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固基礎潤民生 林區和諧煥生機

——天保工程一期建設係列述評·新區建設篇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發布時間:2011年05月19日 瀏覽次數:

    從貧困閉塞的深山老林到生機勃勃的新林區,從岌岌可危的生存邊緣到脫貧致富向小康邁進,回顧10年天保工程,林區民生改善顯著,林區麵貌煥然一新,林區社會穩定和諧。
    對林區群眾進行“輸血”幫扶,為林區“造血”重生提供支持,被稱為“救命工程”的天保工程守護著天然林休養生息的天地,更支撐起了林區群眾生存的一片天空。
    二次創業,林區煥發無限生機
    天保工程實施初期,大批集中在林木采運生產加工崗位的職工丟了生計,在崗的也是一個人的飯兩個人吃,林區生活舉步維艱。天保工程對林區生活是利是害?初期,林區群眾心中充滿疑慮。
    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是保障生存底線、安定林區民心、改善林區民生的第一步。
    隨著木材產量調減、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經營機製改革的步步推進,大批富餘職工從木材采伐崗位轉移,踏上了轉崗分流再就業的新征途。過去的林場職工變成了護林人、種樹人、企業員工、股東,工資普遍有所上漲。自願接受一次性安置的職工們,自力更生自主創業,開發林下經濟、探索家庭經營,也有了穩定的收入。工作有了著落,解決了溫飽問題的林區人開始在林區的變革中探尋新的發展機遇。

