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張安生
詩言誌,畫傳情。中國古代文人對竹子情有獨鍾,他們寫竹、畫竹、種竹,甚至到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境界。竹,被文人士大夫們賦予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古人則從竹子的品性中抽象地表現出所謂高節虛心等象征意義。北宋大文豪蘇軾曾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人品即畫品,畫竹實際上是畫人,沒有什麼比竹更能象征文人的氣節和雅氣。畫竹難,畫能夠表現出天氣的“風、晴、雨、雪”的竹子則更難。現將青州博物館藏的明清畫家竹圖與藏友共賞。
《晴竹》為明代馮起震所作。馮起震,字青方。生於明嘉靖三十二年,益都縣高柳(今青州市高柳鎮)人。他一生“不希仕進”,隱居在家,以教授學生為業,尤善畫竹。他所畫之竹,筆墨狂放,自成一格,素有“馮竹”之稱。《晴竹》為紙本,縱262厘米,橫101厘米。畫中翠竹挺拔,頂天立地,竹節處生枝,枝的末端似鹿角叉出。竹筍節節向上,其下方襯以頑石,巨大的石頭用粗獷的淡墨勾勒,充分表現出石與竹的不同質感。馮起震生活在明末的社會動亂時刻,對社會的現狀頗為不滿。畫麵中有兩枝竹竿呈半截狀,似攔腰截去上端。從畫麵上看隱藏著更為深奧的社會現實,也是畫家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抗爭的寫照。
《雪竹》為明代馮起震所作。《雪竹》為紙本,縱211厘米,橫78厘米,畫麵中四枝修竹的枝葉和頑石上積雪堆白,空中霪雲密布,大雪初霽。他巧妙地運用留白技法,使竹枝和地麵的積雪呈現厚重之感,雪的潔白和竹竿的昂首挺拔,體現了作者寧折不彎的境界和高潔的品質。後人視此畫為馮起震畫竹的技巧與其精神雙方麵體現的上乘佳作。
《風竹》為清代楊涵所作。楊涵,山東益都(今山東青州)人,清康熙時貢生。著有《雲峭詩稿》。據誌書記載,楊涵為了觀竹,經常坐臥於竹下,細心觀察竹的不同形態,領會枝葉偃仰欹斜之勢,做到“胸有成竹”,故所作“脈絡層疊,絲毫不爽”。《風竹》為絹本,縱295.5厘米,橫103厘米。畫麵描繪了田野裏數竿翠竹在疾風中略呈弓形的姿態。風中的嫩竹取斜,和柔婉順;老竹取直,挺拔堅韌。細細品讀,兼有莖瘦節節竦,枝活葉葉動,舉頭忽看不似畫,低耳靜聽疑有聲之感觸,亦體現了“疾風知勁草,瘦竹堪淩風”古之君子堅定不拔的韌勁,說明作者除了具有非凡的筆墨功力以外,還對竹有非常深刻的人格化理解。
《雨竹》為清代呂培所作。呂培,清廣東順德人。工詩、賦、篆、隸,精摹印,又善畫。嘉慶二十四年舉人,一生嗜酒,醉後作蘭竹,頃刻百十紙,能盡顯風露之情態。《雨竹》為紙本,設色。縱166厘米,橫87厘米。
整個畫麵用淺墨色塗染,下方山石聳立,竹筍、花草參差錯落,聚散相生。右側有一勁竹挺拔向上,一棵細竹則在風雨中多姿搖曳,竹枝、竹葉濃淡相間,花、草、竹、石巧妙組合,展現了在天雨沐浴中各種枝葉的淋雨形態。呂培畫雨竹以竹葉的動態變化和墨色的濃淡來表現淋雨的場景,表現堅勁挺拔的竹竿與在風雨之中搖動的竹葉形成動靜的強烈對比,亦是借竹子不怕狂風暴雨,堅韌不拔的君子之風來自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