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蛻變,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12年07月20日 瀏覽次數:
中國綠色時報7月20日報道(記者  吳兆喆  通訊員  段經華) 經營是林業發展的永恒主題,但是如何才能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科學地經營?這是一個必須破解的難題。
  我國2009年公布的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顯示,盡管我國是世界上人工林麵積最大的國家,但森林中喬木林質量好的僅占16.66%,平均蓄積量為85.88立方米/公頃,僅為歐洲的40%;森林生態係統的碳密度僅為40噸/公頃,現有森林植被碳儲量僅相當於其潛在碳儲量的44%。由於森林質量低下,我國生態安全、木材安全均受到一定影響,中國在國際“碳政治”博弈的優勢和大國形象也無法充分展現。
  如何提高森林生產力?如何提升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如何滿足社會對林業的多樣化需求?種種疑問引起人們對破解這些難題的關注。《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在國家林業局科技司了解到,今年啟動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森林可持續經營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將著力打破森林可持續發展遭遇的瓶頸。
  焦點一:何為森林可持續經營?
  森林經營理論在其誕生以來的200多年時間裏,一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在國際上,這一理論已經從實現木材收益最大化轉變為“森林可持續經營”。也就是說,要把森林當做具有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生態經濟係統加以管理。
  由此可知,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基礎便是擁有健康的森林,以發揮森林生態係統對人類社會的多種功能。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由中國林科院、中國科學院、北京林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等多家科研單位聯合承擔的“森林可持續經營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正是要挖掘現有林的潛力,讓中國大地的森林健康成長。
  該項目將分區域、分類別對我國森林類型進行研究,進而建立不同地區主要森林類型的可持續經營共性技術體係,打造高效可持續經營的示範模式,並重點攻克森林經營中主導功能與多目標經營相協調的關鍵技術,以優化森林結構,提高森林質量,提高森林的物質產品供給能力,提升森林生態係統服務功能。
  據了解,之所以將“森林可持續經營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不僅在於森林可持續經營對於現代林業發展的深遠意義,還在於它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重點領域“農業”中的優先主題,它的成功實施將為財政部、國家林業局正在開展的“森林撫育補貼試點項目”提供急需的技術支撐。
  焦點二: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技術創新點是什麼?
  盡管我國提出森林可持續經營較晚,但自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以用材林經營為核心,圍繞森林更新、培育、采伐等相關技術進行了長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理論、技術和經驗儲備。
  那麼,這一由多學科交叉、具有科技攻關豐富經驗的學術帶頭人領銜的項目,又將研究什麼呢?又會有哪些技術創新點呢?
  我國雖然開展了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指標及單項經營技術的研究,但未考慮森林多種功能間的相互關係,未定量揭示變化環境下森林結構對多種功能的影響,尚未真正形成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體係及與區域和森林類型相一致的可持續經營技術。
  因此,要以我國不同地區主要森林類型為對象,根據區域森林自然特征和社會對林業的多目標需求,研究典型森林類型的結構調整技術、關鍵物種保育及複壯技術、森林采育更新技術、定向培育與近自然化改造技術、森林生產力提高和健康維持技術、典型森林類型的多目標經營與空間經營優化技術,從而建立適合我國國情、林情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體係及其試驗示範區,使發展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理論與技術趕上乃至超過世界同類研究的國際水平,並在生產實踐中得到推廣和應用。
  因該項目是公益性研究項目,所涉及的技術全是公益性技術,其創新點主要有4項:森林主導功能與多目標協調的動態調整技術、森林經營-林分結構-生態功能綜合協調經營技術、森林可持續經營空間規劃技術與決策支持係統、森林可持續經營措施模擬和效果預測評價技術。
  焦點三:如何突破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關鍵技術?
  “森林可持續經營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的核心,就是要形成主要森林類型的可持續經營共性技術體係及高效可持續經營的示範模式,以維護森林生態係統穩定健康,推動現代林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然而,我國地域廣袤,不同地區的森林自然特征和社會對林業的多目標需求差異很大,如果不能攻克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關鍵技術,科學發展就隻能局限於理論層麵。
  此項目任務分解和課題設置時就考慮了區域之間的差異性、與項目目標的一致性以及區域的明顯特點,為組裝集成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模式和指南奠定了基礎。該項目分解為5個課題。
  ——西南和熱帶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研究與示範。主要以四川、貴州、廣西、雲南、海南等林區為研究區域,重點研究不同受損森林類型的物種保育和定向恢複技術、大徑級珍貴樹種的定向培育經營技術等內容;
  ——東北過伐林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研究與示範。主要以黑龍江大小興安嶺、吉林東部等林區為研究區域,重點研究森林生態采伐技術和天然更新技術、主導功能與多目標協調的可持續經營技術等內容;
  ——西北華北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研究與示範。主要以甘肅、寧夏、陝西、河北燕山、內蒙古大興安嶺等林區為研究區域,重點研究森林健康維持技術、基於立地水分承載力的森林經營技術以及低質低效林(灌木林)改造技術等內容;
  ——長白山森林資源保護與多目標經營技術研究與示範。主要以長白山林區(包括吉林、遼寧)為研究區域,重點研究珍稀瀕危物種的就地保護與繁育技術、天然次生林多目標經營技術等內容;
  ——南方集體林區生態公益林可持續經營技術研究與示範。主要以廣東、浙江、湖南、福建等南方集體林區為研究區域,重點研究生態公益林構建的樹種選擇、生態公益林結構調整技術及高效定向培育技術、低質低產低效公益林更新改造技術等內容。
  按照預期目標,至2016年項目完成時,將提出不同地區典型森林類型可持續經營技術15項- 20項,組裝集成可持續經營模式8個-10個,製定技術標準或規程(草案)8個-10個,提高試驗林生長量20%以上、碳彙能力和生態功能指數各10%以上。
  不同地區典型森林類型可持續經營技術和示範模式將促使我國林業從以數量擴張為主向以質量提升為主轉變,為占國土麵積20.36%的森林資源及其生態係統、覆蓋全國97%的縣(市)的林業重點工程提供必要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支撐,從而大幅度提高森林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