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各國都空前重視以全球變暖為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下,共同努力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溫家寶總理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上向世界莊嚴承諾,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並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顯示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巨大努力。
溫室氣體減排主要有直接減排和間接減排兩條途徑。直接減排即工業減排,通過工程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絕對排放量,但常常會受製於能源結構、資金技術等因素的製約。間接減排,又稱生物減排,即通過對以森林為主體的生態的保護和建設,發揮森林生態係統固碳的特殊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抵消溫室氣體的排放。
森林生態係統是地球陸地生態係統的主體,是陸地碳的主要儲存庫。森林通過生物固碳、森林土壤固碳以及成熟或者采伐的林產品固碳等形式,每年每公頃的碳固定量為20噸-40噸。因此,森林對現在及未來的氣候變化進程具有重要影響。森林的生物固碳會隨著林齡的增長而累計,也會因氣候、土壤、森林經營方式等不同而存在差異。
世界各國已經把發展和保護森林資源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最根本的措施之一。《京都議定書》已將造林、再造林確立為抵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途徑。日本承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與1990年相比削減6%,其中3.9%通過森林間接減排來完成。我國把林業納入我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強調“應對氣候變化,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戰略選擇”,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並製定了《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把森林蓄積量作為新的節能減排重要約束性指標。未來五年森林覆蓋率將從20.36%提高到21.66%,森林蓄積量將從137億立方米提高到143億立方米。要實現森林蓄積量的目標,“十二五”期間,全國每年至少需要完成中幼齡林撫育540萬公頃、低效林改造167萬公頃。
近年來,我省組織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太行山綠化、平原綠化、重點地區防護林建設等國家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和山區生態體係、農田防護林體係、防沙治沙、生態廊道網絡建設、環城防護林和村鎮綠化工程等一批省級林業生態工程,森林資源持續增長。“十一五”期間,全省累計完成造林麵積152萬公頃,森林資源的持續增長為增加森林的固碳總量做出了基礎性貢獻。從2007年起,我省在全國率先對林業生態效益開展逐年評估,效益總價值年增幅為4%-5%。河南省人民政府剛剛發布的《2011年河南省林業生態效益公報》表明,森林和濕地2011年吸收二氧化碳8713.46萬噸,相當於固定了全省當年總能耗排碳量的12.64%。並且在固碳的同時釋放了5489.70萬噸氧氣,相當於2.03億成年人一年呼吸消耗的氧氣量。全省村鎮森林節能604.45億度,減少碳排放1644萬噸,相當於為全省增加了1623億元的GDP生產空間。這就足以說明河南林業在間接減排上的作用巨大,提升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承載能力,拓展了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的容量和空間。
雖然森林間接減排並非是減緩全球氣候變暖進程的最終解決途徑,但是,隻要我們通過繼續實施重點林業工程,大力開展森林經營,加大森林管護力度,探索發展機製,林業間接減排對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保駕護航作用將會越來越凸顯。
加強林業建設 提升碳彙能力
強化節能減排 保障可持續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 尹偉倫
2011年9月國務院出台了《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河南省把貫徹落實《指導意見》與加強河南生態建設的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提出了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又提出了“減排哪裏去”這個與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的重大課題。這些路子、課題的實質就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福祉,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地球的長期演化過程中,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從陸地排到大氣,而森林植物又將其從大氣中吸收回來,周而複始,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的循環過程。正是由於自然界的碳這樣有排放有吸收的暢通循環,才保證了自然界的生態良好,實現了過去億萬年的萬物持續的生存和發展。但是,今天由於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驟增,而森林等綠色植被又被大量破壞,吸收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大減,造成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被積聚在大氣中,致使碳循環受阻,引起了全球氣候變化。碳循環受阻,溫室氣體積聚是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許多觀測資料表明,近百年來全球氣候正在經曆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全球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問題。
以節能促進減排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節流措施,為此,我們各級政府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推進技術進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改善生態環境,並已取得一定成效。
