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沙患 民勤“三北”譜寫治沙華章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12年08月27日 瀏覽次數:
中國綠色時報8月27日報道(作者 袁穎  李仰東) 展開地圖,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裏沙漠從西南向東北牢牢地包圍著民勤縣。這個沙化麵積占總土地麵積94.5%、風沙線長達408公裏的民勤縣,啟動實施三北四期工程以來,30萬民勤人民用堅忍不拔的意誌和艱苦奮鬥的精神,飽蘸著自己的汗水,在這片土地上譜寫著防沙治沙的華麗篇章。
  近年來,民勤縣政府站在維護綠洲生存和發展的高度,確立了“生態立縣”戰略,把生態治理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從政策、資金、科技等方麵向防沙治沙大幅度傾斜。三北防護林等重點工程項目的相繼實施,使民勤治沙步入工程化、規範化、科學化發展的快車道。
  經過多年努力,三北工程助推民勤治沙建設呈現出一係列亮點。
  防沙治沙模式不斷創新。按照現代林業建設的基本要求,著力強化防沙治沙高新適用技術的研究、引進和推廣工作,通過新建生態型、經濟型、生態經濟複合型等不同類型的林業示範區,走“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轉型民勤之路,初步實現了防沙治沙由純生態型向生態經濟複合型轉變。
  生態治理逐步邁向科學化。加強與科研院所的技術交流與合作,開展尼龍網沙障、生態墊沙障、土工編織袋沙障、新型化學固沙劑固沙等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術試驗示範,總結完善和集中展示黏土沙障、礫石沙障、作物秸稈沙障等傳統治沙材料和技術。通過分析監測,篩選符合當地實際、固沙效果顯著、適宜同類地區大麵積推廣運用的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術、新模式、新方法。在老虎口、青土湖、重興東沙窩分別建立防沙治沙技術示範區3個,完成防沙治沙技術示範20多項,示範麵積2600畝。
  大力發展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的生態經濟產業。積極引進名、優、特、新林果品種,開展反季節栽培、設施栽培等新技術的示範推廣,大力推廣節水實用技術,發展釀造葡萄、紅棗等高效節水經濟林果業,努力探索生態經濟、循環經濟與沙產業相結合的節水增收模式,構建持續穩定、形式多樣的增收新機製,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多種自主選擇的節水增收新模式,帶動全縣逐步形成低耗、高效、節水的產業結構,實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發展經濟的“多贏”。在勤鋒灘建成占地1.34萬畝的沙產業試驗示範生態園1處;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以蘇武橙槽、泉水、上東、下東、三合及大灘東大等群眾基礎好、接受程度高、具有發展葡萄產業技術優勢的村、社及國營林業單位為重點,新建釀造葡萄基地8000畝。
  防沙治沙機製不斷健全。建立和完善了防沙治沙工程建設組織管理機製和長效監督機製,落實造林綠化鄉鎮責任製和部門責任製,做到“政策、資金、措施、製度、質量”五到位。一是按照“政府引導、公益支持、項目依托、資源整合、市場運作、農民自建”和“分沙到戶、承包治理、開發經營、收益歸己”的原則,在東湖鎮正新村探索推行“生態公益型人口轉移”模式,實現“群眾收入公益化、耕作土地林草化、水效利用最優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目標,取得顯著成效。二是機關單位義務植樹逐步轉入基地化、規範化、製度化管理的軌道。實行造林質量終身負責製,掛牌接受社會監督,保栽植成活,保營林管護,保補植補造。三是對防沙治沙前期壓沙工程,改變過去主要依靠廣大群眾義務投工投勞為主體的實施方式為“國家投資、統籌規劃、政府扶持、承包實施、分層管理、統一驗收”和依托重點工程項目投資為主體的實施方式,治沙專業協會、治沙突擊隊已成為民勤治沙的重要力量。
  為把民勤這座風沙線上的“橋頭堡”建成綠色堡壘,實現山川秀美、人民小康的宏偉目標,民勤人民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治沙篇章。目前,全縣在408公裏的風沙線上建成長達300多公裏的防護林帶,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麵積近1000萬畝,是中國乃至世界治沙史上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