    工程引導林區人找到了新飯碗的同時,也提供了二次創業的平台。從就木材搞林業的框框中掙脫出來,林區人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發展多元化經營和特色產業,各地旅遊、種植、馴養、林副產品采集加工等非林非木產業蓬勃發展,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渠道不斷拓寬,個體經濟、民營經濟等非公有製經濟也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新的經濟增長點如雨後春筍,在林區萌發生長,林區百姓的收入節節攀升,生活有了起色。據統計,工程區職工年平均工資2008年達1.26萬元,與2000年的4437元相比,增幅達185%。農民從林業上獲得人均純收入521元,是2000年的4倍多。
    林區擺脫了對木頭經濟的依賴,走上了依托森林資源發展的富裕之路。新崗位替代了采運崗位,新興產業取代了傳統的木材產業,工程建設為林區百姓指引了生活的方向,林區人信心滿滿,林區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
    配套措施,細微之處體貼民心
    如何讓林區人及時把握工程區發展帶來的脫貧致富機遇?天保工程民生建設若幹配套政策措施及時解決了職工的實際困難,免除了職工的後顧之憂。
    在轉崗分流的過程中,林區職工技能單一,資金不足,限製了轉崗就業的道路,也缺乏自主創業的基礎。於是,各地紛紛結合需求,開展各類技能培訓,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和優惠政策,又製定了一係列操作性強的小額貸款擔保政策,以扶持自主創業、家庭經營等,幫助富餘職工順利實現再就業。
    企業的曆史欠賬也因為工程資金的支持得以解決。黑龍江大興安嶺累計補發拖欠職工退休費6219萬元、補發拖欠工資3.74億元。四川省發放了2003年前重點森工企業部分死亡職工一次性撫恤和遺屬困難補助,並從2006年起將重點森工企業拖欠退休職工的醫療費納入財政預算。多年舊賬清欠了,生活翻開了新的一篇。
    國有森工企業係統內封閉獨立的社會保障體係逐漸和地方接軌,向統籌互濟的社會保險轉變,保障層次提升了,保險風險降低了。工程區職工養老保險納入了省級統籌,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納入地級統籌,工程區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5項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7.9%、88.9%、84.3%、93.0%和83.8%;有的地區還將林業職工家屬和已脫離森工企業的一次性安置人員等各類林區居民也一並納入其中,使林區群眾共享福利。社會保障體係的日趨健全為林區人織就了一張保障生存的安全網。
    對林區百姓的關懷從細微處入手,體貼的工程配套措施溫暖著林區人的心,提升了林區職工的幸福指數,為維護林區和諧穩定構建了堅實保障。
    基礎建設,林區麵貌煥然一新
    低矮潮濕、透風漏雨的泥草房,泥漿翻滾的爛路,橫七豎八的柴火垛和呼呼透風的木板障子圍牆,滿目瘡痍的棚戶區是林區的瘡疤,也是林區人的心病。
    天保工程實施後,國有林區棚戶區和危舊房改造給林區職工帶來了福音。截至2009年底,棚戶區改造竣工540萬平方米,10.8萬戶林區職工告別了草苫房頂、報紙糊牆的板夾泥平房,搬進了水電氣齊全的新樓房,實現了日夜企盼的夙願。林業棚戶區和危舊房規劃改造61.67萬戶,新建住宅3083.66萬平方米,政策陽光照射山林深處,職工心裏有了盼頭,越來越多的林區人將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
    在為職工解決住房困難的同時,林區結合生產布局的調整,逐步構建起了山上生產區、山下生活區,山上山下互為依托、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林區職工從吃住在山上到生活在山下,森林資源隱性消耗大大減少的同時,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也取得了飛躍式提高。
    在山上,滯後的生產配套設施得到改善,多餘林場和儲木場被精簡撤並,或轉為森林管護站;曾經無電、無交通、無通訊條件的各類“三無”管護站改造成了硬化、綠化、美化的“三化”站;林區的安全飲水全口徑納入了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民生道路也逐步納入了全國農村公路建設工程規劃,林區供電、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封閉落後的林區正逐步與社會接軌。
    在山下,人居環境不斷優化美化,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一條條街道整潔亮麗,學校、醫院等設施逐步配套完善,以局址為中心的小城鎮吸引著人口和勞動力的聚集,第三產業發展迅速。林區正向著城鎮化發展,生活正奔著小康水平邁進。
    不僅國有林區職工的住房條件逐步得到改善,深居林區的貧困農牧民群眾也享受到了工程的實惠。實施生態移民工程的西藏天保工程區,結合小城鎮建設,將貧困農牧民群眾搬遷到條件較好的地方定居,牲畜按政策規定實行圈養並給予相關補貼,2503戶、1.5萬人告別了逐水草而居的放牧生活,獲得穩定的安身之所。
    如春天裏的第一聲驚雷,天保工程喚醒了沉寂太久的林區。林區麵貌煥然一新,林區群眾精神為之振奮,激發出更強烈的建設新林區的願望和活力。
    民心聚攏,林區社會穩定和諧
    使林區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天保工程也在潛移默化間作用於人的內心。以天保第一省四川為例,在2008年全省大眾投票中,“實施天保工程”排名第一,位列“影響四川改革開放30周年10件大事”之首。天保工程得到全社會的認同,林區人更是全力支持。
    天保工程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凸顯,對森林資源的管護反哺了工程區的經濟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管護遠比采伐所得效益更大更具有可持續性。於是,更嚴格的天然林保護措施在一些地區出台,新疆放棄對天保工程定產的8萬立方米木材產量,全麵實現停伐山區天然林;伊春林區停止了紅鬆采伐;大興安嶺林區停止了樟子鬆采伐,各地普遍加大了對珍稀天然林資源的保護力度。
    林區職工群眾從依托森林資源發展的多種產業中獲利受益,亂砍濫伐、偷伐盜伐情況明顯減少,四川省森林刑事案件發生率和實施初相比下降50%以上;重慶市天保工程區林政案件數量比工程實施前下降35%,立案調查亂砍濫伐林木數量下降了44%。保護生態的意識深入人心、漸成氛圍,保護森林資源成為林區人的自覺行動,林區現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麵。
    就業狀況全麵好轉,工資收入穩定增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社會保障體係日趨完善……從踉蹌難行到平穩前進,新林區整裝待發,跟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步伐重新上路。下一個十年,天保工程將實施更為普惠林區群眾的民生舉措,助力林區快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