節能雖然可以減少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速度和數量,但是,能源利用在工業生產和維持人類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物理和化學過程,通過技術改進可以實現少排碳的目標,但不排碳是不可能的,因此,通過這種途徑節能減排的空間是有限的。為此,我們必須尋找和建立更強大、而且穩定的能夠吸收固定碳的係統,森林就是具有碳彙能力,對減少溫室效應有著巨大和不可替代作用的陸地生態係統主體。通過增加林業碳彙,將人們生產和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既能保持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又能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所以,麵對今天的自然界碳循環受阻、生態環境惡化和全球氣候變化,我們不僅需要節能減排的碳節流措施,更重要的是提升森林的碳彙能力,既要增加森林麵積,又要提高森林質量,為工業排碳拓寬容量空間。可見加強林業建設,提升碳彙能力,才是既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又保障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根本開源措施。
河南省林業碳彙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既有通過擴大林業資源麵積增加碳彙量的空間,又有通過提高林業資源質量增加碳彙量的空間。按照河南省“十二五”林業發展規劃,森林覆蓋率將由2011年的22.68%達到2015年的23.61%。到2015年,全省森林麵積將增加15.53萬公頃,可以增加碳儲量340萬噸左右。目前,全省森林單位麵積蓄積量低,平均每公頃蓄積量僅為45.70立方米,隻有全國平均水平的53.20%。如果加強森林經營,使全省森林單位麵積蓄積量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到2015年,全省森林可增加蓄積量1.58億立方米,將使碳儲量大量增加。所以,我們要加強林業建設,提升林業碳彙能力,為GDP的增長提供更大的排碳空間。一方麵,要通過造林擴大森林麵積,通過經營管理提高森林的質量,提升森林碳彙能力,為自然界的碳循環暢通而開源。另一方麵,還要盡量節約能源消耗,對二氧化碳排放進行節流,這樣才可保證自然界碳循環的暢通,實現工業發展、生態良好、生存可持續、發展更迅速。
構建河南省林業生態監測體係
為林業節能減排效益評估提供數據支撐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王兵
林業既是對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戰略作用的基礎產業,又是對保障地球生態安全和人們健康長壽具有獨特作用的公益事業。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在減緩氣候變化的各種努力中,林業活動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集中體現在增強碳吸收、保護碳儲存和碳替代三個方麵。《京都議定書》規定,造林、再造林和植被恢複等吸收的溫室氣體可通過適當的方式用於抵消國家承諾的溫室氣體減排指標。可通過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活動獲得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來實現承諾的溫室氣體減排指標。但林業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必須是透明的、可證實和核查的。這就要求利用林業生態監測數據對林業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進行科學評價。
構建河南省林業生態監測體係具有多方麵的作用。一是有助於回答河南省林業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涉及全局、影響決策的基礎性科學問題,諸如河南省主要生態係統類型演變規律、主要生態係統類型的結構功能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典型退化生態係統恢複與重建機理、區域資源合理利用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生態係統生產力形成機製和有效調控等問題的回答,都需要依靠生態監測體係長期觀測積累的一係列數據和研究成果來支撐。二是可以為河南省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會對科學基礎理論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通過生態監測體係這一平台開展研究工作,能夠為研究典型區域生態建設需水定額、土地承載力、林種搭配等工程建設難題提供理論支撐。三是進行林業生態工程效益監測的需要。效益監測與評估對於工程建設的作用意義重大,工程的效益監測實質上是一個數據對比過程,河南省林業生態監測體係的建立,積累的大量觀測實驗數據,將成為評價全省林業工程效益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數據。四是為綠色GDP的核算及生態效益補償機製的建立提供科學依據。通過長期觀測,可準確地開展河南省不同生態係統結構與功能研究,深入了解不同生態係統的功能作用和動態變化趨勢,建立森林、濕地生態效益監測與評價體係,準確測算生態係統功能物質量及其價值量,既為按生態質量進行補償提供科學數據,進一步促進生態效益補償機製的完善,又為開展綠色GDP核算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將自然資源和環境因素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係提供科學依據。五是科學指導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的需要。按照《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的安排,從2008年開始,河南林業生態省建設已在全省全麵展開。與快速進行的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相比,河南省的林業生態環境監測相對薄弱,尚未形成一套與氣候、土壤、水文和生物多樣性等生態環境變化相關聯的科學觀測體係。建立河南省林業生態監測體係這一生態環境觀測和科學研究平台,對科學評價河南省生態環境特征,預測其演變過程,指導河南省林業生態省建設都是不可或缺的。
