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壯山河 綠滿神州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發布時間:2011年12月13日 瀏覽次數:

氣壯山河 綠滿神州

——紀念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30周年

  中國綠色時報12月13日報道(記者 梅青 吳兆喆) 30年風雨征程,30年春華秋實。偉大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在鄧小平同誌親自倡導、率先垂範下,在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科學發展,開拓創新,繼往開來。
  30年全民行動,30年精彩輝煌。壯美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讓山河動容、神州披綠,讓文明增色、社會和諧,讓綠色增長、舉世矚目。
  數據是最有力的佐證。自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開展以來,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有127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播綠589億株。如果按1米的間距排列,種植的589億株樹可繞地球近1500圈。
  全國森林覆蓋麵積由1982年的1.15億公頃增加到1.95億公頃,森林蓄積量由46.4億立方米增加到137.21億立方米,活立木蓄積量由102.6億立方米增加到149.13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12%提高到20.36%。
  數字表明,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為推進國土綠化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曆史無法忘記,一代偉人鄧小平是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倡導者。1981年夏四川、陝西等省先後發生的特大洪災,讓鄧小平同誌憂慮忡忡,他建議通過全國人大決議,規定每人每年都要種幾棵樹,要徹底改變中國的生態狀況。
  這一年的12月13日,曆史將永遠銘記,全民義務植樹作為一項法律被載入史冊。第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出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決議》規定,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男11歲至60歲,女11歲至55歲,除喪失勞動能力者外,均應承擔義務植樹任務。
  自此,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以其特有的法定性、全民性、義務性和公益性在祖國大地蓬勃展開。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從西沙群島到黑龍江畔,義務植樹的身影無處不在,年複一年。
  每年的陽春三月,一個奇特的景觀就會呈現在世人麵前,中國政壇的最高領導層都會整齊地出現在造林場地,盡普通公民的一份責任和義務。
  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更是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對全民義務植樹運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共和國領導人的示範帶動下,30年來,從部門(係統)到各省(區、市),從童齔到耄耋,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將綠色播撒在萬裏疆域,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為祖國山河留下了舉世讚歎的奇跡。
  更為可貴的是,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伴隨著時代的腳步,在探索中前行,在特色中求進,乘風破浪,在不同的時期中擔當不同的曆史使命。
  以10年為節點,上世紀80年代,義務植樹是防風治沙、治理水土流失,構築祖國生態屏障的重要舉措。短短10年,西北地區通過義務植樹山川麵貌大改,陝甘寧等地一片蔥蘢。
  時針指向上世紀90年代,“再造祖國秀美山川”成為新時期綠化祖國的重要目標。10年間,義務植樹運動在城市、鄉村向縱深推進。如巨龍逶迤的蒼茫林海在幅員遼闊的疆土書寫著生態神話。
  新世紀以來,建設生態文明成為新的使命,林業的多功能、多效益發揮成為新的追求目標。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作用更加豐富多彩,“身邊增綠”,使社會更文明、更和諧、更幸福;富民增效,讓經濟更平穩、更健康、更持續;治理山河,讓祖國山清水秀、綠溢華夏;碳彙造林,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
  這一時期,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為全民義務植樹增添了活力,賦予了時代特征。
  回望30年,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成效輝煌。為生態狀況逐步好轉發揮了關鍵的支撐作用,為人居環境逐步改善發揮了有力的推動作用,為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明顯的促進作用,為提高生態文明意識發揮了積極的引領作用,為鞏固林業基礎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30年激情燃燒的歲月,億萬國人還在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中共同鑄就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持之以恒、攻堅克難”的精神,成為中國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也將指引著這一偉大運動繼續蓬勃開展下去。
  展望未來,我們信心滿懷。胡錦濤主席新近提出的“實現綠色增長”的偉大號召,將引領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駛向了新的航道。站在曆史新的起點,全國人民將同心同德,開拓創新,以更大的熱情和毅力,以更高的標準和速度繼續譜就生態文明的恢宏樂章。

