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舉起民生林業的大旗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12年08月31日 瀏覽次數:
次
中國綠色時報8月30日報道(記者 柏章良 劉繼廣 宋曉英) 林業在生態建設中具有首要地位。
青海省林業廳廳長黨曉勇說,對於經濟欠發達的青海省來說,林業不僅要在生態建設中扮演首要角色,而且要在振興經濟、改善民生方麵扮演重要角色。
青海,依托林業產業助力經濟發展,實現社會和諧,來得比其他省份更為渴求和急迫。
發展產業,興林富民,青海讓民生林業這麵大旗高揚在美麗的青藏高原上。
發展後續產業
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這是退耕還林工程的根本。
青海,這個生態極其脆弱的省份,始終把發展退耕還林工程後續產業作為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實現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
10年,青海用一組組鮮活的數字闡釋了對退耕還林工程的摯愛。
全省累計完成基本農田建設117.31萬畝,新建溫室大棚24887座;能源建設中新建沼氣池23662座,改建節柴灶(坑)59182座,新建太陽能70483座;生態移民20677人;封山禁牧6626.99萬畝;舍飼圈養牲畜達1092.25萬羊單位,棚圈麵積達781.27萬平方米;扶持與退耕還林有關的龍頭企業7家……
從2008年開始,全省結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規劃,大力建設沙棘、枸杞基地,發展薄皮核桃、早熟梨、花椒等特色經濟。目前,全省已依托退耕還林工程建立沙棘基地33.3萬畝、枸杞基地15.6萬畝,核桃、大果櫻桃等經濟林4萬餘畝。東部沙棘、西部枸杞已發展成為青海退耕還林工程後續產業的支柱產業。
豐富的資源帶動了產業的蓬勃發展。
全省共培育林產業企業35家。其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4家。培育沙棘、枸杞林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7家,年加工沙棘、枸杞等林產品6萬噸。清華博眾、康普生物、柴達木藥業等林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勢頭尤為強勁,3家企業年銷售收入達到2.54億元。枸杞生產企業迅猛發展,由2008年的4家發展到2011年的7家,年加工能力由5000噸提高到4.6萬噸。全省成立涉林合作組織2000個,培育枸杞專業合作社140個、社員3000人,輻射帶動農牧戶10萬戶。
青海各地在發展後續產業中,立足本地自然、氣候、環境等獨特優勢,大力實施品牌戰略,著力打造有機、綠色、無公害品牌。柴達木枸杞、“青海青”沙棘、循化薄皮核桃及花椒、樂都大櫻桃等品牌影響力逐步擴大,特別是柴達木枸杞、“青海青”鮮果枸杞、卓瑪丹通心舒膠囊、沙棘維生素P粉等林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顯著增強。去年在第二屆中國國際林產業博覽會上,青海展出的林特產品獲得4個金獎、3個優質獎,深受廣大消費者和商家的青睞。
10年退耕路,青海闖出了一條國家得生態、老百姓得實惠的好路子!