林業生態監測體係建設必須科學規劃、足額投入和規範管理。科學規劃是依據。按照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密圍繞國家和林業發展對科學技術的迫切需求,以長期定位觀測研究為手段,以提升河南省生態監測體係觀測與研究能力為重點,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行高效的河南省林業生態監測體係的指導思想,遵循“統籌規劃,科學布局;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整合資源,開放共享;統一標準,高效運行;依托項目,帶動建設”的原則,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範性文件以及相關標準,編製規劃,明確生態監測體係的結構與建設內容,實行有區別分層次的生態監測體係建設,作為河南省生態監測體係建設的依據。資金投入是必要條件。生態監測體係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公益性事業,其基礎設施建設、基本觀測儀器設備購買應完全由財政投資。為了保證林業生態監測體係建設需要的資金,要將建設項目列入省級財政預算項目,由省財政連續投入建設資金,保證全省林業生態監測體係建設對資金的需求。規範管理是保證。加強生態監測體係製度建設,完善管理規章製度,保證生態監測體係有相對穩定的人員專職負責生態站的管理和科研工作,維護生態站基礎設施和觀測儀器的正常運行,以保證觀測數據的質量,保障生態站資金使用安全、高效、透明,依照現行的行業標準和管理辦法加強對生態站的監督和評估,實行嚴格的生態站建設和運行的製度,基礎設施實行統一設計,觀測儀器統一招標采購,保證全省林業生態監測體係的快速建設和正常運行。
加快林業生態建設
實現經濟綠色增長
鶴壁市林業局局長 毋永山
近年來,鶴壁市從全市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出發,作出了加快林業生態建設的重大決策,通過實施十大林業生態工程,實現間接減排,擴大生態容量,提高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
一是水網森林建設工程。以淇河綠化為龍頭,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兩側綠化為骨幹,通過營造風景林、水保林,淇河兩岸形成了“成片的樹林,成片的竹林,成群的鳥禽”壯美景觀,淇河水質連年保持在二級飲用水標準以上,再現了“淇水流碧玉,舟車日奔衝”的秀麗畫麵。二是路網森林建設工程。以鶴淇大道、新老區快速通道、京珠高速、石武高鐵、京廣鐵路等主要公路、鐵路沿線綠化為主體,營造風景林和防護林,呈現出阡陌縱橫、綠樹成蔭的綠化網絡,形成了車在綠中行,人在畫中遊的生態景觀。三是平原森林建設工程。以構建農田林網為主體,以營造成片森林為補充,形成了縱橫交織、點麵相連的綠色網絡,有效降低了幹熱風等災害的影響,顯著改善了農田小氣候,從而保障了糧食生產安全。全市糧食總產連續10年增產,連續8年創曆史新高,先後創小麥、玉米全國高產紀錄14項,今年我市被確定為全國整建製推進高產創建試點市。四是圍廠森林建設工程。以鶴淇產業聚集區、寶山工業園區等工業區周邊綠化為重點,建設大規模、成片相連的森林,發揮森林美化環境、固碳滯塵等生態效益,為我市工業化進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初步實現了“把工廠建在森林,讓綠色包圍工廠”的目標。五是城市森林建設工程。突出城市森林建設、城市公園建設和綠地建設,以500米為服務半徑開展公園、廣場、街頭遊園綠地建設和道路綠化、小區綠化、立體綠化,構建以喬木為主體、多層次多樹種多色彩的綠色空間,形成了三季花盛開、四季綠常在、黃土不露天、風沙不再來的生態美景,2011年在全國294個城市居民幸福指數調查中,鶴壁市位居第七,居全省第一位,彰顯了城市綠化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力。六是環城森林建設工程。以構建環城防護林帶為主體,形成20米—200米寬、環繞城市的綠色帶狀森林,發揮了強大的吸塵、增氧、降風速、阻風沙功能。七是太行山森林建設工程。以太行山綠化工程為載體,采取人造林、封山育林、飛播造林等措施,構建太行山防護林體係,達到無山不綠、四季常青的綠化效果。八是觀光森林建設工程。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生態觀光園建設為主要內容,每個縣區至少建1個森林公園、1個濕地公園和1個大型生態觀光園,形成了遍布全市、相互呼應的生態休閑旅遊格局。目前,淇河濕地公園已被列入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雲夢山森林公園等7個森林公園被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九是村鎮森林建設工程。按照村鎮園林化、周邊森林化的總體要求,營造圍村片林,普及庭院綠化,完善街道綠化,初步實現了“街道林蔭化、村莊森林化、庭院園林化、農田林網化”的綠化格局,為構建生態和諧新農村奠定了基礎。十是城郊森林建設工程。以新老區連接帶和鶴淇產業帶為重點,在城市周邊建設具有一定規模、樹種多樣、色彩豐富、景觀效果較好的成片森林,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前往休閑、采摘、觀光,在改善城市周邊生態環境的同時,充分發揮了森林的防護、景觀等綜合功能。
近三年,全市每年新增造林麵積都保持在1.33萬公頃以上,所轄縣區全部達到林業生態縣標準,鶴壁也一躍成為全省率先全部實現林業生態縣的省轄市之一。昔日的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多年幹涸的河流清泉流淌。森林的固碳、降塵、增氧、保水土等強大的生態功能,保證了在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間接減排,提升了生態承載能力,逐步探索出了一條“統籌”+“三化協調”的經濟綠色增長科學發展之路。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2.9%,增幅居全省第六位。全年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天數為329天,達標率為90.1%,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較2010年分別下降1.8%、25%和11.6%,空氣質量優良程度位居全省前列。據測算,全市森林生態效益價值136.94億元。
今年鶴壁市委、市政府經過認真研究,決定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下一步,我們將緊緊圍繞“四個統籌”中“統籌經濟與生態、社會發展”這一主題,全力服務“一核雙星多支點”的鶴壁大新區建設,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以發展現代林業為目標,以擴大森林資源和提高林地生產力為內涵,通過身邊增綠、見縫插綠、全民護綠、科技興綠等措施,實現林業的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同步提高,充分發揮森林在城市節能減排中的作用,促進經濟綠色增長,為鶴壁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先行先試、走在前列和率先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堅持不懈做大做強生態林業
積極發揮碳彙間接減排作用
漯河市林業和園林局局長 宋孟欣
