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情投入 托舉海西前庭明珠
長樂,海西福建一個吉祥動聽的地名;長樂,中國沿海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
六百年前,正值盛世的明朝洞開國門,鄭和率領航海舟師,從這裏的太平港起錨開航,在28年的時間裏七下西洋,傳遞中華民族友誼,活躍經濟貿易交流,給長樂人一個闖蕩世界的夢。
在這個著名的僑鄉,68萬長樂兒女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敢闖敢拚,勤勞建設,綜合實力持續增長,穩居“全國百強”、“福建十強”縣市陣營。
伴隨著新世紀的曙光,被授予全國綠化獎章的長樂市林業局局長楊渭平,化熱情為動力,變激情為行動,領航長樂務林人解放思想,自我革命,以“科學論證、精心規劃、適度超前”,創新“收、放、擴”的興林思路,精心建設生態林業,城鄉綠化全麵推進,海防林帶體係築成,綠色通道縱橫交織,生態環境優美宜人,真正成為山清水秀,城林盡染的宜居城市。
8年來,長樂市累計新增造林綠化麵積8萬多畝,森林覆蓋率從2002年的28.3%上升到現在的34.3%,綠化率從58.9%上升到了78%。長樂市由此跨入了全國綠化模範先進行列,成為海峽西岸前庭院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
麵朝大海,僑鄉花開。長樂務林人拓展世紀視野,樹立世界眼光,高品位、有特色地規劃林業發展藍圖,高標準,高水平有序推進生態建設,提升了長樂競爭力,昔年闖蕩海內外的遊子,紛紛把目光轉到家鄉,再圓一個建設繁榮家鄉的嶄新夢。
海防瑤碧 構築百裏綠色長城
2009年4月26日。北京。全國政協常委會議廳。
全國綠化獎章獲得者楊渭平,作為中國林業的基層代表,與被譽為改革風雲人物的昆明市委書記仇和、中國電視傳媒拓荒人的原中央電視台台長楊偉光、大寫舞蹈浪漫史詩的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張繼鋼一道,被授予第8屆中國時代創新人物獎。
楊渭平局長引領當地務林人和人民群眾,沿著百裏海岸線營造“生命林”,構築了一道堅固的“綠色長城”。折射出了中國林業的時代元素,生動詮釋了基層前沿務林人的時代形象。
楊渭平帶領長樂務林人把事關長樂安全的海防林建設體係,作為林業生態建設的突破口,重新認識林業對長樂發展的作用與使命,全麵調配林業資源,將一份舉全局之力形成的長樂市近中期林業工作規劃提交給市委決策層。
這個規劃體現了長樂市林業局新班子謀全局、求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將林業生態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先後成立了市綠化委員會、綠色通道建設領導小組、治理“青山掛白”工作領導小組等領導機構,出台了《關於加快林業發展建設生態長樂的決定》,實施了長樂市近中期林業工作規劃。
規劃明確了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打造城市森林景觀和沿江沿海防護林兩大體係,高標準地建成公園休閑區、林木觀賞區、防護屏障區三大功能區的目標。在實際操作中,既立足當前,又麵向未來;既顧全整體大局,又處理個案利益;既重視林農生存生活,又兼顧生態社會效益。在宏觀上突出背景山林和生態圈層,營造植物群落,建設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生態風景林;在中觀上突出路網、河網、城鎮公園的綠化景觀,做到喬木、灌木、花草科學配置,使之成為長樂的“綠色藝術長廊”;在微觀上突出社區園林景觀,采取拆遷增綠、垂直掛綠、見縫插綠、空中造綠、拆牆透綠等辦法,使綠色成為每個鎮街、鄉村社區的基本色。
2003年春天,長樂務林人從當年鄭和率領明朝龐大船隊下西洋的追夢海邊,拉開了構築堅固海防林帶的建設帷幕,變紙上規劃為保長樂安全的海防現實。
