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春季森林防火紀實
來源:不詳 發布時間:2012年05月29日 瀏覽次數:
次
中國綠色時報5月29日報道(記者 尚文博 閆靜 通訊員 範魯安 李傑) 橫跨三北,內蒙古自治區森林麵積全國第一。作為祖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森林防火任務也是全國最重。那裏有大興安嶺國有林區,有11片次生林區,還有大麵積人工林區。自治區森林防火工作不僅要預防人為火,還要監測雷擊火,更要堵截俄羅斯、蒙古國的入境火。
1987年的“5·6”大火雖然燒在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但是在那一年的4月20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職工對森林火災同樣留有一段痛苦的記憶。
麵臨與1987年春季極為相似的氣候條件,內蒙古林業廳對森林火災發生趨勢提前預判,為森林火災的預防和撲救提前排兵布陣。
自治區森林防火基本建設和森林火災的綜合防控能力取得了長足進展。各盟(市)、大興安嶺林管局、各旗(縣、市、區)、國有林業局均設立了防火指揮部及辦公室,擁有專職人員3000餘人,鄉鎮和國有林場均設立了防火領導小組。
4月16日,國務院召開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在海拉爾舉辦了中蒙第一次邊境地區森林防火聯防會議。自治區黨委、政府第一時間開會傳達會議精神,並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做好當前森林草原防撲火工作,頒布了《關於實行戒嚴防火的命令》。
4月20日,召集林業廳、農牧業廳、氣象局和武警森林部隊的主要領導,就堵截境外火和撲救境內火召開會議,會商研判形勢,進行工作部署。
4月21日,各部門負責人趕赴阿爾山邊境一線,協調指揮境外火堵截工作。
森林防火的關鍵時期,不敢有一絲的麻痹大意。一段時間內,16個關於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通知先後從自治區防火指揮部發出。自治區各地迅速進入了高度戰備狀態。
據介紹,自治區3月15日進入防火期以來,森林防火各項機製就隨之啟動。各部門通力配合,氣象部門定時發布火險氣象預報,在關鍵時期還進行專門的氣象、物候分析,提前預判火險態勢,啟動應急預案。根據自治區森林防火指揮部要求,各地防火部門選派精兵強將,24小時值班待命,利用衛星遙感、飛機巡護、塔哨瞭望、地麵巡邏、視頻監控、12119電話報警等手段,天上地下聯動,對火情進行全時段、全方位的監測。
隨著自治區防火戒嚴令的發布,林區對一切野外用火說“不”。從自治區到村屯建立起5級聯防聯絡組織,實行十戶聯防和村民護林公約製度,形成了全民防火的局麵。
據悉,防火期之前,森警部隊85%以上的兵力已經靠前布防,地方專業撲火隊伍也提前進入備戰狀態。同時,各地防火物資也同期準備到位,為一旦發生火情迅速反應、快速出擊、當日撲救做好準備。為提高防撲火隊伍的綜合作戰能力,在自治區防火指揮部的協調和要求下,鄂爾多斯市、赤峰市、呼倫貝爾市分別開展了警地聯合大型撲火演練,強化直升機滅火、航空化學滅火、以水滅火、機械滅火、強攻火頭等多種戰術技能。
在清明節、五一假期到來之前,各級政府、防火部門開展了防火檢查和隱患排查。自治區防火指揮部組成12個工作組,到12個盟(市)和大興安嶺林管局開展督導檢查,自治區黨委常委曹征海、自治區政府副主席王玉明帶隊赴基層一線指導。據統計,今年各地層層派出檢查組857個,對高火險區、火災多發區、森林旅遊區等重點區域進行檢查清理、查找隱患,發現問題迅速整改。
森林防火工作離不開國家、地方財政的大力支持,內蒙古自治區逐步建立起長效穩定的投入機製。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已不同程度地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森林火災的預防和撲救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今年以來,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門共落實防火經費2330萬元,用於次生林區視頻體係建設、防火隔離帶開設、航空護林以及火災的預防和撲救等工作。自治區現有防火檢查站709個、瞭望塔(台)806座、專業機械防火站18個,每年按照標準開設國境機耕防火隔離帶2167公裏,開設和點燒境內各類防火隔離帶兩萬餘公裏。全區有航空護林站6個、移動航站1個,每年租賃飛機40餘架,飛行2500小時。
近期天氣回暖、氣溫升高,自治區林業部門再次組織力量,進行大規模的武裝“三清”活動,力爭將各類火災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