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老漢和他的竹篾編織技藝

來源:懷化日報 發布時間:2012年02月17日 瀏覽次數:
2012年02月16日訊

  2月2日,農曆正月十一,是洪江市雙溪鎮趕集的日子,四麵八方前來趕集的人絡繹不絕。

  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一角,筆者看到一位年近六旬的老漢正在賣竹篾製品,他的竹製品十分精巧,生意十分紅火。趁著老漢空閑,筆者同他聊了起來。

  老漢本名黃費光,是雙溪鎮梅元衝村人。他告訴筆者,雙溪當地盛產竹子,當地竹農就地取材,從山上砍下竹子,編織成竹籃、竹匾、竹筐、淘米籮、盛飯籮等日用品,家用之餘拿到市場上銷售,貼補家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裏大部分家庭都靠編織竹篾器過活。

  黃老漢自小手巧,從十歲起開始學習竹篾編織。由於他肯學肯問,加上自己愛琢磨,十二歲就掌握了這門技藝,至今已有40多個年頭。他的竹篾編織技藝在當地堪稱一絕,什麼新竹製品,隻要他看一眼,就會編織,而且編得精致美觀,經久耐用。

  “現在做篾匠,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黃老漢說,由於受到經久耐用的金屬製品、實惠便宜的塑料製品的衝擊,今天的竹篾製品不像以前那麼走俏,市場上賣的不多,會編製的人也越來越少了。

  黃老漢告訴筆者,為了不荒廢這門手藝,他每年都有將近一半時間花在做竹篾製品上,一個月有近千元的收入。但令他擔憂的是,現在許多年輕人都不願學這門技藝,都跑到沿海打工去了,再過幾十年,竹篾製品可能會麵臨絕跡。

  黃老漢的擔憂不無根據,筆者以為,竹篾製品的優勢是生態環保,但僅憑這一優勢,缺乏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如果能立足於當地豐富的竹資源優勢,打破竹農單打獨鬥的生產局麵,由政府幫助成立專業合作社,對竹農加以技術指導,提高編織技術水平,豐富產品類別,拓寬產品銷路,那麼竹篾製品的利潤會高得多。這樣,就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學習這一門傳統技藝,讓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的竹篾編織技藝得以傳承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