按照國務院劃定沿海特殊保護林帶的標準,長樂全境海岸線長度達80.5公裏,當時的現狀,防護林的主力樹種木麻黃林帶老化,樹種結構不夠合理,有的養殖戶擅自占用林地林木發展養殖業,遭到了不應有的人為破壞。
為了種好管好沿海一線的“生命林”和“保安林”,長樂市林業局積極探索建設路徑,創新管理機製,不回避長期存在的現實問題,科學地提出了“收、放、擴”理念。收,即針對沿海基幹林帶長期管護主體不落實的現象,按照森林、林木、林地權屬主體不變,把管理權收歸市級統一管理,強化建設與管護,進行全線埋設界樁,通過退耕、退果、退養還林,有效提升防護功能;放,即適當放寬二線林帶管理,運用市場機製,鼓勵集體、企業和個私營林造林,充分調動林農的積極性;擴,即全麵發動社會力量,利用廢雜地、閑置地建設鄉村公園,在房前屋後、河道水係種植名貴樹種,擴大新的綠色領地,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
未到現場根本不可能深知海防林建設的艱辛和難度。和西北荒漠地區相比,海防林前沿地帶的種樹和管護難度更難一籌。我們查閱資料發現,一個風口地塊植樹需連續進行多次栽種才取得成功。首先,要種植一種特有的草本植物(沙杆草或狗牙根)來固定流動的沙灘,兩年後才能將特定的適生樹種進行種植,再經過二、三年的精心管護,才能成為發揮作用的防護林。
長樂務林人在不辭辛勞、起早貪黑地植樹造林之際,也有人不理解,認為東南沿海有台灣的阻擋,不會發生海嘯等重大自然災害。市林業局通過查閱史料得知,1919年9月23日,長樂發生了淹死269人、丁壯流亡8000餘人、淹沒農田14萬畝、毀滅民房2.6萬多間的災難性海嘯。
2004年印度尼西亞海域海嘯15萬人死亡的慘痛現實,使長樂的幹部群眾明白了海嘯的災難性。2005年10月2日,“龍王”台風的登陸,長樂傾盆大雨,降雨量達到206毫米。在史實和現實麵前,長樂人真切地意識到了海防林建設的重要性以及責任感和危機感。
2005年,長樂市在完成沿海沙岸基幹林帶收歸市統一管理工作的基礎上,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省林業廳將長樂市列為全省沿海防護林建設示範點的重大機遇,全力推進沿海基幹林帶建設。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常委會、市長辦公會專題研究部署沿海基幹林帶建設工作,加大投入,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製定了沿海基幹林帶建設工作方案,將其作為抗災減災工作的重要項目來抓,列入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重點項目。
長樂市委、市政府對沿海基幹林帶建設工作高看一眼,厚愛一分,打破常規,常委會研究批準了在市林業局內設沿海基幹林帶建設管理處,為副科級事業單位,核定5名事業編製,經費由市財政全額撥款,專門負責全市沿海基幹林帶的建設和管理工作。
長樂市林業局先後出動勞力300多人次,在全市50多公裏的沙岸上,每隔100米埋設1根水泥界樁,設置永久的保護標誌。涉及7個鄉鎮36個村和1個國有林場,進一步明確了沿海基幹林帶的範圍,規定沙岸從適宜植樹地方向岸上延伸200米;岩岸以臨海第一座山一麵坡為界;泥岩地帶以海堤為界向外延伸至適宜種植紅樹林的地方;配置了20多名專職護林員,強化了管護力度。
長樂建設沿海基幹林帶過程中,將清理基幹林帶內的各類非法養殖場、采砂場作為重點難點。長樂市林業局組織8個工作組深入一線調查,對林帶內的各類養殖場、采砂場、農地和果園進行詳細的調查和分類,並結合實際情況,向市政府提出科學合理的分類處理意見。市政府先後3次召開專題協調會,廣泛征求意見後,出台了長樂市沿海基幹林帶實施退耕、退果、退養還林的工作計劃和補償標準,完成“三退”麵積2000多畝,兌現補償金2900多萬元。
每年冬春植樹季節,市林業局領導班子成員進行分片負責,組織技術人員對宜林荒灘荒地、低效林分和退耕(果、養)地等進行規劃設計,因地製宜組織實施。6年累計完成防護林帶造林和低效林改造麵積1.2萬多畝,投入資金1300多萬元。