拓寬沙產業
實現興林富民雙贏
青海多沙,百姓飽受沙害之苦。“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曾經是柴達木盆地的真實寫照。
遏製沙害,牽動青海上上下下。
枸杞,沙海裏裏的一束“亮光”。《本草綱目》裏有這樣的記載:“春采枸杞葉,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長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尤為重要的是,枸杞喜光照,耐鹽堿、耐旱、耐肥,非常適宜沙地種植。
圍繞“東部沙棘、西部枸杞”戰略以及防沙治沙工作,青海省林業廳向省委、省政府呈送了《青海省枸杞產業發展規劃》。
《規劃》得到青海高層的高度重視。省委書記強衛批示:“很好,讚成”;省長駱惠寧批示:“抓好實施”。
青海“小枸杞,大產業”的產業發展格局水到渠成,以枸杞為代表的沙產業步入了快車道。
截至2011年底,全省枸杞種植麵積超過22萬畝,年產幹果1.6萬噸,人均增收1500元。
大力發展沙產業不僅實現了興林富民,更重要的是活了生態。
據衛星遙感監測數據顯示,柴達木盆地沙區風蝕荒漠化程度正在趨緩,2007年的土地荒漠化麵積較2000年以前縮減了2.7%,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初的0.84%增長到現在的2.06%。
隨著植被情況的好轉,柴達木盆地北部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犛牛種群的數量較以前顯著增加,岩羊、棕熊等過去難得一見的野生動物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
柴達木盆地的湖泊麵積也在擴大。青海省第二大湖泊——哈拉湖的水體麵積2008年比2005年增大20平方公裏。柴達木盆地作為中國最幹旱的地區之一,2009年地下水量新增了2億多立方米,相當於16個杭州西湖的水量。
以枸杞、沙棘為代表的沙產業,不僅為青海構築起了道道綠色屏障,而且成為振興地方經濟的朝陽產業。
扶持生態旅遊
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流水潺潺,雲蒸霧蔚,蒼鬆翠柏,綠野如蔭,古木參天,鬆柏香馨,山花爛漫,鳥語花香……
互助土族自治縣北山國家森林公園(原北山林場),一個美得讓人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地方。
北山林場場長牛全喜說:“這都是國家林業重點工程造的福!”
北山林場始建於1959年。1963年之前以采伐經營為主,采伐原木近4萬立方米,使次生針葉林資源受到嚴重破壞。
轉機發生於1998年。
國家啟動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北山林場黨委一班人堅持“因地製宜、科學合理、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采取禁伐天然林、開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管護和撫育等措施,使林區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總量持續增長。
截至目前,北山林場天保工程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5956畝;封山育林128051萬畝; 飛播造林 49567畝;幼林撫育2萬畝。天保工程實施後,北山林場有林地麵積由2000年的44239公頃增加到了2011年的45200公頃,增加了961公頃;森林蓄積量由428萬立方米增加到了483萬立方米,增加了 5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62.6%提高到了68.4%,增加了5.8個百分點,增加的部分超過目前青海省的森林覆蓋率。
良好的生態推動森林旅遊持續升溫。
2011年,北山國家森林公園旅遊人數達17.3萬人,景區綜合收入達6300萬元,其中僅門票收入就達350萬元。經核算,最近兩年,森林公園旅遊收入每年以30%的速度遞增。
旅遊業的迅猛發展,不僅挖掘和展示了豐富的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拉動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還為一大批下崗職工及失業人員提供了一條就業門路。
隨著青海生態的改善,生態遊在青海漸成時尚。
黨曉勇說,目前青海省已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處、省級自然保護區6處,建成國家級森林公園7處、國家級濕地公園1處。森林旅遊、濕地考察旅遊和自然保護區旅遊等生態旅遊項目,已發展成為青海林業的又一主導產業。
生態環境的改善,不僅為生態遊這一新型產業創造了條件,也為塔爾寺、青海湖等傳統旅遊業贏得了機遇。
過去,塔爾寺周邊幾乎無樹,生態環境惡劣,嚴重阻礙了旅遊業的發展。
為進一步提升塔爾寺景區旅遊品位,在省市林業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從2003年開始,湟中縣把林業生態建設工程與重點旅遊景區綠化進行有機結合,因地製宜,重點突破,連片治理,實施了塔爾寺景區及縣城周邊綠化工程,累計投資2460萬元,完成高標準造林30050畝,栽植青海雲杉、祁連圓柏、油鬆等各類大苗355.3萬株,初步形成了靈山聖境的綠化格局。
隨著環境的改善和旅遊品位的提升,塔爾寺周末遊人如織的場景現在周中也累屢見不鮮。
青海生態遊的蓬勃發展,為建設高原現代林業起到了很好的示範輻射作用。
青海省在產業興省過程中,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牢牢把握改善民生這一林業發展的根本目的,大大促進了青海和諧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為推進高原現代林業建設樹立了一座綠色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