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商把目光轉向中國市場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發布時間:2011年09月14日 瀏覽次數:
    最近,印度尼西亞政府公布藤條出口禁令,加上人們用人造藤條取代天然藤條,使印尼國產天然藤條銷售受阻。據印尼媒體報道,印尼因此將可能損失10多億美元的商機。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尼藤條出口商開始將目光轉向中國,並對中國市場寄予很高的期望。

        印尼藤條出口商對中國市場期望很高

        印尼藤業協會秘書長李斯曼·蘇馬爾查尼透露,印尼藤條年產量69.6萬噸,價值16億美元。未被市場吸收的藤條達62.8萬噸,“被市場吸收的藤條僅6.8萬噸。”他預計,人造藤條取代的結果是,今年國內天然藤條消費量將由去年的3萬噸跌至1.2萬噸。“我們希望把多餘的藤條輸出國外。”

        李斯曼稱,藤條出口商想加強他們出口到中國市場的願望極高,因為他們認為中國市場是各種各樣質量藤條原料的消費市場。他說:“我們理應把這種情況作為市場,並不是挑戰,而是商機。我們必須利用中國,因為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他表示,中國的大眾文化與藤條使用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外,中國擁有非常獨特的市場,歡迎所有種類的藤條,適合采集所有種類藤條的印尼藤條農民的特征。“中國歡迎所有各種質量的藤條,因為該國擁有極大的市場,這與新加坡和歐洲不同。”

        印尼國內藤條供應過剩的原因之一是商業部限製藤條出口的政策。“國內藤條供應過剩,造成藤價大跌。”印尼普通藤條在最近5年內每公斤一直賣1500印尼盾,不曾漲價。“由於藤價毫無起色,中蘇拉威西省25萬采藤農民轉行當淘金工人或種可可。這樣一來,國內藤器工廠紛紛倒閉。印尼在2007年時有614家藤條加工企業,到了2008年隻剩下234家。”印尼的藤條半成品年產量由6萬噸跌至6000噸。50萬采藤農民將失業,“還不包括藤條加工者、運輸業司機、企業保安人員等。”李斯曼說,政府的政策導致國內藤價跌落。國際市場上供應欠缺,促使工業界轉向人造藤條。“全球藤條市場壯大了,對藤條的需求量迅速增長。我們限製藤條出口的本意,是獲得附加值並控製家具市場,但這個目標並未實現。”

        李斯曼呼籲政府,凡涉及藤條的議題,均應讓藤業協會參與。因為一向以來,政府僅聽取“印度尼西亞家具業協會”與“印度尼西亞手工業協會”的意見。“須知,那兩個是消費者協會,不是生產者協會。政府聽取相關意見時,應該讓我們參與。”

        另據印度尼西亞《商報》報道,參加印尼藤業協會的藤條出口商對政府減少藤條出口配額的政策感到擔憂。政府限製藤條出口額使他們提出抱怨,因為在印尼國內每年的藤條銷售在持續下降。

        李斯曼表示,對外貿易總署長決定書規定,藤條出口限額已從50%降至30%。他說,一向以來,政府實施藤條出口的政策(從1979年至今)經常改變。在1998年至2004年,政府允許把藤條出口到外國,導致藤條出口提高87%;在2004年至2005年,政府限製把藤條出口到外國,導致藤條出口下降4%;後來,政府再次允許出口藤條,但其出口仍下降了8%;而現今,政府再次限製藤條出口,將導致藤條出口進一步下降。

        印尼出口到中國的藤條僅達到印尼出口到世界藤條產品總數的6%。根據印尼中央統計局的資料,2005年出口到中國內地和香港的印尼藤條產品達到1440萬美元,而在2006年提高到1880萬美元,2007年的出口額增加到2390萬美元, 2008年為2350萬美元,2009年又提高到2370萬美元。

        印尼藤製品工業希望奪得中國市場份額

        因為中國缺乏這方麵的勞動力,以致無法應付外國的許多訂單。因此,印尼有關專家認為,藤製家具工藝工業有機會奪得中國藤製品的市場份額。

        印尼藤製品工藝與家具協會(AMKRI)總主席哈達·西納特拉表示,春節後,中國的許多藤製品工業員工返鄉過節,不再回工廠,而選擇就業於電子產品工業。他們認為,這是印尼爭取中國市場份額的機遇。

        中國家具工業無法滿足供應美國的許多訂單,以致轉向包括印尼在內的其他國家訂購。一些中國的投資者把他們在中國內地的家具工廠遷往印尼東爪哇,其中一家企業已在印尼購置47公頃地皮。他們認為,在印尼投資會更便宜。

        西納特拉是馬哈甘商行的業主。他說,要取得中國的訂單並不容易,尤其是印尼藤製品工廠中心的井裏汶廠方也麵臨工人難求的問題。他說,自從開放原藤出口以來,許多藤製品工廠倒閉,員工也另謀他業。他舉例說,當井裏汶藤製家具工廠接獲中國訂單時,要尋求增加100名員工,卻發生困難。其實,以前其員工人數多達1000人。此事成為一種教訓,藤製品技工是寶貴的資產之一,必須得到維持與發展。

        藤製家具次承包商蘇甘達說,5年前他所擁有的藤製品工廠雇用了100名員工,但由於訂單下降,目前僅剩下10人。他說,訂貨出口商認為,他們麵臨的主要問題是難以獲得原材料。即使能獲得原材料,也麵臨質量差、價格貴的問題,收益會隨之下滑。因此,他希望原料優先供應國內工業需求。

        印尼藤製品商歡迎減少藤條出口配額的政策

        藤工藝組織主席巴德魯汀說,如果工業部長偽裝成買方直接下訪現場就會發現,在加裏曼丹與蘇拉威西藤條出產地區有許多藤條存貨,可是100%供外銷。國內藤製品工廠幾乎70%倒閉,因為難以獲得原材料,且無法與中國產品競爭。在印尼藤製品工業的黃金時期,井裏汶有3000家次承包商和632家出口商,而目前僅剩下30%,訂單不多。

        印尼工業部長希達雅特在井裏汶坦承,由於最近4年藤原料問題及在全球的競爭力降低,印尼藤製家具出口降低。他說,2008年出口7.06萬噸,總值2.79億美元;2009年其數量為5.3萬噸,總值1.67億美元;2010年降至4.3萬噸,總值1.08億美元。

        希達雅特從一些大企業家口中得知,印尼藤製品訂單一直降低,即使有訂單,也麵對藤原料缺乏難題。有位次承包商從前擁有100名工人,如今隻剩下10名,手工藝匠也缺乏原料,因此利潤變小了。如今,在井裏汶的藤企業僅剩30%,且幾乎倒閉。

        希達雅特承諾,希望製定的條例能成為印尼藤工業複蘇的資本。除了原料問題外,也將持續推介印尼藤製家具商品作為正版產品。“我們將製定藤工業的規劃,從原料條例、生產程序直至市場策略,以便支持該革新政策。”

        希達雅特說,將對包括原藤在內的農產品采取初步下遊化措施。“已經實施的是油棕產品、橡膠和可可,如果該產品是原料出口,將被課以高出口稅,但如果投資者願意在國內興建加工廠,則將保證原料供應。”(據《印度尼西亞星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