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時報8月30日報道(記者 李曉麗 孫景輝) 徹底告別木材經濟時代,作為全國最大國有重點林區的黑龍江森工一直在謀求轉型發展。
“不砍樹也致富”的林下經濟恰恰契合了黑龍江森工轉型發展的迫切需求。
黑龍江森工用林下經濟發展的成功實踐有力地證明了,轉型發展必須尋找有效載體。
促就業保增收有了新途徑
就業和增收是最大的民生。
“林下經濟具有發展模式多、就業容量大、從業門檻低的顯著優勢,是林地承包到戶後職工群眾發展林業的首要選擇和重要內容,是惠及林區千家萬戶的致富新途徑,是解決林區職工群眾脫貧致富的民生工程。”對於發展林下經濟,黑龍江森工總局黨委書記高金芳有著這樣的理解。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鑫澤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澤生曾是綏棱林業局的一名下崗職工。他在林業局的扶持下,利用林區豐富的林下資源及伐區剩餘物發展柳編項目。如今小柳編已做成大產業,公司年產值達到700多萬元,可提供500多個就業崗位。
通北林業局過去是黑龍江森工係統最窮困的局,但依靠發展種植業,已經成為人均收入較高的林業局。全局山上從事種植業的有8000戶,從事養殖業的有400戶,農業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部分種植大戶年收入可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
林下經濟日益成為職工群眾創業增收的主渠道。據統計,去年黑龍江森工林區人均收入超2萬元的林場(所)有178個,占林場(所)總數的30%;年收入超千萬元的林場(所)有146個, 占 25%。年收入超10萬元、50萬元、100萬元大戶分別達到4728個、229個和84個。去年僅黑木耳種植、山野菜采集兩項,就有20多億元收入進入職工群眾的腰包。
“收入提高了,林區的職工群眾才覺得活得體麵、有尊嚴。”鶴立林業局副局長張世友介紹說。
《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在鶴立林業局紅旗經營所采訪時看到,在紅花綠樹的環繞中,新建的政策性安居房鱗次櫛比,透過明亮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各家的電器、家具一應俱全。
“以前,一個林場也沒幾個人進過城,現在林區的大姑娘小媳婦隔三差五就要去趟鶴崗、佳木斯,出門前都要好好捯飭(打扮)一下。以前院子裏養雞養鴨,到處亂竄,人一不小心就會踩上一腳糞。現在房前屋後除了種著瓜果蔬菜外,家家都要栽花種草美化一下。”鶴立林業局副局長李寶成介紹說。
生態保護有了經濟承接點
林豐則民富,民富則林安。
林口林業局曾創造人工造林200萬畝的奇跡。林子長起來了,林口還要讓“企業興起來,職工富起來”。林業局率先對處於盛果期的10萬畝紅鬆果林以公開競價的方式進行發包,每畝地每年隻收10元錢的管理成本。這項惠民政策的實施,直接給企業每年增加100萬元的利潤。刁翎經營所職工吳長河承包了357畝的紅鬆果林,僅鬆子采集一項,每年都能獲得10多萬元的收入。
不再為保護生態付出民生代價——林下經濟悄然成為生態保護的經濟承接點。
為了減輕人為活動對森林資源的破壞,黑龍江森工林區自2010年起全麵實施生態移民戰略, 188個林場(所)5年內全部撤並,12萬人走出大山還綠於林。兩年多來,全林區已完成99個林場(所)的撤並任務,生態移民1.63萬戶、4.4萬人。
移民拆遷最容易觸動社會的敏感神經,然而森工林區聲勢浩大的生態移民工程卻是風平浪靜,職工下山時甚至是歡天喜地的。
生態安瀾的背後要有民生保障。民生保障中顯現出林下經濟的影蹤。
樺南林業局以“撤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為目標,把整合撤並與產業發展、經濟轉型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安置職工就業。兩年內3個林場(所)和1個農場順利完成撤並,777戶1936人搬到山下。
清河林業局在林場(所)撤並中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拉動經濟、帶動就業的載體。2011年,全局實現林下經濟總產值8.6億元,職工群眾經營性收入2.7億元。