林業生態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事關科學發展大局,事關子孫後代福祉。近年來,漯河市始終把林業生態建設作為探索“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持續做大做強生態林業,最大限度地發揮林業碳彙間接減排作用,促進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漯河相繼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最佳生態旅遊城市等稱號。
一、牢固樹立抓綠化就是抓發展理念。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生態環境承載能力麵臨嚴峻考驗,如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急需破解的重大課題。漯河作為全國首家中國食品名城,肩負著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安全放心食品的重要責任,這就更加需要把生態建設和保護擺在突出位置,全力營造天藍、水碧、地綠的良好生態環境。基於此,在推進科學發展進程中,漯河市始終把發展生態林業作為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第一資源和關鍵舉措,高標準實施城鄉綠化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林業增加碳彙、間接減排的獨特作用。明確提出打造中原地區富有魅力的生態宜居名城的發展定位,統籌抓好沿河造林綠化、環境美化等重點工作,並注重與打造全國最具競爭力的食品名城協調推進,努力實現“兩個名城”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全麵提升漯河的生態魅力和環境吸引力。
二、統籌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發展。發揮碳彙作用,離不開高標準、高質量的林業生態建設,我們堅持城鄉綠化一體規劃、同步實施、統籌發展,全市“十一五”期間新增造林麵積2.79萬公頃、有林地麵積達到7.0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較“十五”末提高5.3個百分點、達到26.3%,農田林網控製率95%,城市綠化覆蓋率38.62%、綠地率33.67%、人均公共綠地麵積12.56平方米。一是著力打造覆蓋城鄉的綠色林網。在全市主幹道路建設了全長630公裏的綠色廊道,在連接城鄉的道路上建設了近2000公裏的防護林和風景林帶,在潁河、唐河等17條主要河渠兩側建設了20米寬、540公裏長的防護林帶,在16萬公頃農田建立高標準的防護林網,構築了層次多樣、結構合理、功能完備的城鄉生態網絡。二是著力構建城市生態屏障。精心實施“森林進城、森林圍城”工程,高標準推進入市口綠化美化綜合改造、園林景觀道路和精品遊園建設工程,市區主、次幹道綠化普及率達到100%,綠地服務半徑平均不超過500米,形成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花果飄香的美麗景觀。特別是圍繞推進沙澧河開發建設,大力實施沿河布綠、依河造林、圍橋造景、設景建園、開辟綠洲等綠化美化工程,形成了“一城春色半城水,兩河四岸皆美景”的獨特城市景觀。三是著力推進城市森林公園、近郊生態果園和遠郊綠色田園三位一體發展。在城區,建設了許慎文化園、開源、香陳灣、南街村生態植物園等森林公園,既完善了城市文化旅遊、科普教育、休閑娛樂功能,又提升了城市生態建設水平。在近郊,培育出郾城區龍城鎮優質桃、源彙區大劉鎮優質晚秋黃梨、經濟技術開發區萬畝優質葡萄等一批休閑采摘生態果園示範區,促進了森林生態經濟發展和農民大幅增收。在遠郊鄉村,建成一批集種植、養殖、休閑、觀賞為一體的綠色田園觀光區,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了親近自然、欣賞田園風光的好去處,而且幫助農民群眾開辟了創收致富的新渠道。四是著力加強河流濕地的恢複與保護。依托沙河、澧河、潁河、黑河等境內水係形成的河流濕地,規劃建設了沙河國家濕地公園和黑河濕地公園。其中沙河國家濕地公園規劃開發麵積651.3公頃,劃分生態保育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管理服務區四個功能分區,建成後將成為集濕地生態景觀、規模生態旅遊、生態科普宣傳教育於一體的生態濕地體係。
三、全力放大林業建設生態效益。堅持把發揮生態效益作為林業建設的重要目標,以生態林業大發展促進森林資源持續增長、間接減排能力持續增強,為漯河實現間接減排提供了有效途徑。據《2010年漯河市林業生態效益公報》顯示,全市林木蓄積量達到406萬立方米,林業生態效益總價值為70.03億元;森林固碳量為24.08萬噸,村鎮林木減少碳排放量為52.68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為5.81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為2.91萬噸;森林釋氧量為64.47萬噸、可滿足240多萬人呼吸之用,提供負氧離子的數量為1.90×1023個/年。森林的涵養水源、保育土壤能力每年可固土100萬噸、保肥132.57萬噸、調節水量1.31億立方米,現有林網可增產糧食14.28萬噸。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市區主要飲用水源地澧河水質一直保持在地麵水二類水質標準、達標率100%,空氣質量年優良天數一直保持320天以上,優良率達到92%左右,居全省前列。漯河的實踐充分證明,林業生態建設在維持生態平衡、拓展生態容量、實現間接減排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當前,中原經濟區建設已經進入全麵推進、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大力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對於走好“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麵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漯河市將更加紮實有效地做好林業生態建設各項工作,大力發展林業碳彙,間接緩解減排的嚴峻現狀,以生態效益的大提升助推全市經濟社會大發展,努力為建設綠色中原、生態河南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做好林業“加減乘除” 科學破解“減排”難題
河南省林業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 劉有富
