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綠色妙筆繪敖漢丹青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12年08月20日 瀏覽次數:
中國綠色時報8月20日報道(記者  劉繼廣  通訊員  祝浩  劉忠友) 有人說,防沙治沙看赤峰。
  赤峰人說,防沙治沙看敖漢。
  敖漢旗榮獲了全國治沙先進單位、“三北”防護林體係一、二、三期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單位、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等一係列殊榮。200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敖漢旗“全球500佳環境獎”,2003年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授予敖漢旗“再造秀美山川先進旗”稱號。
  綠色敖漢,中外馳名。
  1999年3月8日,全國“兩會”期間,溫家寶同誌在與內蒙古代表團座談時說,“當前必須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這關係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在這方麵,敖漢旗做得很好,尤其是生態建設搞得好,在全國都是典型。”
  敖漢綠色丹青的背後,是一代代綠化功臣嘔心瀝血的汗水結晶。在這批英雄群體中,敖漢旗林業局年輕的林業站站長張曉會就是其中的一員。
  敢挑重擔的林業站長
  相比其他盟市林業站,赤峰市林業站的主要職責多了一條:林業工程勘察設計。
  敖漢旗林業站作為赤峰市林業站的一員,也不例外。
  站裏雖然隻有7個人,卻要負責敖漢旗林業六大重點工程除天保工程之外的五大工程的規劃、設計和組織實施。
  林業站雖然隻有一塊牌子,實際上卻承擔了造林站、綠化辦、退耕辦、林業勘察設計隊、治沙站的眾多職責。此外,還要協調管理全旗的16個鄉鎮林業站。
  “人少活多擔子重。”這是敖漢旗林業局副局長王曉東對林業站工作的評價。
  2000年從內蒙古農業大學畢業、年僅35歲的張曉會能擔得起這個重擔嗎?
  張曉會用實踐闡釋了自己是一名合格的林業站長。
  單位工作好不好,用人是關鍵。
  針對林業站技術人員缺乏、職工素質有待提高的現實,他積極組織舉辦技術培訓班,對林業站所有職工分期分批進行技術培訓,使全旗林業站隊伍素質有了大幅度提高。
  工作效率高不高,基礎設施是關鍵。
  為了解決林業站基礎設施差、裝備不能適應工作需要的問題,他精打細算,多方協調,積極爭取林業局和鄉鎮領導的支持,順利解決了基層林業站的辦公用房問題,使全旗林業站都做到了“站有定所”。另外,他還想方設法籌措資金,解決了部分林業站辦公用車問題,現在已有6個林業站配備了辦公用車。
  林業不僅要生態,還得要民生。針對敖漢旗林業直接效益低、林農增收難的問題,張曉會從解決造林樹種入手,積極引進條桑、大葉桑、大棗、大扁杏、薄殼杏、無刺大果沙棘等一係列經濟樹種,經試栽篩選馴化後大麵積應用於造林,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麵對成績,張曉會總是說著同樣的一句話:“成績是領導的支持和全旗林業站同誌共同努力的結果!”
  赤峰市林業站站長丁明秀感慨地說:“張曉會是現代林業站長的化身!”
