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竹藤網絡中心碩士研究生公共培養方案
一 培養目標
1 思想品德要求:較好地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擁護黨的基本路線,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德優良;具有艱苦奮鬥的作風和求實創新、團結協作的精神;獻身林業,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 專業能力要求:專業能力的要求各專業不同,詳見各專業培養方案;
3 體質要求:具有能適應林業建設和在艱苦條件下開展工作所需要的健康體魄。
二 學習年限
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在職研究生可延長1年。課程學習與論文工作並重,約有1/2的時間用於課程學習,1/2時間用於論文工作。根據實際情況,經本人申請,導師、中心科技教育處同意,報研究生院批準後,可適當縮短或延長學習年限。
三 學分要求
課程設置分學位課和選修課兩類,總學分不少於30學分,其中,學位課不少於18學分,選修課按照研究方向由導師與研究生共同決定。跨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必須補修不少於三門本專業本科骨幹課程並不計算學分。
四 必修環節
1.科研實踐:實踐環節是培養研究生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均須參加實踐環節。在第二、三學年,應結合科研課題參加調研或生產勞動等實踐工作,工作量約為120學時或20個工作日。中心科技教育處、研究生院和導師對研究生進行考核和評定,對未參加實踐環節或考核不合格者不準學位論文答辯。
2.公益勞動:為加強研究生的勞動觀念、群眾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研究生在整個學習期間要參加適量的體力勞動,有考核的公益勞動累計為2周,考核不合格者不予畢業。
3.讀書計劃:導師和指導小組應在研究生入學後製定讀書計劃,開出讀書清單,並列入培養計劃、精讀要求3-5本,泛讀要求5本以上。
4.學術活動:導師應盡可能為研究生到外單位或外地進行試驗、實習、調查研究、參加學術會議提供並創造條件,使其了解學科發展的動向,開闊視野,培養開拓與創新的精神,這是加強研究生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此項活動應納入研究生的培養計劃。研究生在學習期間必須做1次公開的學術報告,報告內容和形式不限,參加各種形式的學術報告會3次以上。報告會必須得到中心科技教育處和導師同意。未達到要求者不予畢業。
5論文發表:研究生在讀期間至少有1篇論文在國內外期刊上公開發表或已被接受采用。未達到要求者不予畢業。
6 文獻綜述與開題報告:碩士生應在導師指導下,通過查閱文獻資料,調查研究,寫出文獻綜述,並進行開題報告。文獻綜述要對本學科的發展趨勢、國外的最新科研成果及研究方法進行論述,並提出自己的看法,由導師評定是否合格。開題報告應包括開題的意義、國內外發展動態、研究內容、技術路線、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及經費概算也要進行說明,開題報告必須有3-5人組成的專家小組進行論證。文獻綜述和開題報告均在研究生入學後的第4學期內完成。在此基礎上,碩士生應在導師的指導下盡快擬定論文試驗工作計劃,並予以實施。
7建立碩士生指導小組:碩士生培養由導師負責,實行導師個人指導與集體培養相結合的培養方式,成立碩士生指導小組。指導小組成員應具有中級或以上相當職稱。
五、培養方式與方法
課程學習的方式可以采取聽課、自學、討論以及報告會等多種方式。根據研究生不同特點,做好個人培養計劃,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加強跨學科、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個人培養計劃要在研究生入學後3個月內,由導師、導師組成員和研究生共同製定。培養計劃應確定學位課和選修課,應對參加生產實踐活動、科學研究以及論文撰寫等做出具體安排。導師和導師組成員要極參與碩士研究生的指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安排科研和其它活動;培養研究生理論聯係實際的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要求研究生積極參加與單位組織的各項活動和社會公益勞動等活動。
六、中期考核
為了加強研究生管理,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必須進行中期考核。考核工作既是對研究生的檢查,同時也能起到交流經驗、發現問題、改進方法的作用。中期考核時間為第4學期,由中心科技教育處負責組織專家組成中期考核小組,對研究生政治表現、文獻綜述、開題報告、綜合能力及健康狀況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進行分流,成績合格者繼續攻讀,考核成績特別優秀者給予獎勵,有條件者可建議轉為博士生,不合格者按照學籍管理規定處理。
七、論文工作與要求
研究生的論文工作是對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能力的綜合訓練。
學位論文的基本要求是:論文的選題應有理論意義或實踐意義,研究結果應有新的見解或能解決實際生產問題,能表明作者具有從事科學研究或獨立承擔技術工作的能力。研究生應以嚴謹求實的態度對待科研工作,獲得準確的試驗數據和資料,並進行認真整理、分析、撰寫論文。研究生的論文應在導師指導下獨立完成,論文篇幅一般在3萬字左右,摘要在1000字左右,要求立論準確,概念清楚,分析嚴謹,計算無誤,數據可靠,文字簡練,圖表清晰。
八、本方案從頒布之日起執行,各條款由中心科技教育處負責解釋。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