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長江流域防護林體係建設二期工程紀實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發布時間:2012年02月27日 瀏覽次數:
次
中國綠色時報2月24日報道 這裏有碧水青山、頃頃良田,這裏有片片果園、壟壟藥材園,誰能想象這裏曾是“沙土國,白茫茫,不長茅草不產糧,一陣風沙過,莊稼被打光”。
10年,長江防護林建設給安徽省帶來了綠色。而安徽用這神奇的綠色向大地問了聲好,保住了糧食、留住了遊人。
安徽省長防林工程建設包括地域上相互呼應、功能上相互配合的封山育林、平原綠化、長防林、淮防林和荒漠化治理等內容,這些共同構成了全省長防林的骨架和主體。長防林二期工程總規模為,在全省範圍內營造多功能防護林324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86萬畝,封山育林136.5萬畝。
到2010年底,全省長防林工程建設共完成營造林316.5萬畝。其中,人工造林完成174萬畝,封山育林142.5萬畝,並建設了一批基礎設施、水保工程。
改善生態環境刻不容緩
人口密度大、墾殖指數高、能源緊張、森林破壞嚴重、農業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安徽省山區農業已經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因此,安徽省委、省政府決定,建設長防林工程,徹底改善全省生態環境刻不容緩。鏗鏘有力的一句話也體現了安徽對長防林的高度重視。
長防林工程建設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有了政府毅然決然的態度才能使其順利展開,在安徽省我們看到的正是如此。在工程建設的準備和啟動階段,全省就成立了省長防林領導小組,由分管省長任組長,財政、計委、金融和林業等部門參加,並且根據情況及時調整和充實、加強長防林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為了保證完成目標,安徽省長防林領導小組還建立了兩項製度,一是對工程縣實行定人督查製度,二是質量監測製度,專門成立了以省林業勘察設計院為主的長防林工程監測中心,負責工程成果的監測和驗收。在全省召開的林業大會、電話會議、綠化委員會成員會議中,長防林成為了必談項目,每一步進展情況都被關注。
俗話說得好,齊力才能斷金,僅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安徽省通過引導、宣傳、教育等方式,使群眾改善生態環境的意識逐漸提高。為了提高群眾的積極性,安徽省在經營形式方麵,采用當地群眾喜愛的經營形式,調動群眾參與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在樹種選擇方麵,主動做好技術服務,設計中征求群眾意見,並做好引導工作,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滿足群眾的要求。而各級領導層層辦點,在工程區內共建省、地(市)、縣、鄉各級領導示範點500餘個,麵積達30多萬畝,更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極大地推動了長防林建設進程。
如果沒有資金保障,群眾造林的熱情最終會被熄滅,工程也會因此停滯不前。因此,自工程啟動以來,即便在財政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安徽省也要保住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共為長防林配套資金12184萬元,其中省財政3665.9萬元,市、縣級配套8518.1萬元。針對工程成本的不斷上漲、投入偏低的狀況,全省將工程資金集中使用於重點工程;積極引進外資,成功地啟動了中德合作長防林項目,將重點工程與中德合作長防林統一起來,大大增加了工程投入;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支持,落實配套資金,省財政每年保證配套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對落實配套資金不力或到位不及時的縣,直接找縣黨政一把手落實配套,對仍不到位的縣,停止工程支付,直到配套到位;號召廣大群眾投工投勞,大膽引進各種競爭機製,鼓勵多種形式股份製經營和合作造林,以調動群眾和一些單位參加長防林建設的積極性。
去領略不一樣的風景
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可以有條不紊地完成任務;創新機製、科技支撐則可高效快捷地實現目標。安徽沒有選擇安穩的前者而是選擇了具有挑戰的後者,因為安徽想給開往目標的列車裝上翅膀,去領略不一樣的風景。
創新機製是實施好項目的內在動力。安徽省從實施長江淮河防護林工程建設以來,全省各地進一步深化林業改革,積極創新營林機製,從完善林業生產責任製入手,推進各種形式承包責任製,在營林機製上求創新,求突破,普遍推行林業承包經營,采取拍賣、承包、租賃、入股、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不僅拓寬了林業發展的空間,並有效地提高了經營管理水平。