  這就是張曉會,有為而謙遜。
  敢打硬仗的林業站長
  敖漢造林有四難:
  幹旱越來越嚴重。1999年之前,這裏年降雨量還在400毫米左右,而現在卻隻有350毫米,很難滿足苗木生長對水分的需求。
  立地條件越來越差。立地條件好的林地前幾年已經造完了,剩下的隻有遠山或者少數溝道大沙地帶,很難滿足苗木生長。
  建設任務越來越重。林業六大重點工程除天保工程外,其他工程全覆蓋,造林規模越來越大、造林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建設任務越來越重。
  民生要求越來越急迫。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實現農民致富增收大勢所趨,造林模式和造林樹種結構的調整難度越來越大。
  這四難之中,幹旱問題是“瓶頸”中的“瓶頸”。
  作為林業站長的張曉會,要攻克造林難題,首先必須邁過“幹旱”這道坎。
  年輕的張曉會破解幹旱難題老道得像“庖丁解牛”:
  ——針對半幹旱沙區造林成活難、保存難、成效差的問題,積極推廣以機械開溝造林為中心的抗旱造林係列技術;
  ——參與“複合沙障治理流沙、半流沙技術研究”項目,將灌木扡插造林與柴草立式沙障相結合,封育與丘間地利用相結合,實現了沙地治理技術的新突破,收到了當年治理、當年見效、一次成功的治沙效果;
  ——針對近幾年連續幹旱的實際情況,將坐水栽植、客濕土栽植、生根粉、保水劑等造林新技術應用於生產中,有效解決了在幹旱情況下造林成活和保存難的問題;
  ——針對半幹旱地區造林成林成材難的問題,從3個方麵入手,研究和探索造林新技術。一是在條件比較好的宜林地開展速生豐產林、重點用材林的研究和營造,對楊樹、榆樹低產林分進行改造;二是對造林密度和配置方式進行改革,將每畝楊樹造林株數控製到50株-60株,並按“小網格”、“兩行一帶”配置造林,提高林分質量;三是加強營林技術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以耕代撫和深耕─中耕─淺耕撫育法等一係列營林舉措,有效促進了樹木的生長,成功避免了“第二代小老樹”的發生,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功夫不負有心人。
  在敖漢旗林業站的帶動下,敖漢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由過去的不足50%提高到了85%以上,森林覆蓋率由10年前的35.8%提高到了現在的42.9%,增加了7.1個百分點。
  在領導眼裏,張曉會是一個踏實肯幹的站長。
  敢擔重托的林業站長
  敖漢旗牛古吐鄉有個山梁叫馬場梁。
  馬場梁,顧名思義,放馬的梁子。
  過去人們是這樣形容馬場梁的:“無風沙滿地,有風沙滿天”。
  地處科爾沁沙地,讓牛古吐鄉百姓飽受了風沙的危害,莊稼成活率極低,基本過著靠天吃飯的生活。
  要吃飯,活生態!
  1989年,牛古吐鄉開始實施總麵積達81萬畝的馬場梁生態綜合治理工程。
  經過多年的建設,馬場梁的生態終於有了改觀。
  然而,由於氣候幹旱、土地瘠薄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馬場梁生態工程營造的樹木長勢緩慢,有的甚至死亡。
  2009年8月28日-29日,溫家寶總理在敖漢旗視察災情,在馬場梁看到成片的楊樹日漸枯黃憂心忡忡。他深情地對當地的幹部群眾說,敖漢旗能有今天這樣林成網、渠成蔭的生態建設成效,是得益於幾代人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成績來之不易,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保護住林子,保護住群眾創造的綠色財富。
  2009年,剛主持旗林業站工作的張曉會,牢記總理的囑托,迅速帶領全站職工一頭紮進了馬場梁的林木管護中:加快低產低效林改造步伐,加強幼林撫育管理,大力實行集約經營;堅持適地適樹,選擇鄉土樹種、引進抗旱樹種、推廣常綠樹種;降低造林密度,平衡個體營養空間,合理配置造林模式,堅持“因水定林”;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大力發展集水林業;堅持生物多樣性原則,發展近自然林業,對困難立地充分利用自然修複措施。
  在張曉會和當地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馬場梁生態綜合治理工程重現往日生機。
  如今站馬場梁的山梁上放眼望去:山上的油鬆鬱鬱蔥蔥,山下楊樹庇護的農田裏的玉米長勢喜人,好一幅田園風光。
  心裏惦記著總理的囑托,眼前看著這如畫美景,年輕的張曉會終於鬆了一口氣。
  這就是張曉會,一個普普通通的林業站長,卻用默默的奉獻和辛勤的耕耘,為敖漢林業生態建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