當前,我省正在全麵實施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總體戰略,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提出了“減排哪裏去”這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命題,這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建設生態文明要求的深層次思考,是涉及到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是為河南人民創造良好生活環境的具體行動,全省林業部門必須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去努力破解,求真務實重幹。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儲庫”。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平均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出1.62噸氧氣。濕地是地球表層係統中的重要碳彙,對於吸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有重要作用。據研究,每公頃沼澤濕地固碳能力為306噸。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快林業發展步伐,河南省森林資源監測數據表明,2011年全省森林麵積達37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2.68%,森林蓄積量1.36億立方米,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根據省政府日前公布的《2011年度河南省林業生態效益評估報告》顯示,2011年河南省林業生態效益總價值為4750.2億元,其中森林生態效益價值為3830.1億元,濕地生態效益價值為920.1億元。全省森林吸收二氧化碳8260.2萬噸,固碳量為2252.8萬噸,釋放氧氣量為5156萬噸,固碳釋氧價值為752.1億元;全省濕地蘆葦等水生植物吸收二氧化碳453.2萬噸,釋放氧氣量為333.6萬噸,固碳釋氧價值為46.4億元。林業的發展拓展了中原經濟區經濟發展空間,實現了間接減排,提高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承載能力。今後,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中原經濟區建設,積極做好林業“加減乘除”,科學破解“減排”難題,努力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一、做好“加法”,夯實林業固碳減排基礎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向全世界作出了我國森林“雙增”的重要承諾。國家和我省的“十二五”規劃均明確提出:綜合運用增加森林碳彙等多種手段,有效控製溫室氣體排放,並將“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列為約束性指標。根據規劃,到“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3.61%,森林蓄積量達到1.59億立方米。我們要緊緊圍繞“雙增”目標,切實夯實林業固碳減排的基礎。
一要加大造林力度。把握“三具兩基一抓手”的實踐要領,圍繞中原經濟區生態建設的要求和“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以國家和省級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為抓手,推進伏牛山、桐柏大別山、太行山山地生態區和平原生態涵養區建設,構建沿黃生態涵養帶、南水北調中線生態保育帶,不斷增加森林麵積,完善“四區兩帶”區域生態網絡。“十二五”期間我省將造林93.3萬公頃。二要注重森林經營。要以提高林地生產力、增強森林綜合功能和效益為根本,以中幼林撫育和低質低效林改造為重點,分類經營、定向培育,優化森林結構,全麵提高森林質量,在有限的林地麵積上,生產出更多的林木蓄積量,增強單位麵積森林的固碳功能,增加森林碳彙總量。“十二五”期間我省中幼林撫育和低質低效林改造麵積113.3萬公頃。三是加強濕地保護。要全麵加強對濕地的搶救性保護和對自然濕地的保護監管,重點建設黃河、淮河、長江、海河流域濕地生態係統以及各級濕地保護區、濕地公園,對生態退化嚴重的濕地加強生態恢複與修複。積極推進濕地立法和資源監測等支撐體係建設,加強國際合作,充分發揮濕地生態係統的多種功能。“十二五”末全省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44%。
二、做好“減法”,保障林業固碳減排成果
森林在發揮碳彙功能的同時,也是碳排放源,其主要形式為有林地(包括喬木林、竹林等)轉化為非林地(如農地、牧地、城市用地、道路等)過程中,由於林木采伐、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等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保護森林既是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手段,又是適應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措施。我們要切實加強林地、林木資源管護,減輕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破壞,減少森林自身的碳排放,鞏固林業固碳減排成果。
一要加強林地保護。根據《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分解給我省的指標,到2020年,全省林地保有量526萬公頃,森林保有量為387萬公頃,征占用林地定額2.23萬公頃。要把林地保護與耕地保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認真編製省、縣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嚴格林地審批和定額管理,嚴守林地“紅線”,嚴格執行林木限額采伐製度,減少林地逆轉,切實保護好林地、林木資源。二要搞好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要落實森林防火責任製,加大宣傳力度,嚴格火源管理,加強航空護林和火情監測,嚴防重大森林火災的發生;強化主導樹種和主要危險性有害生物除治工作,突出抓好重點生態區、綠色廊道、森林公園等森林病蟲害防治,避免因火災和病蟲害造成森林資源損失,減少碳排放。三要加大涉林違法犯罪打擊力度。要嚴厲打擊破壞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維護林業生產秩序和林區社會和諧穩定,鞏固造林綠化成果。
三、做好“乘法”,擴大林業固碳減排成效
科學研究和實踐表明,森林、濕地等生態係統自身的物種結構和空間結構對其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例如混交林較之於純林,由於不同樹種的屬性差異,對於不同時間和空間範圍的光照、水分和養分利用更加充分,光合作用效率更高,樹木生長更快,並且具有抗病性、耐火性等優勢,林業固碳效果更加明顯。我們要著力向林地和林木空間要效益,發展立體林業,通過挖掘自身潛力,使林業固碳減排成效不斷倍增。