林下經濟的大發展為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築起了一道綠色屏障。
2011年是黑龍江森工林區實施天保工程二期和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的第一年,生態建設成績斐然:完成天保工程投資54.6億元。完成人工更新造林30萬畝、森林撫育748萬畝。
林區經濟社會管理有了新載體
今年3月,總局黨委書記高金芳和局長魏殿生分別帶隊去廣東、山東、北京、浙江、遼寧、香港等地進行招商引資,成功攬金43.9億元。今年6月,在第23屆哈洽會上,黑龍江森工又強勢出擊,完成簽約項目33個,吸金59.03億元,創曆屆哈洽會之最。在簽約項目中有不少是林下經濟項目。
借轉型發展,黑龍江森工早已脫掉了外人眼中的“土包子”外衣,迅速融入現代企業管理的洪流中,在市場經濟中成功扮演了新角色。
過去,以木材生產為主的林木經濟在管理上相對簡單,隻需要排排計劃、定定指標、派派任務就可以了。但進入森工經濟轉型發展期後,其職責和定位發生了很大改變,“從原來的生產經營為中心,轉型到建設生態、發展經濟、管理和服務林區社會三者並重的新階段”。黑龍江森工總局局長魏殿生說。
作為全國最大國有重點林區的管理者,龍江森工必然學會適應新角色,靈活運用各種市場經濟手段,提高科學謀劃的能力,加大林區經濟發展中信貸融資、科技支撐的力度,加強社會化服務體係、市場流通體係建設,推動林區經濟大發展、快發展。
如今,林下經濟已儼然成為林區經濟管理能力高低的一塊“試金石”。
科學謀劃的意識在增強。
高金芳在近日召開的全省森工林區林下經濟現場上的一段講話有力地印證了這一點:“總局、管理局和林業局都要組織力量,深入基層,摸清林情,科學編製林下經濟發展規劃,規劃要與林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相銜接,體現出更高的發展目標、更快的發展速度,力爭用3年時間,使林下經濟支撐森工經濟的半壁江山,為構建區域特色明顯、分工布局合理、產業體係完備的林下經濟發展新格局打好基礎。”
科技,點林成金。
全林區去年共開展了20餘項林下經濟科研項目研究,舉辦了300多期實用技術培訓班,參加人員2萬人次,一批科研成果得到了推廣應用。全林區采用多孔小耳新技術栽培的黑木耳達到7.8億袋,占栽培總量的66.3%以上,黑木耳價格提高40%以上。
信貸融資渠道更加通暢。
森工總局已從就業資金中拿出1.9億元用於發放小額貸款, 發放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資金 7807萬元。去年爭取和使用小額貸款5.9億元,有效解決了創業資金的瓶頸問題。
產業轉型升級有了新突破
大海林林業局的“中國雪鄉”,演繹了林下經濟發展的美麗傳奇。
“中國雪鄉”曾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溝,前身為雙峰林場,10年前年產木材1.5萬立方米,產值300萬元。後來為發展森林旅遊雙峰林楊停止了木材采伐,旅遊收入從不到5萬元躥升至 5000萬元。小山溝裏的137戶人家的戶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見證了白雪變“白金”的奇跡。
林下經濟促轉型的作用已初步彰顯——
林下經濟規模不斷擴大。
據黑龍江森工總局多種經營局局長任慶波介紹,去年全局林下經濟產值達到154億元,占森工產業總產值的39.5%,“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14.5%,拉動森工經濟增長5.7個百分點。林下經濟專業戶達到9.7萬戶,實現收入120億元,年均增長14.9%。產業涵蓋了森工八大產業的一半。
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
目前,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已調整到39:38:23,非林產業比重上升到78.3%。在大項目建設的有力推動下,森工林區工業園總數達19個,入駐企業812戶,生成產業聚集區22個。
