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紀實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12年08月31日 瀏覽次數:
次
中國綠色時報8月30日報道(記者 龍琳) “我原以為淮南是座煤城,肯定缺林少綠,灰蒙蒙、髒兮兮的,誰知來到這裏看到的卻是道路整潔、綠樹成蔭、飛鳥成群,使我對煤城的印象有了質的改觀。”一位下榻洞山賓館的外地客指著正在濃蔭梧桐樹上盤旋的飛鳥對記者感慨道。
實際上,這位客人的感慨不無道理,安徽淮南昔日的“灰”已被今日的“綠”所替代,如今淮南正在開展的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的創建,努力呈現一座宜居宜遊宜學宜業的生態城市。
“這是能源城市轉型發展的需要,也是改善生態環境、造福於民,走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之路的重大舉措,全市人民都在為這一綠色轉型而努力奮進著。”淮南市市長曹勇說。
綠色呼喚
“創模”乃時代抉擇
淮南位於華東腹地,是一座臨淮河而居的城市。奔流不息的千裏淮河,締造了淮南2585平方公裏的熱土家園,哺育了243萬淮河兒女。
淮南又是一座因煤興起、緣礦而建的能源城市。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承擔了保障華東地區電力供應的艱巨任務,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享有“華東工業糧倉”之稱。然而,伴隨長期大規模的煤炭開采而生的大量矸石山、沉陷區、粉煤灰嚴重破壞了淮南的環境。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當時城市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擁有眾多煤礦的淮南,長期以來仿佛與“髒亂差”結下了不解之緣。“不敢穿白襯衫、不敢開窗戶”是居住在這個城市中的人們無奈的感慨。
資源型城市必須走出礦竭城衰、生態惡化的魔咒。環境的挑戰,綠色成為必然的選擇。
2009年底,在先後榮獲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一係列稱號後,市委、市政府決定進一步提高生態建設的質量,作出了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的重大決定。“淮南作為資源型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等能耗排放問題是一個繞不過的彎,除了源頭上加強節能減排,最重要的就是充分發揮森林的間接減排功能。我們要深刻認識林業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特殊作用,著力加強林業建設,改善生態狀況,優化人居環境,為我們的城市披上一件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命之衣’”。市委書記楊振超在當年12月3日召開的全市創建國家綠化模範城市動員會上擲地有聲的講話道出了市委市政府“創模”的決心和勇氣,也說出了全市人民的共同心聲。
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是市委、市政府基於淮南現狀作出的明智抉擇,是全市人民渴望綠色的殷切希望,是時代賦予淮南人民的神聖職責。它對於改善淮南生態環境、造福淮南人民、提升國土綠化水平、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城市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
理念引導
科學規劃巧布局
無論是經濟發展轉型,還是“創模”、打造生態宜居城,淮南人提到最多的是“兩型城市”,即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淮南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城市”的目標是十分堅定的,在“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 轉型發展之中,綠色的發展理念占據了主導。正如市政府副市長王誠所說的那樣:“盡管我們的煤炭儲量很豐富,有400多億噸,但是麵對日益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我們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科學的發展理念。建設”兩型城市“的提出,應該說是我們拿起了一把破解‘礦竭城衰’周期律的金鑰匙”。
