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長興縣長防林工程建設紀實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發布時間:2012年02月16日 瀏覽次數:
次
中國綠色時報2月16日報道 三麵環山,一臂擋湖,這裏便是浙江省長興縣。在長江防護林工程10年間的守護下,這顆璀璨的太湖明珠迅速崛起,成為一座山水園林型現代化新興城市。
長興縣地處長江中下遊的太湖西南岸,曆史上這裏生態脆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也不強。為了保障區域生態安全,營造安居樂業的生態環境,長興縣在長江流域防護林工程二期(2001年-2010年)建設期間,累計完成中央下達的建設任務5.7萬畝。
付出定有回報。如今,長興縣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森林網絡體係,全縣森林覆蓋率和平原林木覆蓋率從10年前的39.4%和13.7%增加到51.3%和34.1%,有效抵禦了自然災害。
然而,曆史上綠色海洋卻是黑色的,長興煤礦多、石礦多,而且產業落後,生態環境又差。長期如此,不難想象居民的生活環境。對此,長興縣及時轉變發展觀念,“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下定決心將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如何調整?長興縣給出了答案,生態文明以林為先,生態建設從林開始。
為科學的開展工程建設,長興縣把長防林工程與全縣森林生態建設統籌規劃,以構建森林長興為奮鬥目標,《長興縣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長興縣平原綠化規劃》、《森林長興建設總體規劃》等一係列規劃的編製,描繪出了森林屏障體係化、幹線通道生態化、城鎮綠化森林化、村莊綠化特色化、農田林網網格化、特色產業高效化的綠化棋盤,形成了城鄉森林生態體係發展框架。而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白天不見村莊、晚上不見燈光的綠化美景,就是長興縣無法停下綠色腳步的原因。
在長防林工程實施過程中,長興縣不斷創新綠化機製,采取了征地建綠、租地造綠、拆違植綠、拆牆透綠、見縫插綠等多種形式大力推進綠化建設。在推進重點水源保護區、主要縣道、國道及高速公路、河道沿線兩側綠化過程中,以政策為助推器,注重吸引民間工商資本的積極參與,采取了綠化租(征)用土地費由縣政府承擔,苗木采購、整地、挖穴、栽植、管護等由提供資金的企業(大戶)負責的市場化管理模式,既激活了經營,又實現了綠化的目標;在星級綠色村莊創建中采取了“鄉(鎮)規劃、政府送苗、群眾種植、村組管護”的模式,對全縣農村所有 20戶以上的自然村全部綠化,重點突破農村公共綠地建設和農戶庭院綠化,力求真正做到見縫插綠、能綠盡綠,真正實現村在林中、房在景中的鄉村美景。在此過程中,所有苗木全部由政府免費配送,由縣鄉村戶聯動推進,層層落實責任,既提高了農戶的積極性,又實現了農村綠化的全覆蓋。
作為構建長防林網絡體係的主陣地,農村綠化占據著非常大的比重,而要促進農村綠化的大力發展,就必須找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結合點,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為此,長興縣改變過去單一植樹造林和工程綠化的形式,破解資金不足、土地緊張、造林成效不明顯等難題,通過創新思維、更新理念,立足土地資源豐富、區域優勢明顯等實際,連續多年出台了苗木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把開展工程綠化與發展苗木產業有機結合起來,以大苗木推動大綠化,以大綠化推動農村經濟大提升,苗林結合、綠富雙贏的共識,使全縣苗木產業異軍突起,勢頭迅猛。如今,長興縣已經被“綠化就是文化、造林就是造福、增綠就是增收、護林就是護寧”的濃厚氛圍包圍著。
通過發展苗林產業,廣大農民逐步認識到了樹木的價值,從中既享受到了優良的生態環境,又大大地增加了經濟收入,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三提升。據統計,長興縣以喬木為主的苗木產業麵積達24萬畝,已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中大規格苗木生產基地,2010年花卉苗木銷售額達16.8億元,全縣農民從業人員達4萬多人。苗木產業的發展,既為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村綠化美化提供了新路子,也為抵禦自然災害增添了新力量。
經過10年的奮鬥,大地披上了綠裝、荒山穿上了林裝、農民換上了盛裝,這樣的景象已成為長興的真實寫照,一個太湖西南岸的綠色之都,正在越來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