐,吉縣在工程管理上創造和完善了“三三”製辦法,即“三符一核”定苗數、“三樹一率”看成活和“三驗一付”算獎懲;在項目管理上實行了工程招投標製、質量監理製、資金報賬製,及專人、專戶、專賬、封閉運行的“三專一封閉”等製度。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令其他兄弟縣(區)歎為觀止的是,吉縣培育了一支生態建設的突擊隊和生力軍。長期以來,吉縣保持常年從事工程造林的專業隊伍10餘支、800餘人,季節性造林專業隊30餘支。這些專業隊伍敢打善拚、技術熟練、管理規範、作風過硬,先後建成兩千畝以上工程10處,五千畝以上工程5處,萬畝以上工程2處。
  法製,保護一座山
  “為了保持和鞏固防護林建設的成果,實現造一片、成一片、綠一片、受益一片,吉縣堅持以法治林,建立健全護林網絡和責任體係,並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護措施。”在劉創珍心中,法律是捍衛森林的首要武器。
  多年來,吉縣大力宣傳《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條例》,普及防火知識,不斷強化全社會的護林防火意識;劃定封禁區域,設立封禁標誌,嚴格實行封山禁牧,扶持引導舍飼圈養,杜絕牲畜對林木的毀壞;建立護林責任區和火情預警機製,製定火災應急撲救預案,配置專業設施設備,培訓專業人員;設立縣政府護林防火指揮部,鄉鎮護林防火領導組,村委會護林防火領導小組,村民小組護林員的4級護林網絡。
  尤其是2000年,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後,吉縣實行建站管護,設立管護站4個,管護小區78個,構建起局、場、站、營林區、管護區5級管護體係,保證了萬頃綠濤安然無恙。
  34年來,森林覆蓋率從12.5%提高到45.8%,土壤侵蝕模數由8000噸/年/平方公裏下降到4400噸/年/平方公裏,年輸沙量由1873萬噸減少到1244萬噸,全縣以蘋果為主的經濟林比重從幾乎為零提高到36%,劉創珍最大的感慨就是:“三北”工程的實踐證明,著眼於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大局的生態舉措,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