  全民行動 鑄就綠色豐碑
  30年,127億人次,589億株樹……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已成為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的全民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生態文明觀念逐步深入人心。
  30年來,每一個春天,黨和國家領導人、共和國的部長們和將軍們率先垂範、帶頭履行植樹義務,有力推動了全國各地黨政軍民義務植樹活動,對於動員社會各界投身國土綠化事業、加快生態建設發揮了重要示範作用。
  各部門(係統)、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統一行動、明確目標、落實責任,把每年的義務植樹活動作為春季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積極組織義務植樹、綠化美化生產生活環境,努力推進轄區造林綠化,為生態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各省(區、市)滅荒攻堅戰、造林突擊戰、植樹持久戰的打響,從白山黑水到青藏高原,到處都是揮舞銀鍬的動人場麵,各族兒女在推進國土綠化的進程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國家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全國各地林草植被逐年增加,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狀況明顯好轉。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顯示,全國森林麵積達到1.9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0.36%,森林蓄積量達到137.21億立方米。國土綠化事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有效改善了國土生態狀況,而且有力提升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精彩樂章 凝聚曆史一刻
  在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偉大曆史進程中,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以特色紛呈的活動寫下了一個又一個精彩篇章。
  30年來,各部門(係統)、各省(區、市)認真落實義務植樹的責任,大江南北湧現出一係列令世人驚歎的綠色奇跡。
  團中央發起實施保護母親河行動以來,共吸引了5億多人次參與,在全國完成總麵積400萬畝的造林工程;全國婦聯以“三八綠色工程”為主要載體,組織廣大婦女參與義務植樹,“十一五”期間累計植樹20餘億株;教育係統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活動,全國各級各類學校校園綠化率平均達到28%……各部門(係統)把綠化美化、生態建設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升自身整體形象的一項重要工作,組織職工參加義務植樹的同時,不斷提高綠化種植、養護和管理水平。
  各省(區、市)結合各自的綠色發展戰略,將全民義務植樹作為推進建設發展的重要手段。重慶啟動“綠化長江 重慶行動”當天,全市有100萬人在長江兩岸植樹播綠;江西提出“一大四小”建設,全省投入資金90.5億元,完成造林綠化麵積963.4萬畝;福建實施“四綠”工程,共植樹2.3億株,新增城市綠地11.5萬畝;遼寧實施“突破遼西北”戰略,已完成朝陽市500萬畝荒山綠化,為百姓增收致富提供了根本保障;廣西啟動“綠滿八桂”工程,山上治本、身邊增綠同步推進,生態狀況逐步步入良性循環……
  目前,“生態立省”、“生態立市”、“生態立縣”,已成為全國各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目標。
  今日中國,已經把改善城鄉人居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作為今後一個時期全民義務植樹的主戰場。
  幸福旋律 奏響華夏神韻
  “幸福指數”是什麼?如何提升?
  幸福是人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主觀感受,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民眾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更為強烈,綠色發展已成為全球環境與經濟領域的趨勢和潮流。
  開展全民義務植樹30年來,綠色不僅為人居環境改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為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改善人居環境方麵,全國共設立了63個國家重點公園和41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命名了全國綠化模範城市57個、國家園林城市180個以及國家森林城市22個。全國人均公共綠地麵積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3.45平方米提高到7.39平方米。
  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麵,各地正確處理生態建設與發展經濟的關係,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了有機統一。全國林地直接產出率由2003年的每畝84元提高到2010年的198元。2010年,全國林業總產值突破2萬億元,一些山區農民林業收入占到總收入的60%以上。
  30年來,城鄉統籌、資源互補的城鄉綠化一體化格局初步形成,生態意識和奮鬥精神已經注入了民族的靈魂,綠色發展成為廣大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生態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載體,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式,促進了綠色文化、生態文明的發展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開拓創新 植綠激情四射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隨著全國各族人民植綠、愛綠、護綠、興綠意識的不斷高漲,義務植樹的實現形式也在不斷創新,綠化教育宣傳、捐贈綠化資金、建設紀念林、節日擺花、屋頂綠化、購買碳彙、門前“三包”、社區綠地管護、古樹名木認養等多種形式的湧現,使全民履行植樹義務更加方便可行、更加符合實際、更加富有成效。
  30年來,中直機關建成全國綠化模範單位16個、首都花園式單位89個,首都花園式單位占機關庭院的80%;北京軍區在內蒙古自治區商都縣建設義務植樹基地以來,3年間共投入兵力2.6萬人次,投入經費1022萬元,完成綠化麵積4.46萬畝;中國記協倡導全國75萬新聞工作者營造“中國記者林”,在內蒙古造林75萬株,營林麵積1.4萬畝;重慶全市累計營造“先鋒林”、“三八林”、“共青林”、“國防林”、“大學林”等各種紀念林800多片,麵積17餘萬畝……
  將義務植樹和曆史文化相結合,與城市發展相結合,與人文教育相結合,融趣味、紀念、友情、愛情於一體,並賦予其時代特色,對於提升城鄉文化底蘊和城鄉形象有著積極的作用,並充分發揮了綠色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靈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