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特色林業鋪就山區致富路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發布時間:2011年05月25日 瀏覽次數:
    賣花漁村,一個聽上去就會聯想到水麵浩渺、舟楫交錯的名字。
    走進賣花漁村記者卻發現,這裏麵對是山,背靠是山,左連是山,右連還是山。原來賣花漁村不是“漁村”。“千餘年來,村上人都靠賣花為生,並無魚可打,隻因全村形狀如一條活靈靈的遊魚,所以才叫賣花漁村。”村支書洪定勇介紹說。
    這個隻有206戶、700人的小山村,花木產業經濟效益每年高達400餘萬元,人均花木收入6000元。村裏專業花木盆景大戶存款均超百萬元。
    近年來,安徽省歙縣結合推進集體林權製度改革,將特色經濟林、竹林、盆景苗木和森林旅遊四大產業作為高效林業的發展方向,加快林業結構調整,為山區鋪就了一條致富路。
    政策驅動 林產品加工走向集約化
    歙縣是安徽省21個重點林區縣之一,全縣86%的人口是農業人口,82%的麵積是林業用地。林業產業的發展事關百姓福祉。
    林改前,歙縣的林產品加工企業以粗放型經營為主,製約著林業產業的壯大升級。為此,他們建立副縣級領導聯係重點林產品經營加工企業製度,幫助企業解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同時,對連續兩年年加工能力低於500立方米、綜合利用率低於60%的粗放型木竹經營加工企業實行關停並轉。
    歙縣財政每年安排油茶發展專項資金20萬元,對列入統一規劃、具有一定規模並經林業部門驗收合格的高產油茶示範林實行以獎代補,采取“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建立油茶基地,實行訂單收購,使企業跟農戶成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
    政策驅動使歙縣的林產品加工走向集約化。2009年全縣林業總產值8.9億元,占GDP的10%;林農收入達1500萬元,占農民收入比例達25%。
    抱團發展 果品產業形成規模
    歙縣深渡鎮綿潭村是安徽省最大的枇杷種植基地,枇杷園麵積近5000畝,枇杷種植是村裏最重要的經濟支柱。但長期的農戶分散種植,給枇杷的生產、銷售帶來極大不便。2007年底,綿潭村聯合周邊的枇杷專業村,發起成立“歙縣三潭枇杷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剛一成立就為果農辦了幾件實實在在的好事。合作社不但請來了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縣科技局的專家到村裏指導生產,還從縣農委土肥站申請到40噸低價補助有機肥。“市場上賣60多元一袋的化肥,果農隻要10元就可以買到了,就此一項就為我們節省近10萬元。”果農莊保國說。
    在合作社的帶領下,全村枇杷園實行了統一管理,統一防護,統一采摘和使用統一的注冊商標,抱團闖市場,綿潭村的枇杷產銷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好勢頭。
    集體林權製度改革以來,歙縣成立林業專業協會11家,林業專業合作社32家,會員1000餘人,帶動農戶近2萬戶,“一村一品”、“一鄉一果”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優勢帶動 盆景產業突出特色
    洪吉會是賣花漁村的園藝示範戶,前些天她向杭州一個客戶出售兩盆榆樁和一盆羅漢鬆,一次就收入1.5萬元。對集體林權製度改革帶來的變化,她笑著對記者說:“傳統手藝加上好政策,我們賺錢更容易了。”
    2009年,歙縣明確盆景產業發展重點,以賣花漁村盆景生產基地為依托,扶持交通便利的鄉(鎮)培植連片麵積100畝的盆景基地。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家庭利用自家庭院、家邊自留地培育花卉盆景,發展庭院經濟,形成“點、線、麵”相結合的徽派盆景建設布局。
    在政策扶持上,每年安排50萬元資金用於徽派花卉盆景產業發展,主要用於盆景市場和盆景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以獎代補基金等。同時,對花卉盆景產業在稅費上給予減免,在貸款上給予優惠扶持。
    目前以賣花漁村為中心的徽派花木盆景基地已與全國20多家花木公司建立了長期業務合作關係,花木盆景遠銷上海、深圳、廈門、天津等20多個大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