一要改善林分結構。結合新造林和低質低效林改造,按照“因地製宜、適地適樹”的原則,科學配置,改變單一樹種結構,大力營造混交林,實現多樹種、多林種、多層次的森林立體結構,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效益。二要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大量研究表明,林糧、林油、林藥、林菌、林禽等複合經營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林木、林下農作物和動物的生長環境,促進林木生長,形成林木和林下種植養殖的良性循環。因此,要合理開發林地資源,不斷提高林地的綜合產出效益,通過向空間要效益促進林下經濟快速發展。到“十二五”末,全省林下經濟規模力爭達到133.3萬公頃以上。三要加快科技創新。通過林業科技創新,培育和引進優良品種,推廣成熟先進的造林、有害生物防控、防火等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造一片林,成一片景。”要大力加強基礎研究,在種苗培育、困難地造林、更新改造技術等方麵有新突破,努力提高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和林業科技進步貢獻力,切實增加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全省林業生產力水平。
四、做好“除法”,拓寬林業固碳減排途徑
當前世界麵臨的減排問題,其根源在於工業化過程中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過度消耗。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已經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任務,國家“十二五”規劃將其列入了約束性指標。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林業生物質能源不僅可以替代化石能源,而且在其生產過程中通過光合作用實現了固碳減排,更重要的是,林業生物質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具備可持續性,被國際公認為緩解能源危機的有效途徑和最佳替代方式。同時,提升木材替代其他原材料的比重對減排也有重要意義。美國學者研究表明:木材與水泥、鋼材、塑料和鋁材料的代用當量的能源消耗相比隻相當於後者的1/10、1/20、1/30。我們要大力發展林業,提升林業產品在固碳減排發展中的比重。
一是建設生物質能源林基地。按照適地適樹原則,通過定向培育、基地化建設及產業示範,加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力度,在我省建設以黃連木、文冠果、油桐等為主的生物質能源林基地,為生物質能源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到“十二五”末,全省生物質能源林麵積達到22.7萬公頃。二是發展林業生物產業。培育大型龍頭企業,使木材替代其他原材料比重進一步提升;加強林業生物產業高效轉化和綜合利用,重點推動高熱值、高含油且環境適應性強的能源樹種新品種培育和產業化,建設生物質能源加工製造企業,形成一定規模生物柴油生產能力。對於薪炭林、灌木林、林業“三剩物”等木質纖維原料及木本澱粉植物,要探索發展以固體成型燃料、生物質發電等為代表的林業生物質能源產業,實現林業資源變廢為寶、可持續發展。三是弘揚生態文明。發揮林業固碳減排的作用,關鍵在於普及生態文明理念。要把生態文明理念深刻融入和全麵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麵和全過程,提高生態文明受教育人群的比重,使人們充分認識到林業具備的獨特功能和固碳減排的重要性。要大力開展林業旅遊,倡導低碳生活,使更多的人走進森林、濕地,享受自然,熱愛和保護森林、濕地。要通過教育培訓、宣傳活動、基地建設等途徑,不斷提升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水平,建設繁榮的生態文化體係。
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 提高森林節能減排效率
河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院長 宋宏偉
全球氣候變暖是當前人類共同麵臨的嚴峻挑戰,各個國家和地區為了積極應對氣候變暖都加強了應對政策和解決方法的研究。世界公認的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主要途徑有兩條:一是直接減排,又稱工業減排,指通過工程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二是間接減排,又稱生物減排,即通過對以森林為主體的生態保護和建設,發揮森林生態係統固碳的特殊作用,來抵消溫室氣體的排放。森林固碳能力的大小和效率與森林質量有密切的關係,而森林病蟲災害的發生會嚴重影響森林質量,進而影響森林的固碳能力,所以,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提高森林質量,是提高森林間接減排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我省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現狀與特點
森林病蟲害被稱為“不冒煙的森林火災”。近年來,由於氣候變暖、森林生態環境的脆弱和森林經營管理的粗放,導致我省森林病蟲害的發生愈加嚴重。我省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具有以下特點:一是森林病蟲害發生種類繁多。目前,全省發生嚴重能夠成災的森林病蟲已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35種左右增加到60種左右。二是森林病蟲害發生麵積居高不下。近三年全省森林病蟲害發生麵積在50萬公頃左右。三是危險性森林病蟲害潛在威脅增大。鬆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等危險性強的重大檢疫對象已在我省陸續發生。四是森林病蟲害難以根治,暴發情況經常出現。危害比較嚴重的楊小舟蛾、楊扇舟蛾、春尺蠖等楊樹食葉害蟲相當頑固,局部地區連年暴發。
二、我省森林病蟲害對森林固碳能力的影響
森林可以作為溫室氣體的儲藏庫和吸收源,又可能因保護不力受到破壞而成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源。森林遭受病蟲危害後向大氣釋放出已經固定的碳,成為大氣的二氧化碳源。森林病蟲害通過對植株根、莖、葉的蠶食和破壞,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和發育,從而降低植株的固碳能力。
2011年全省森林病蟲害發生麵積為51.33萬公頃,按每公頃森林因病蟲危害每年損失的林木蓄積量3.12立方米(國家林業局森防總站蘇宏鈞的計算方法)計算,2011年我省因病蟲危害減少的林木蓄積量約為160.16萬立方米。按森林每生產1立方米木材平均吸收二氧化碳1.83噸、釋放氧氣1.62噸計算,每年因病蟲危害少吸收二氧化碳為293.09萬噸,少釋放氧氣為259.46萬噸。由此可見,森林病蟲害對森林固碳能力有較大的影響。