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全市堅持依托山、水自然風貌,根據地形地貌特點和別具特色的南山北水夾一城的城市格局,高標準、高品位,按照“人與自然和諧、體現生態理念、注重文化內涵、反映區域特色”的總體思路,先後組織、聘請省內外專家編製了《淮南市現代林業發展規劃》、《淮南市城市綠地係統規劃》,《淮南泉大地區資源枯竭礦區生態修複規劃》、《淮南市舜耕山風景區規劃》等,同步編製了生態市建設總體規劃、城市綠線規劃等,把城鄉綠化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著力構建“六個三”的國土綠化建設體係。即:依托上窯山、舜耕山、八公山的山地資源,圍繞構築生態淮南、宜居之城的“三山鼎立”的綠色屏障體係;淮河、瓦埠湖、高塘湖等水資源,培育水源涵養林,打造生態新濕地,再現“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美景的“三水環繞”的綠色河湖體係;樹立精品意識,提升東部城區綠化檔次,推進西部城區綠化改造,加快山南新區綠化建設的“三城互動”的綠色景觀體係;堅持生態優先,打造綠色礦山,實現生產發展與自然生態和諧的新礦、老礦、廢礦“三礦並舉”的綠色礦區體係;結合新農村規劃,清潔綠化美化鄉村,建設農田林網,打造 “三農共建”的綠色鄉村體係;統籌鐵路、高速公路、城鄉道路綠化規劃建設,使之成為固土保水生態線、農民增收致富線、環境優美風景線和展示淮南麵貌形象線的“三路協調”的綠色長廊體係。
在推進六大體係建設中,他們以城區園林提升工程為核心,依托山、河、湖、城的自然特色,建設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景觀林;以綠色通道建設為紐帶,大力推進道路與河道綠化;以采煤沉陷區治理為重心,全麵推進礦區生態修複;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著力提升鄉鎮、村莊綠化水平;以林政資源管理為抓手,不斷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力度;以城區公共綠地建設為依托,不斷提升城市綠化美化水平;以項目為支撐,建立綠化造林項目庫;以市場化為取向,組建旅遊(林業)投資公司,建立融資平台,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努力走出一條適合淮南實際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全民共創
人人都是參與者
淮南市幾大班子及各級各單位均確定“創模”綠化聯係示範點,其主要負責人為聯係人。將“創模”工作擔在各級領導肩上,形成各個單位部門齊抓共管、人人都是參與者的格局,是淮南市抓好“創模”工作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市委書記楊振超多次對“創模”工作作出批示,並率先垂範。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的“創模”工作領導小組,健全製度,定期召開專題會研究解決工作中的資金、土地等難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宣傳資料組、城市綠化組、農村綠化組、督查組等機構,製定詳細工作方案,明確時間節點,要求各地區、各有關單位按期完成進度。“創模”工作連續兩年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年初市政府與縣區政府、市直有關部門,縣區政府與鄉鎮、街道基層組織層層簽訂責任狀,使“創模”工作責任到人、檢查到崗,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形成黨政齊抓共管、部門通力合作、上下協調聯動的工作機製。建立創建任務“消號製”,完成一項、核銷一項,定期通報。同時,將“創模”工作納入對各縣區、各部門目標考核體係,年底對“創模”工作進行量化考核。“創模辦”組織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監察局、市目標辦采取定期與不定期、明查與暗訪、抽查與全麵檢查相結合等方式,加大督查力度,全程跟蹤問效;對推諉扯皮、工作不力、影響全市整體進度和效果的單位,實行公開曝光,嚴肅追究責任。
為使“創模”工作家喻戶曉、人人參與,市“創模辦”除進行常規性的宣傳外,還開展了“創模”宣傳進單位、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家庭的“五進”活動;在網上廣泛征集“創模”宣傳標誌,共征集標誌200餘個;開展“創模”萬人簽名活動及綠化攝影大賽活動等。各項宣傳措施,營造了全市“創模”的濃厚氛圍。一項媒體開展的問卷調查及隨機抽查調查顯示,市民對綠化重要性的知曉率達到91%,對“創模”工作的支持率達98.3%。
位於淮南市東部、距市中心15公裏的上窯林場,是全市義務植樹基地之一。市幾大班子領導和市直各單位已連續10年在這裏參加義務植樹,“新四軍紀念林”、“人大林”、“紅楓林”、“學子林”、“記者林”、“人才林”等如雨後春筍般地不斷湧現。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參加義務植樹的已達4100萬人次,共植樹6000多萬株,盡責率達94。9%,建卡率達98.5%,真正形成了“人人參與、全民共創”的格局。
