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林旅遊發展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發布時間:2011年11月17日 瀏覽次數:
次
在森林旅遊發展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
——我國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遊發展係列報道·發展篇
中國綠色時報11月17日報道(記者:張紅梅) 剛剛閉幕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我們黨提出了文化興國戰略,其目的是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
森林具有文化、保護、遊憩、保健等多種功能,森林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數千年的傳承和發展中,以樸素唯物辯證法和實用價值觀滲透到人們的世界觀、宗教信仰和思維方式中,以不同的形式融入人們的衣食住行、社會生活中,以不同的精神文明體現在林業科技進步和產品革新中。
如今,諸多森林公園已經成為傳播生態文化、弘揚生態文明的重要陣地。遊客通過在森林旅遊過程中陶冶性情,進而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因此,加快森林旅遊的發展,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讓更多的社會公眾有親近自然、認識自然、享受自然的機會,這也有利於普及生態知識、傳播生態文化,有利於進一步弘揚生態文明理念,提高人們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有利於創造出更多的生態文化產品和成果。
一直以來,森林旅遊的發展都緊緊圍繞“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這一中心展開,此舉增強了森林旅遊業的發展活力,成為我國林業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為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體係、發達的林業產業體係、繁榮的生態文化體係作出了積極貢獻。
目前,以森林公園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森林旅遊業,已經成為人們工作之餘的新的休閑方式。我國的森林旅遊業正處在從“觀光旅遊”向“休閑度假旅遊”的過渡時期,森林具有的淨化空氣、屏蔽噪音和高溫、釋放負氧離子和殺菌素等功能,使森林旅遊在休閑度假旅遊中擁有獨特優勢。依托森林自然特色而開展的遠足、登山、漂流、科普教育等森林旅遊活動具有較強的參與性,順應了旅遊發展的潮流。
內蒙古白狼林俗村“林家樂”通過建設林俗文化博物館,挖掘趣味性、遊戲性、參與性較高的林俗文化活動,讓遊人在觀光的同時還能參與其中。該地舉辦的首屆“林家樂”活動周,不僅極大地提升了景區的文化品位和景區人氣,還讓“吃在林家、住在林家、樂在林家”成為白狼旅遊的一大特色品牌。湖南天際嶺森林公園在每年舉辦的生態文化節期間積極開展“愛鳥周”專題宣傳活動、“科普遊園活動”、珍稀樹木認養活動等科普活動。並立足自身特色,開設生物保護知識教育、無土栽培、紙藝、巧識植物、葉畫製作等10多個生態文明科普教育項目,對長沙市中小學生進行免費培訓等。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不但增加了遊客的參與性,提高了遊客的興趣,還使他們懂得植物資源與人類的密切關係,接受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理念的熏陶。
有專家預測,在21世紀最初的20年裏,森林旅遊人數將以兩位數百分比增長,全球旅遊總人數中有一半以上的旅遊者要走進森林。可見,加快森林旅遊的發展是新世紀旅遊發展的客觀要求。
作為林業的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森林旅遊在推進集體林權製度改革、鞏固和擴大林改成果、實現興林富民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據世界旅遊組織測算,旅遊直接就業1人帶動間接就業4.3人,旅遊業每投資1萬元,就可創造1個就業機會。回良玉副總理曾指出:“森林旅遊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一處景觀就帶來一片繁榮。”
“十二五”時期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積極發展旅遊業,全麵推動生態旅遊。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中更是明確要求“突出發展森林旅遊”。
“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森林旅遊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這一中心,以中央林業工作會議精神為統領,以興林富民為宗旨,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創新體製機製,轉變發展方式,加強統籌協調和部門合作,提升建設和服務水平,增強森林旅遊業發展活力,把森林旅遊業培育成為我國林業的支柱產業,培育成為我國旅遊業發展新的增長極,為構建林業三大體係作出應有貢獻。”談到今後森林旅遊發展總體目標時,國家林業局森林公園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到2020年,各類森林旅遊景區數量總和達到8000處,構建起以森林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植物園(樹木園)、狩獵場等相結合的森林旅遊發展體係,形成較為完善的森林旅遊基礎設施和服務接待能力,開發一批特色鮮明的森林旅遊專項產品,建成一批森林旅遊示範區,推出一批國際國內一流的森林旅遊景區,全國年森林旅遊人數達到14億人次,年創社會綜合產值達8000億元。
然而,目標的實現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掌握森林旅遊的發展規律。
隨著森林旅遊業對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社會進步和建設生態文明貢獻的日益顯著,我們相信,我國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遊發展必將迎來燦爛、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