三、我省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我省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與過去相比雖然取得長足進展,但是受多種因素製約,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相對薄弱。有的地方還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蟲情並發布預報和指導防治。應盡快建立起一個覆蓋全省的、健全的預測預報網絡體係,能夠及時掌握全省森林病蟲害發生情況、發展動態,不僅能夠對區域性短期病蟲害開展預報或預警,而且能夠對全省主要森林病蟲害進行長期預報,為我省和國家林業主管部門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二是林木檢疫工作有待加強。鬆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等檢疫性有害生物已陸續傳入我省,這給我省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也對林木檢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在建立和穩定森林植物檢疫隊伍,完善並實施地方性林木檢疫條例,加大檢疫執法力度等方麵加大工作力度,嚴防危險性森林病蟲害的擴散。三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科技含量不高。科技含量較高的生物防治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和我省森林病蟲害防治形勢不相適應,應進一步加大新技術研究和科研成果推廣力度。四是防治經費短缺,整體抗災減災能力較弱。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缺乏必要的測報、防治、檢疫儀器設備和交通工具等,應盡快構建起由政府、集體和林農共同投入的森林病蟲害防治籌資模式,以滿足我省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資金需要。
我省是一個森林資源匱乏的省份,人均占有森林資源更少,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減少對森林的破壞和損失,可以充分發揮森林的吸碳、儲碳和提供氧氣的巨大功能,有效提高森林節能減排的效率,是增加森林碳彙的重要途徑。搞好森林病蟲害防治,保護森林,提高森林質量和森林節能減排效率,對於創建低碳生態型社會意義重大。
大力發展立體林業 著力推進森林減排
安陽市林業局局長 李博文
省委書記盧展工在安陽調研參觀紅旗渠時強調,要很好地繼承和弘揚紅旗渠精神,堅韌不拔、攻堅克難、持續努力、不懈奮鬥,更好地促進發展,更好地改善民生。按照這一指示精神,近年來,安陽市委、市政府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秀美宜居的文明發展道路,按照“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不斷加強林業生態建設,著力推進森林減排,為經濟騰飛提供更好的生態服務。針對發展林業推動森林減排中出現的工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減排壓力不斷增大、減排能力亟待提升和大麵積造林結束後,森林總量和固碳能力提升相對減緩這兩大矛盾,安陽市積極向林下、林間挖潛力、要空間,森林減排效益顯著。
一、向立體林業要資源,拓寬森林減排的發展空間
安陽市每年森林、林木吸收二氧化碳約516萬噸,等同於211萬噸標準煤的碳排放量,相當於安陽市工業排放量的五分之一。在沒有大麵積土地用於造林的情況下,增加森林空間資源,是通過森林減排實現減排目標和工業發展雙贏的有效途徑。安陽市林業用地麵積19.77萬公頃,東部平原的棗樹麵積3.07萬公頃(每畝15株),速生豐產林麵積2.67萬公頃(每畝45株),西部太行山區10.67萬公頃林地鬱閉度相對較低,林間、林下的空間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安陽市通過大力發展立體開發模式,探索在林下種植果樹、花卉、中藥材等,累計新發展林木0.9萬公頃。下一步,安陽市將在繼續實施飛播造林、封山育林,持續提高山區森林質量的同時,充分開發棗林和速生豐產林區的林下、林間資源,增加森林總量,努力為森林減排開拓更廣的發展空間。
二、用立體林業增效益,築牢森林減排的根基源泉
全麵推行集體林權製度改革之後,林地的承包經營權全部落到群眾手中,安陽市林農戶均承包0.5公頃林地,林農成為林業發展的主力軍。林業要發展,森林要增長,必須依靠群眾。關鍵點是能不能給群眾帶來效益。2011年,安陽市大力發展立體林業,利用林下、林間5.27萬公頃林業資源,組建了231家林業及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社,建設了58個規模以上林下經濟基地,入社林農25125戶,輻射帶動林農45.65萬人,人均增收460元。其中,內黃縣組建林下經濟專業協會和林業合作社46家,帶動林下經濟戶15000 餘戶,實現年收入1.2億元,戶均增收1萬多元。內黃縣棗相情紅棗專業合作社,帶動發展麵積1.67萬公頃,帶動農戶3000餘戶,入社農戶年均增收2000餘元。目前,全市生態改善、群眾增收,林業發展、森林減排獲得了新的力量源泉。
三、從立體林業挖潛力,豐富森林減排的方式內涵
安陽市的林間、林下空間資源豐富。為將空間資源轉變成森林資源,進一步提升森林減排能力,安陽市積極引導林農進行立體開發,大力發展“短、平、快”項目,以短養長,形成了林藥、林苗、林遊等多種林下林業發展模式。一是林藥模式。在林地內種植杭白菊、芍藥、牡丹、板藍根、連翹、金銀花等中藥材,總麵積約0.83萬公頃。二是林苗模式。在林下種植白蠟、國槐、合歡、法桐、黃金榆、楓楊、紅葉槐、紅葉石楠等綠化苗木,總麵積0.044萬公頃。三是林遊模式。一方麵,通過在城市近郊及景區周邊建立生態山莊、農家樂、林果采摘觀光園520處,總麵積0.27萬公頃;另一方麵,利用太行山自然森林資源3.33多萬公頃,大力發展森林旅遊,建立4A級景區2個,森林公園19處。通過上述措施,盤活了閑置的林業、林下資源,推進了森林減排。
四、靠立體林業興文化,倡導森林減排的文明意識
據測算,一個成年人每年大約吸氧270公斤左右,呼吸、開車出行、使用空調暖氣等排出二氧化碳約6.8噸,碳排放量將大幅增加。因此,提升全民減排意識十分重要。為此,安陽市依托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林業休閑觀光采摘園等林下、林間資源,建設了一批生態文明、節能減排的文化教育基地,通過引導人們走進森林、享受自然、感受和諧,倡導人們樹立節約、環保、綠色理念。目前,白泉森林公園所在地林州市臨淇鎮白泉村被命名為“全國生態文化村”。
五、為立體林業抓服務,提供森林減排的技術支撐
安陽市不斷加強技術服務,科技興林,助推林業增效、林農增收。一是加強技術培訓。全市共成立市、縣、鄉三級林改及林下經濟領導小組921個,培訓技術骨幹2025人,抽調235名大學生村官投身一線,推動立體林業發展。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僅2011年,即組織召開座談會12次,舉辦專題講座6次,發放林下經濟宣傳頁2萬餘份,組織參觀學習320多人次,調動了群眾發展立體林業的積極性。三是加大科技推廣。先後引進林果、藥材新品種8個,引進禽、畜良種33個;加強科技認證項目,通過國家級有機果品、雜糧認證53個品種。四是成立服務機構。依托林改及林下經濟發展機構,組建林權流轉交易中心,安陽縣、內黃縣已正式掛牌,為群眾發展林業提供林權流轉、科技服務、資產評估等服務支持。