凸顯特色
礦區治理重生態
湖麵波光粼粼,白鷺飛翔;岸邊植被繁茂,環境優美;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們在老師的陪伴下嬉戲玩耍;三五成群的市民在悠閑溜達。這是記者在淮南大通濕地生態園見到的情景。然而5年前,這裏還是矸石如山、垃圾遍地、塵土彌漫、地麵坑窪之地。
建於1903年的“大通濕地生態園是在長期開采而形成的大通煤礦塌陷區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淮南礦業集團有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2007年,全國最大的資源枯竭礦區“泉大”環境修複工程啟動,總投入100億元,治理東至大通礦區、西到泉山共22.2平方公裏的“城市荒地”。昔日的荒涼地變成了花紅柳綠的休閑地,使周邊25萬居民直接受益。
采煤就要塌陷,這是不爭的事實。隨著采煤活動的持續進行,對水係、道路、土地等方麵的影響程度不斷加劇。如何把糾結在塌陷區上諸多“並發症”一並診斷,統籌解決,淮南一直在探索。
“市委、市政府把采煤塌陷區的生態修複、綜合治理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探索出了‘集中式搬遷、發展式安置、開發式治理’的淮南模式。”劉濤副市長告訴記者說,這一模式破解了塌陷區居民的安居、樂業和發展的難題,也為‘創模’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廢礦的綠化找到了良方。
淮南點多麵廣,城鄉礦交錯。在“創模”中,他們實行以城帶鄉、以礦促城、城鄉聯動、城鄉礦一體化的綠化發展思路,先後實施了礦區植被恢複、濕地植被保護與恢複、森林質量提升、綠色長廊與農田林網、城市景觀林、綠色小康村、防護林、退耕還林等十大工程建設,推動城鄉礦區齊頭並進共發展。
淮南礦業集團有關部門的負責人以礦區植被恢複為例,向我們做了詳細介紹。礦區植被恢複和綠化分為新礦、老礦和廢礦3種不同情況區別對待。新礦建設與綠化同步進行,老礦邊開采邊補償,新老礦實行見縫插綠,應綠盡綠。如今,全市18家重點煤礦企業綠化覆蓋率平均達34.35%,高的達70%以上,實現了“礦在林中、林在礦中”的生態效應。
而對於目前仍有191平方公裏、占全市總麵積7.36%的廢礦沉陷區,則采取邊治理邊修複的辦法,變“修複廢地”為“公園綠地”,沿山脈、水脈修複環境,注重自然修複,體現自然美。淮南人稱這種辦法為“中醫調理”式修複。就是利用環境的自我修複能力,利用其自身能夠協調各種生物間的關係,給大自然一個自我更新的空間,在此基礎上宜地則地、宜水則水、宜林則林。
據介紹,作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的淮南礦業集團,先後啟動了綠色工程一、二期項目,對礦區因采煤造成的塌陷區進行複墾、修複等。僅一期項目就已累計投資1.2億元,栽植各類樹木20萬株,植草坪79918平方米,造林綠化總麵積1100多畝。如今修複區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綠肺”、天然的大氧吧,3個修複完成的生態濕地成了市民休閑娛樂鍛煉的理想去處,周邊房地產開發也隨之迅速升溫。
“淮南不是林業大市,沒有得天獨厚的造林綠化條件,在”創模“中,我們突出‘煤城’這個特色,因地製宜大做綠文章”。市林業局徐進局長如是說。
創新機製
推進“五化”促綠化
勝在思路,貴在創新。淮南市委、市政府在“創模”中解放思想,銳意創新,深化改革,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植樹造林投資體係與經營機製,取得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推進義務化。市政府先後出台《義務植樹以資代勞辦法》、《淮南市認建認養認管綠地樹木辦法》、《淮南市綠地樹木認建認養認管辦法》等,堅持義務植樹的法定性、義務性和全民性,不斷豐富和完善義務植樹的形式,采取多部門自建、共建和繳納義務植樹費等開展營建紀念林活動,實行多渠道集資辦林。用義務植樹方式實施舜耕山植被恢複,在全省屬於首創;新四軍紀念林形成紅色旅遊品牌,成為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目前,全市有全民義務植樹基地達87處,麵積4.2萬畝;全民義務植樹在思想觀念、綠化功能、營林技術、發展模式和建設規模上都有創新和突破,在全省位居前列。
推進項目化。堅持規劃生成項目機製,加快升級綠化造林項目庫,加大林業招商引資力度,建設了合淮阜高速公路淮南段綠色長廊、東西部第二通道、龍湖公園改造等一批重大項目。