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據統計,全林區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已達35戶,其中億元以上的企業9戶,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6戶。樺南、迎春局兩個物流園區去年全年發運糧食7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1億元。柴河威虎山飲品有限公司開發了鬆仁露、鬆仁牛奶、鬆仁玉米漿等40多個係列產品,年銷售收入實現1.25億元。山河屯局三木製藥廠不斷擴大產品的銷售市場,年產值實現4000萬元。迎春局的小黑蜂做成了大產業,精煉蜜車間今年4月投入生產,年可產蜜1500噸,將實現銷售收入9000萬元。
循環經濟模式正在形成。
近年來,以沼氣、生物質氣化為主的生物質能源建設在森工林區發展得很快,已建成戶用沼氣池230多個,大中型沼氣工程3個,大型生物質氣化項目2個。東京城林業局團山子經營所發展了從豬糞到沼氣到有機肥的循環經濟,創造了財富、優化了環境、改善了生態。
森林旅遊等新興產業正在崛起。
森工林區風光怡人、森林旅遊資源豐富。目前,已開發建設國家級森林公園24處、省級森林公園16處、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21處,國家地質公園2處,擁有亞布力、中國雪鄉、鳳凰山、大沾河、珍寶島等32處森林生態旅遊風景區。2011年森林旅遊共接待遊客520萬人次,創造產值25億元。
品牌意識明顯增強。
全林區有37戶企業的103種產品,使用了“黑森”商標,產品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7大類15種綠色特色產品走進了人民大會堂。
轉型發展,林下生金。
發展林下經濟,讓龍江森工找到了生態林業與民生林業的契合點。
短評:林下經濟契合森工林區轉型需要
黑龍江森工的現代林業發展史以林區轉型為發軔點。
最近頒布實施的《黑龍江省重點國有林區條例》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明確了黑龍江森工的管理職能和體製定位,龍江森工正處於“從生產經營向建設生態、發展經濟、管理和服務林區社會三者並重”這一體製方位轉換的節點上。
產業轉型也是勢在必行。隨著天保二期工程的實施, 3年內黑龍江森工的木材產量要下調到 89.4萬立方米,木材產量的調減必然帶來木材收入的銳減,10.8萬人麵臨下崗,職工群眾再就業和增收的壓力可想而知。
實際上,黑龍江森工的最大難題不是“要不要轉”,而是“怎麼轉”的問題。
作為全國最大國有重點林區,黑龍江森工是體量龐大的“林業巨人”,雖然一步可以跨出很遠,但騰挪閃轉很是吃力。巨人轉身需要有強大助力。而林下經濟可謂蘊能豐富、吐金力超強——去年全國林下經濟產值達到2081.61億元——巨人轉身可以由此蓄能發力。
方向決定成敗。
全國林下經濟工作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林業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7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專門下發了《關於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以此推動林下經濟發展。林下經濟對龍江森工來說,也意味著一個轉型發展的正確路徑。
轉型對載體的選擇極為關鍵。
天保工程、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轉型規劃等生態工程為龍江森工轉型提供了生態載體,同時這個“林業巨人”也需要有效的經濟轉型載體。林區已成功探索出林糧、林藥、林果、林禽等十大發展模式的林下經濟,完全可以讓龍江森工在產業轉型中多走捷徑。
對黑龍江森工來說,林下經濟是新名詞,卻不是新生事物。林下經濟的主陣地在集體林區,說龍江森工搭車發展也好,“以舊瓶裝新酒”也罷,它隻是狠抓機遇、乘勢而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發展林下經濟,龍江森工林區的綠色資源優勢不遜於集體林區:總經營麵積10萬平方公裏,森林麵積達到8.46萬平方公裏,發展空間廣闊,各類資源豐富。林下經濟產品以森林為底色,自然毫無爭議地擁有了“純天然”、“有機”和“無公害”的綠色標簽,市場前景大不必說。
為什麼龍江森工與林下經濟一拍即合?因為林下經濟契合了龍江森工轉型發展的需要。
巨人發力,聲動四方。
在林下經濟這個經濟社會管理的大練兵場上,龍江森工必將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