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南方集體林區要實現“由種到管”的轉變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發布時間:2012年03月09日 瀏覽次數:
次
中國綠色時報3月9日報道
嘉賓: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林業廳副廳長 吳鴻
采寫:記者 郝健 賈達明
“浙江省喬木林畝均蓄積量隻有3.5立方米,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就是說,全省喬木林畝均蓄積量僅有全國平均水平的67%,世界平均水平的46.4%。”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林業廳副廳長吳鴻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他說,浙江省在2000年時森林覆蓋率就達到60.58%,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直到目前,單位麵積森林蓄積量仍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七成。
吳鴻認為,出現上述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林業建設長期以來“重造林輕撫育”、“重數量輕質量”,受到政策、資金約束,加之貪圖眼前利益的短視行為等因素共同驅動。吳鴻說,隨著植樹造林力度的加大,可造林地逐年減少,林業建設的重點應該向增加森林蓄積量傾斜。森林蓄積量的增加並非一蹴而就,要經過5年、10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見效,因此,對政策和措施的超前性、長期性、穩定性的需要就更加迫切。但由於諸多曆史原因,我國南方集體林區沒有開展長期而有效的森林撫育工作,導致森林質量差、利用率低。浙江省有近9000萬畝森林,每年卻需要從國外進口木材1000多萬立方米,木材加工產業的巨大缺口,應當引起足夠重視。
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增長被列入我國“十二五”規劃的約束性指標。吳鴻說,“三分造,七分管”,管就是加強撫育工作,通過森林撫育,鞏固綠化造林成果,是提高林分質量、增加蓄積量的唯一有效途徑,這就需要國家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支持。2009年財政部、國家林業局啟動的森林撫育財政補貼試點工作,幾年來,試點地區森林增長量大幅度增加,有效地防止了森林災害發生,促進農村就業並增加了農民收入,還促進了珍貴樹種、林下經濟和森林旅遊等產業的發展。但森林撫育財政補貼試點規模與實際需求差距巨大、標準低、實施區域不平衡,成為推動工作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的瓶頸。
吳鴻說,要順利實現林業“雙增”目標,兌現中國對世界的承諾,就要加強森林撫育工作。為此他建議,政府應增加投入,提高補貼力度,加大對南方集體林區森林撫育的傾斜力度。具體措施是:全麵實施森林撫育補貼製度,將其全部納入補貼計劃;及時調整政策,將補貼標準由目前的每畝100元提高到200元以上;實行分類政策,在華北、西北等森林覆蓋率低的地區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在森林覆蓋率高的南方集體林區通過森林撫育提高森林質量;將森林撫育機械納入國家農機補貼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