全省各市、縣更是因地製宜,通過不斷創新機製才有了長防林建設中的一個又一個亮點。嶽西縣在開展長防林建設工作中,通過10年的培育和發展,共湧現出各種民營林業經濟實體224個,經營麵積250.5萬畝,從業人員1800多人,年創產值5600萬元,為全縣的生態建設和山區人民興林致富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池州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各地建立體現物質利益原則的林業運行新機製,並出台了一係列社會辦林業的優惠政策,全市呈現出林農聯戶造林、技術人員承包山場造林、公司+農戶合作造林、外地個體戶和回鄉打工個體戶投資承包造林等林業投資多元化的新格局,全市僅個體投資造林5000多戶。巢湖市在嚐試林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探索、試點的基礎上,統一規劃布局、統一整地開發、統一配套服務、統一分配原則,不僅將成片造林經營權公開招標適度規模發包,而且將林業承包經營的領域擴大到農田林網建設,實現林業發展和經營管理“雙贏”。滁州市以“低門檻”政策吸引香港和上海、山東等地大戶,據不完全統計共吸引投資 4000多萬元開發荒山。
對於一個工程建設來說,科技支撐是提高工程建設成效的先決條件,這一點在安徽長防林建設中就體現得非常明顯。
在長防林建設中,專家成了安徽的常客,有國內的也有國外的。這些混農、水保、管理、推廣等方麵的專家對各級項目管理和技術人員進行培訓,並且專門就經濟林樹種的管理技術,從省林科所請來經濟林專家赴各工程縣谘詢指導,舉辦培訓班。
人員要成為專業的,管理自動化水平也得跟上。全省統一為地(市)、縣長防辦配備了計算機、傳真機、對講機等現代化辦公通訊設備;編製了小班管理和財務管理計算機軟件,將所有重點工程小班資料輸入計算機,實現了營造林管理微機化;為長防林監測中心配備了一套地理信息係統。而這些隻是初級,專業的還在後麵。安徽省成立了項目攻關課題組,對技術難點問題組織攻關,建立了3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範點;在每個工程縣建立10個左右林種示範點;在嶽西縣中關鄉進行了地理信息係統管理工程試點;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建立了長防林效益監測核心站。
生態與經濟比翼雙飛
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一直以來都是各省在發展中博弈最為激烈的問題。然而,安徽省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結合,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前提下,經濟效益也得到了顯著提高。
山上綠了。隨著長防林工程建設中的大規模封山育林、人工成片造林和農田林網建設的開展,全省森林植被迅速增加。特別是封山育林,給物種的休養生息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條件,使所形成的各種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孕育著極其豐富的生物種類資源。在降水時,森林表現出巨大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逕流、削減洪峰的功能。有數據可以證明:績溪縣伏嶺鄉二期工程實施前森林覆蓋率僅為23%,一些地區土壤侵蝕模數高達7936噸/平方公裏·年。治理後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8.1%,土壤侵蝕模數減少到952噸/平方公裏·年,僅為實施前的12%。
農田保住了。淮北平原是安徽省小麥主產區,過去沒有農田林網庇護時,春末夏初易於形成幹熱風,使小麥大幅度減產。建成農田林網後,農田小氣候得到極大改善。據測定,農田防護林網內與無林網區的對照點相比,風速平均降低32.9%-47.7%,相對濕度平均提高7.1%-20.5%,土壤蒸發量平均減少27.4%,作物蒸騰量平均減少34.1%,幹熱風出現的頻率也由建網前的每年3次-4次減少到現在的不足1次。
農民致富了。為了盡快增加造林單位和農戶的經濟收入,促進防護型用材林的建設,在長防林工程建設中,安徽省因地製宜地設計和營造了一定比例的高效經濟型防護林,總規模達70.5萬畝。主要品種有酥梨、蘋果、板栗、柿、棗、筍用竹等。按平均每年每公頃產值4500元計算,年總產值67億多元。
人留住了。安徽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旅遊資源,之前因森林缺乏而大大降低了這些旅遊資源的景觀價值,旅遊業難以興旺起來。隨著長防林工程建設的發展,特別是通過封山育林形成的常綠與落葉混交林,隨著季節、地區、海拔的不同而形成變化萬千。如今,森林旅遊業正在成為山區一個閃亮的經濟增長點,成為群眾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重要經濟支柱。
森林廣闊、碧波蕩漾、風光旖旎……安徽用綠色的笑臉歡迎人們的到來。還在等什麼,邁出你的腳步踏綠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