把綠色還給海岸,把利益送給人民。長樂農民的耕地一直延伸到海邊,以前,風暴一來,攜帶著沙塵長驅直入,大片良田瞬間被毀。受惠於沿海防護林工程,沿海流動沙丘麵積逐年減少,沙改田麵積穩步增加,許多過去寸草不長的沙荒地,如今變成了囤糧田和“聚寶盆”。
林權改革 推進長樂生態文明
長樂市林業局本屆領導班子組建時,正值福建省率先在全國探索性開展集體林權製度改革。
長樂市土地總麵積103萬畝,林地麵積41.3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19.3萬畝。2003年春天,福建省林業廳將長樂市列為沿海地區林權改革試點,長樂市林業局把它擺到了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
林改之初,長樂沒有現成的經驗借鑒,他們的情況與全國先行的三明、南平林業有許多不同的地方,照搬照抄行不通。長樂市林業局把林改工作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局中,結合長樂的自然山水、人文曆史和綠地現狀,通過林改的新機製,“激活一條江(洞江)、做旺兩片區(裏仁工業區、濱海發展區)、扮靚三座山(六平山、董奉山、南陽山)、打通四扇門(東擴、南進、西接、北引)”,溶“山、水、江、城”於一體,實現“城在林中、樓在園中、人在花中”的大美格局。
長樂在林改中充分尊重林農意見,把林農作為林改的主要受益者,吸納當地群眾參與,公心至上,使林農盡快從林業發展中受益。林業經營管理上,尊重林農的自主經營權,放手經營,林業部門跟蹤服務,強化對林農生產的科技、信息、金融服務。符合民情的長樂林改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總結出許多寶貴的經驗,成為省、市沿海地區林改的樣板。
長樂市林業局並不是把林地一分了事,而是從科學發展的角度,實事求是地探索符合當地老百姓願意接受的改革模式,以改革促發展,以改革來破解農村林業發展的瓶頸。他們通過宣傳國家和省市穩定林地家庭承包政策,健全林權登記,規範森林資源流轉,鼓勵規模經營。因地製宜,采取聯合經營、專業經營等模式,建立健全主體落實、監管到位、補償合理、責權利相統一的經營管理機製。鼓勵農民以林地入股,嫁接資金、技術組建股份製經營;幫助農民牽線搭橋建立股份製原料林基地,促進林業規模經營和集約經營。
解放思想是務林人永恒的主題。局領導班子要求務林人有所作為,時刻明確上級盯住的中心工作是什麼?清楚市黨政領導最想幹的是什麼?清楚人民群眾最急切需要的是什麼?
長樂市林業局主動作為,對工業項目征占用林地提出“占一補二”,即征用一畝林地需要新增造林麵積二畝,每畝增收專項造林資金6000元,這樣既縮小了林地與其他地類的價格差,又解決了造林資金不足的問題,得到了省林業廳的讚許和支持。
福州長樂國際機場高速公路是福建省的重要門戶通道,轄區內的峽漳線、福北線、兩港線、西澤線是四通八達的重要交通主幹線。長樂市林業局經過認真調研,提出了“借地建綠”、“租地建綠”的思路,按照“不求所有、隻求所在”理念,由市林業局實施造林,供地者擁有林木收益權,同時每年向農戶交付造綠租地費每畝300元,時間與農地承包經營期相同。
“人在家裏躺,錢在樹上長”,這是一位“租地建綠”農民的肺腑之聲。這位老者姓林,年老體弱,已無力種地,他租出二畝多地給市林業局造林建設綠色通道,不用下地勞動,就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這樣既解決了綠色通道的用地,也解決了農民的收益問題,領導高興,農戶滿意。
此外,長樂市林業局還動員和引導華僑、企業家以“綠色回報社會”,通過冠名權、表彰等形式進行認種認養,先後有華僑、企業家捐資2000多萬元,對閩江南岸綠色長廊、峽漳線綠色通道、城市森林公園等冠名造林綠化,麵積達5000多畝?,大大激發了廣大幹部群眾愛林護林的熱情。
“種下一棵名貴樹,留給子孫一棟別墅”,這是長樂市林業局發動群眾在房前屋後、河道水係種植名貴樹種的宣傳標語,他們每年推動10個村作為示範點,安排100萬元購買名貴樹種,無償供給農民種植,幫助農村綠化美化家園,有效改變了農村麵貌,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贏得了老百姓的讚賞。