預計到“十二五”末,通過發展立體林業,安陽市將新增造林3.51萬公頃,撫育管理森林1.4萬公頃,改造低質低效林3.0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將由目前的24.3%增加並穩定到25.8%以上,森林蓄積量由目前的736萬立方米增加並穩定在769萬立方米以上。森林資源總量和質量的雙提升,將促使安陽市森林減排能力再上新台階、提上新水平、跨入新階段。
多策並舉 不斷提高我省林業間接減排水平
省政府參事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趙體順
全球氣候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已經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一是人類大規模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增強了大氣的溫室效應。二是人類大規模破壞森林、毀壞濕地、降低森林植被和濕地的固碳能力。應對氣候變暖,最根本的措施是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含量。世界公認的解決途徑一是工業直接減排;二是間接減排,即充分發揮森林植被的固碳功能,通過森林碳彙間接減排。眾所周知,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儲庫和最經濟的吸碳器。全球陸地生態係統約儲存了2.48萬億噸碳,其中1.15萬億噸貯存在森林生態係統中,占46.3%。據研究,從上世紀80年代到現在,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被森林生態係統吸收的達到24%—36%。森林固碳的機理是森林利用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同時釋放氧氣。據專家測算一座20萬千瓦的煤炭發電廠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被3.2萬公頃人工林吸收;一架波音飛機從北京到上海按每天往返一次計算,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可被0.1萬公頃人工林吸收。
中原經濟區建設提出了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在維護糧食安全、間接減排、改善生態狀況、提高生態承載力等方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省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單位麵積森林蓄積量較低,全省還有大麵積的宜林荒山荒地和大量的“四旁隙地”需要造林綠化,增加森林麵積、提高森林質量、提升森林碳彙能力的潛力很大。為了提高我省林業間接減排水平,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更大的生態容量,必須采取多種措施,全麵加快林業發展步伐。
一是強力推進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森林質量。河南“十二五”林業發展規劃明確:到“十二五”末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23.61%,森林麵積達到393.5萬公頃,森林蓄積量達到1.59億立方米;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25%以上,森林麵積達到417.5萬公頃,森林蓄積量達到1.81億立方米。要完成以上林業發展任務,要繼續堅持實行造林綠化目標責任製,大力開展造林綠化活動,切實搞好中幼林撫育經營和低質低效林改造,加快建設“四區兩帶”生態網絡構架,為中原經濟區構築良好的生態屏障,為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生態支撐。
二是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切實保護好濕地資源。要按照《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和分解的指標,加強林地、林木的管理,搞好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嚴厲打擊毀林犯罪,切實鞏固好造林綠化成果。要加大濕地保護和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建設力度,到“十二五”末,全省自然濕地保護率達44%以上,林業係統自然保護區麵積占國土麵積的比例達3%左右,90%以上的國家和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80%以上的極少種群野生植物種類得到有效保護;森林公園總數達到112個,麵積28萬公頃;森林火災受害率穩定在1%。以下,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製在4%。以下。
三是積極發展碳彙林業,大力營造生物質能源林。積極鼓勵企業自願參與以積累碳彙為目的的植樹造林和森林經營活動。中國煙草總公司捐資570萬元在南樂縣實施通道碳彙林項目,計劃造林113.3公頃。建成後(按每年每公頃生長15立方米計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110噸,為企業做出了榜樣,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希望更多的企業參與碳彙造林項目,為我省林業間接減排做出貢獻。要大力營造生物質能源林,“十二五”期間營造黃連木、文冠果等生物質能源林17萬公頃,並積極支持生物質能源加工業發展,開辟新能源,不斷提升林業碳彙能力。
四是大力提倡節約木材,綜合合理利用木材。大力支持木材“三剩物”利用和廢舊木製品回收及再利用,提高木材資源再利用率,間接增加木材供給和貯碳功能。
五是加大林業科技創新和研發力度,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成果。根據中原經濟區林業建設的需求,重點研究開發林木良種選育、半幹旱地區植被恢複、重大森林病蟲害防治、林農複合經營、困難地造林和植被恢複、提高森林質量和森林可持續經營、濕地恢複和重建、高效生物質能源林經營等技術,使林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十一五”末的45%提高到“十二五”末的50%。
六是廣辟投資渠道,千方百計增加林業投資。林業是一項公益事業。因此,投資來源應以國家財政補貼扶持為主,受益者支付為輔,如江河水資源的使用者應通過稅或費的形式對上遊森林經營者給予經濟補償,從旅遊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於營造林。也可以通過捐助支持造林綠化,主要是接受國際組織、外國政府、個人和國內單位、個人的捐助和援助。還要堅持適齡公民義務植樹這一成功做法,通過多種投資和方式加快林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