推進市場化。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經營誰受益”原則,將植樹造林和苗木、林業、旅遊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通過租賃、承包、拍賣、股份合作等形式,在土地承包、種苗選擇、林木管護、產權流轉等環節引入市場化機製;通過深入推進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盤活林業資源,激發林業活力;通過市場化運作,實施了車路山、打石山等6000餘畝采石跡地植被恢複工程。各縣區加大資金投入,扶持造林承包大戶進行承包經營,把多年造林不成林的石質山場一次性承包給造林大戶,采取封山造林育林,收到很好效果。據調查,全市植樹造林成活率達95.8%,保存率達89.3%。
推進產業化。把城鄉綠化一體化與林業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堅持“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大力培育林業龍頭企業。全市30多家林產品加工企業,成了淮南新的經濟增長點。
推進生態化。以林促遊、以遊養林,做大做強森林旅遊產業,改善生態環境。實施“清潔鄉村、美化家園”示範工程,發揮森林“吸碳器”和“固碳機”的作用。全市已建成12個省級環境優美鄉鎮、18個省級生態示範村、110個綠色小康村,全市農田林網庇護麵積130萬畝。
綠染風采
煤城處處綠跳動
在淮南東部上窯山新四軍紀念林景區,但見銀杏、鬆柏、石碑、台階,氣勢宏偉,蔚為壯觀;登上山頂滿目青翠,置身林中鬆濤陣陣。每逢清明節期間,遊人如織。人們沐浴在春天的明媚陽光下,緬懷先烈,踏青賞春。
上窯山是新四軍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十年前,一批離退休的新四軍老戰士在這裏向荒山宣戰。在他們的倡議和感召下,社會各界捐資2600多萬元,踴躍參加植樹造林。如今,景區樹木鬱鬱蔥蔥,綠化覆蓋麵積達90%以上,形成了集陳列館、兵器廣場、遊擊紀念園、紀念林、碑刻等於一體的紅色教育基地,成為人們參觀、學習和遊覽的勝地,更提升了全市的城市文化內涵。整個上窯山景區也因此躋身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行列。2010年獲“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稱號。
在茨淮新河畔,號稱十八勇士的轉業退伍軍人,主動放棄政府安置,墾荒造林,創建“八一林(牧)場”,營造萬畝人工林,使昔日的荒灘荒堤變成了綠色的海洋。
大通濕地、潘集後湖、綠馨園生態示範區、老龍眼生態公園等昔日采煤塌陷區,通過生態綜合治理,實現了林果繁茂、花紅樹綠,成為環境優美、風景宜人的休閑娛樂勝地。
走進市委、市政府機關大院,高大法梧濃蔭避日,仿佛置身南國植物園;跨進淮南礦業集團、安徽理工大學等單位,綠樹掩紅牆;進入洞山賓館、山水居小區,芳草化似錦……
今日的淮南城林相染,天藍、地綠、水清、人和。60多個街頭綠地遊園星羅棋布;垂直綠化、立體綠化、特色綠色各顯神通;800多公裏長的綠色長廊如一條條綠色絲帶伸向遠方;鄉村一派田園風光景象。
對淮南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工作和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們感受最為真切。
當了十多年的環衛工人牛師傅有著切身體會,他說:“以前窗台上都是灰,兩天不擦桌子上都是灰,現在沒有了這個現象。”記者在淮南采訪時還聽到這麼一件事:到上窯走親戚的上海市民柯正華作出了一個讓親人詫異的決定:到大通購房居家。柯正華說,他對大通一見鍾情,優美的上窯山、清清的高塘湖和並不擁擠的交通,是他所向往的。他已經在瀚城買了一套房子。
在243萬淮南人的努力下,目前全市林木綠化率達到21.9%;城市郊區森林覆蓋率、鄉鎮所在地及村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20.4%、33.0%和40.9%;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6%、綠地率37.8%,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麵積達到12.1平方米;街道主、次幹道綠地率分別達到33.7%和22.6%;機關、學校、醫院、部隊和工業企業、交通樞紐、商業中心的綠地率分別為38.0%和33.5%。全市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立體化,遠近呼應、點線麵結合、城鄉礦一體、山河平原相銜接的城市森林生態係統。
綠色,煥發了淮南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綠色,給經濟轉型發展的淮南帶來了希望。
黑色煤炭富集地、紅色火電輸出地、藍色生命起源地、白色豆腐發源地、綠色生態宜居地的“五彩”淮南正用如椽巨筆描繪煤城絢麗多姿的畫卷,譜寫生態文明建設的華麗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