長樂市林業局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有為有位,利用創建“清潔家園”、清理農村垃圾廢雜地等建設鄉村公園,給予資金扶持、苗木提供,全市建造了大小不一、形式多樣的公園260多個,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城林盡染 亮出民生優先底色
“城”林盡染綠長樂。近幾年來,長樂市創新城市林業,圍繞城鄉主題公園建設求是創新,找準時空坐標,把握建設方向,勇於探索實踐,將林業的生態功能向城鄉建設一體化推進,發展方式向社會化拓展,惠民範圍向全社會融彙,在推動傳統林業向現代林業的轉型中留下了堅實的探索足跡。
在現有體製下,多數地方把城市綠地係統建設與林業隔離起來,使林業部門心有餘而力不足。大多數人認為,把公園建起來就是成績,建得大、有器材的公園就是好公園,而忽視了大綠量賞心悅目的根本需求。
長樂市林業局按照中央“生態文明”的先進建設理念,采取“政府牽頭、社會化運作、市場化籌資”的建設思路,廣泛吸引社會資金的融入。
建設南山公園時,長樂通過出讓公園內設施、景點冠名權等方式,吸引企業和民間個人資金1000多萬元,新建南山公園20多個景點,為城區新增綠地麵積80公頃。
建設城市森林公園時,組織企事業單位認種認養,通過種植紀念林,機關幹部種植“公仆林”,駐防部隊官兵種植“八一林”,青年學生種植“團員林”等形式,營造城市森林公園,麵積1100多畝。
長樂市林業局堅持以人為本,以滿足城鄉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找到新的工作坐標,提出“山上提升、山下延伸”的大林業格局,把建設城鄉公園視為重要的生態公益林係統,最大限度地貼近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使公園內的土壤、空氣、水域、花木和野生動植物等要素成為有機的自然生態係統。如今,長樂市形成了以董奉山國家森林公園、城市森林公園為骨幹,鎮鄉、街道、村居森林公園相結合的三級森林公園發展框架。先後建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係統良性循環的“綠色生態公園”260多個,使全市城鄉達到了“生態係統良性循環、公園維護高效低耗、宜居環境優美宜人”的目標要求。
位於古槐鎮的董奉山國家森林公園,規劃麵積1.7萬畝,由董奉山、竹田岩和臘溪源三大景區組成。公園彙聚名人(與華佗、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的董奉)、名山(福山)、名水(臘溪)、名樹(千年騎岩紅榕)、名果(青山貢果龍眼)於一身;集人文景觀、地文景觀、水文景觀、生物景觀、天象景觀於一體,既承載著千年曆史積澱,又獨具文化旅遊探幽之魅力。青山貢果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森林文化遺產。竹田岩景區另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手書刻字“桃源洞”、千年古寺西興寺等曆史遺跡。臘溪源景區有蟒蛇舔水、獅頭洞、天紳瀑、石破天驚等著名景點,並以其林茂、水秀、穀深的原生態風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2008年12月25日,經國家林業局批準,準予設立董奉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定名為“福建董奉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城區東南角的長樂城市森林公園,總麵積17平方公裏。公園規模宏大,綠色景觀眾多,生態設施配套,是市民休閑勝景。親眼目睹建設的休閑市民回憶說,市林業部門發動全市人民美化家園,先後在公園新植林木900多畝,栽植了名貴的桂花、櫻花、白玉蘭、刺桐、紅楓等觀賞樹木,改造了原有的森林植被,使森林景觀自然和諧。
位於長樂市嶼頭村的百福公園,是長樂市最大的農村公園,占地麵積700多畝。在這一造福利民工程中,林業發揮積極作用,在園中精妙構思,建成了福、祿、壽、喜、財和海峽兩岸姐妹林為主題的文化生態園。我們在現場看到,公園綠樹成蔭,龍眼貢果碩果累累,當地百姓來此休閑,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猴嶼森林公園由大脈山、牛項山“森林人家”休閑區和屏山北麓的洞天岩風景區組成,山上名木古樹濃蔭蔽日,總麵積8000多畝。市林業局穿針引線,華僑捐資700多萬元修建了洞天岩山門以及亭、台、樓、閣和停車場及登山道等,以山上奇岩怪石為依托,開發了“狀元洞”等景點,形成了獨特的旅遊風景區。
晦翁岩森林公園的原始森林覆蓋率在90%以上,是長樂常綠闊葉林保存最完整的森林景區。1.2萬畝林區內生長著鬆、榕、柏、杉、樟、楓等天然古樹名木360多種,其中百年以上的奇花異木180多種,千年以上的30多種。這片常綠闊葉林,是820多年前從學於理學家朱熹的劉砥、劉礪世代子孫保護下來的“風水林”。公園內還有大小名勝古跡200多處。
林業公園的建設,激活了長樂市的生態旅遊經濟。“鄭和史跡遊”、“濱海風光遊”、“名人文化遊”,讓長樂市成為“中國旅遊最佳目的地”,和“中國旅遊最佳城市”的稱號。長樂城鎮的人均公共綠化麵積超過了13平方米,40%的社區是綠色社區,新建社區全為綠色社區,城區居住環境得到優化。無論你漫步到哪裏,都會看到一座座風格各異的綠色公園,有的地處蒼翠的山坡上,有的地處流淌的水源邊,有的建在繁盛的森林裏,座座獨具一格的園區,成為生態長樂民生建設的靚麗風景。
潔淨的森林空氣,負離子宜人的生理效應,優美的綠色環境,同時也拉升了長樂的整體經濟發展,2009年長樂市實現國民生產總值680億元。
優化融入 以衝刺狀態奔跑
踏石顯印,抓鐵留痕。2010年初春,長樂市把“十一五”的“收官”年定為“城鎮化建設年”,確立把拓寬峽漳路、改造濱海大道等49個項目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項目。
新年新氣象,林興長樂興。新年伊始,長樂市“兩會”剛一結束,長樂市林業局領導班子便提前融入經濟建設和民生工程,局領導帶領機關工作組深入鄉鎮逐一細化落實,深入基層務實工作。在我們的眼中,長樂林業不僅僅是在跑,而且是以衝刺的狀態在奔跑!
2009年4月3日,從國務院領導手中接過國家綠化模範(縣)市獎牌的長樂市市長林文芳,在2010年市人大工作報告中曆數生態建設:“加大生態工程建設,持續推進蓮柄港河網、陳塘港河道、洞江流域綜合整治,實施閩江河口濕地保護區生態恢複工程,整治文嶺東湖、潭頭西湖;加大造林綠化力度,改擴建石屏山森林公園、江濱公園等園林綠化景點。落實造林更新麵積1.04萬畝,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2%,綠地率37.2%。”
國家林業局原副局長趙學敏對我們說:“長樂市林業局的領航人有思想,有創意,有辦法,他們抓的閩江河口國家濕地公園和濕地保護區建設,也是長樂的林業亮點”。
長樂閩江河口濕地屬於典型的濱海濕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非常重要的驛站。他們主動承擔管護責任,協調海洋漁業、水利、國土、環保、農業等多個部門,采取有效辦法保護“地球之腎”。充分利用“世界濕地日”、“愛鳥宣傳月”、觀鳥比賽,拍攝濕地專題片,邀請省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視察,印發濕地宣傳冊,組織誌願者清理濕地垃圾……每一個活動都成為濕地保護的傑作。
付出終有回報。2007年12月,長樂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被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11月,國家林業局批準長樂閩江河口國家級濕地公園,成為全國150個濕地重點建設項目之一。
閩江浪濤洶湧,東海煙波浩淼。臨山依江瀕海的長樂林業,正以嶄新的姿態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