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一場史無前例的集體林權製度改革,在神州大地全麵推開。春風吹來萬戶忙,群山添綠林更茂。
明晰產權,完善政策,切實把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明確到戶,是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的精髓。林地承包到戶後,農民真正成為山林的主人,擁有了林木經營權、處置權。林農拿到林權證,吃下了“定心丸”,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沉寂的山林活起來,質樸的農民樂開懷。通過林改,集體林區造林麵積大幅度增加,森林資源得到精心管護。
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我國集體林權製度改革成效顯著,有林地中個體經營的麵積比例明顯上升,五年間上升11.39個百分點,2008年達到32.08%。個體經營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別占全國的59.21%和68.51%。農戶已經成為我國林業建設的骨幹力量。在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的推動下,造林麵積持續增加。2008年全國完成造林7157萬畝,同比增長22.1%。
林農忙起來
——家家戶戶行動 熱火朝天造林
林改後,集體林從“我們的”變成了“我的”,使蘊藏在農民群眾中的巨大能量得到集中釋放,農民就像解放區參加土改和上世紀80年代實行農田大包幹一樣,積極造林護林。 “要我造林”變成了 “我要造林”,家家戶戶齊行動,熱火朝天大造林。農民敢於投入、舍得投入,山當田耕,樹當菜種,處處可見林農忙碌的身影。
江西省武寧縣長水村林改後,林業站發下來的樹苗大家爭著要,搶著栽,有些村民甚至想方設法籌錢買苗。2005年~2008年,長水村造林數量超過了前20年的總和。村民在自家山林裏加大投資,用於造林、修路、護林。村民張友斌在分到的千餘畝林地裏投資10萬多元。三組的31戶林農共投入40多萬元。
2008年冬,湖北省南漳縣有1270戶棄山外遷的農戶返遷老家經營山場,有13626名返鄉農民工投身植樹造林。
安徽省巢湖市2009年有3000多名務工經商人員返鄉承包山場或在自有山上造林2.7萬畝。貴池區組織返鄉農民在承包山上植樹造林,全區農戶零星造林麵積已達5000畝。
遼寧省本溪市東營坊洋湖溝村林改以前每年造林僅有300畝,林改後年造林麵積達到2000畝。全村229戶承包戶,186家農戶發展了五味子、刺龍芽、林下參、大葉芹等林下經濟9000多畝。
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鎮的集體林地以前無人經營管護,經常發生林火。林改後,鎮上把包括近萬畝荒山荒溝在內的3萬多畝林地分給了村民。如今,昔日無人問津的荒山林地有人看護,林內雜草也被清除,立地條件好的地塊還種上了油鬆、板栗等。村民趕集經常光顧苗木市場看苗買苗,每逢附近有林業科技下鄉活動,人們紛紛前去谘詢和索要技術資料。冷清的荒山荒塬一下子變得活躍起來。
森林覆蓋率已達64.5%的湖北省南漳縣,有山場427萬畝,農民人均林地8畝。林改以來,全縣參與速生楊建設的農戶超過2.3萬戶,造林麵積達10萬畝的鎮有3個,麵積過萬畝的村有10個,麵積過千畝的戶有13個。城關鎮李家院村楊國軍2008年聘請專業隊造林400畝,2009年完成造林450畝。他承包的1200畝山場,一棵棵新植的楊樹綴綠了荒山。
山林活起來
——合作經營林業 催熱社會造林
推行林改,並不是把山林一分了之,關鍵是把林業生產要素優化組合,促進林地資源變成資本,讓山林活起來、林農富起來。林改一係列好政策,激發了社會各界投資林業的積極性。各種專業造林隊、林業經營大戶、聯合公司、新型合作社,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擁有山林經營權的農民,不僅自己舍得出錢出力經營自家的林子,還創造性地把自家的山林作為資本進行運作,與企業聯營辦林業。
在江西省,從2005年至今,社會造林麵積逐年增加,占每年造林總麵積的70%以上。社會造林正取代以政府和部門造林為主的模式,壯大成為主力。2007年銅鼓縣造林4.2萬畝,其中民間資金造林占61%,是林改前民間造林的20倍。武寧縣林改以來民間造林麵積達到15萬畝,在新造林中,非公有製比重近90%,個人造林比重從2004年的不足40%提高到近80%。
安徽省安慶市通過租賃承包、農戶自營、聯戶入股等形式,吸引社會資金投資造林,2009年社會造林所占比重達90%。內蒙古自治區杭錦後旗林改後掀起了植樹造林的高潮,由造林以集體為主、國家補助,轉變為個體、外資、聯合體、集體等多種經濟成分踴躍參與,許多地方湧現出造林大戶、造林專業隊。
通過林改,遼寧本溪縣興起了投資山林熱。東營坊鄉洋湖溝村有林地麵積4.4萬畝,人均51畝。林改前後,全村每年投入林業的資金由不足2萬元增加到11萬元,從事林業生產的農戶由123戶增加到217戶,搞林下產業由11戶增加到186戶,全村來自林業人均收入由2600元增加到3000元。改革三年來,全村新增造林4000畝,發展林下參7000畝,發展紅鬆幹堅果經濟林2500畝,種植山野菜2000畝 。村民朱廣勝與嶽父家合夥發展了160畝林下參、40畝紅鬆幹果經濟林、40畝大葉菜芹山野菜;村民侯希誌聯合兄弟姐妹投資種植1萬多株刺龍芽,成功扡插2000株五味子苗。
雲南省武定縣獅山鎮西和村在林改中積極引導群眾投資開發荒山。在林業部門的支持下,先後從外地調進7000多棵核桃苗,全部種在荒山上。全村以家庭造林為主,聯戶造林和集體造林為輔,共種下板栗1800多畝、核桃 200多畝、大樹楊梅70餘畝。全村板栗麵積已達7000多畝。有10多戶林農還籌劃著要在山上建生態果園、辦“農家樂”。
林子管起來
——人人都是護林員 家家管好“自家林”
林改之初,曾有人擔心:林子分到個人手中,老百姓能不能管好,萬一全砍了咋辦? 林改後,農民們用實際行動作出了最有力的回答:林改後不僅沒有出現亂砍濫伐的情況,反而出現了全家護林、合作護林、精心護林的可喜現象。
在河北省讚皇縣,林農在荒坡、荒灘都種上了樹苗,近山坡上新栽的一行行核桃樹搖曳著枝丫。村民王和平說:“林地成了自己的,不睡覺也得管好啊!” 如今的讚皇山區,山上植被茂密,山下河水清澈見底。
59歲的鄧文山是福建邵武市水北鎮上坪村村民,他家有200多畝竹林,現在正是竹筍生長期,老兩口幾乎天天在山上,不僅看護林子,而且還在竹筍旁插上標簽,像選女婿一樣護筍留竹,把林子收拾得比菜園子還精細。
過去,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都是林業部門、政府部門的事兒,群眾根本不關心。山上著火、幹部打火、群眾觀火、領導惱火,因產權不清造成的“防火怪圈”隨處可見。分林入戶後,防火、防蟲這些事兒成了林農“自己家的事兒”,他們比誰都上心。江西省銅鼓縣大槽口村村民2006年就自發成立了“三防”協會,組成森林管護巡邏隊、森林消防隊和森林病蟲害防治應急隊。村民陳小明說:“以前村民隻有管護責任,沒有收益權利,現在山林是自己的了,管護起來更有勁了。”據統計,2009年,全國森林火災發生起數和受災麵積比2008年分別下降了38.4%和18.4%,受理森林案件數量下降了23.1%。
“山還是那座山,可那是我的山。林不再沒人管,我是永久的護林員。”一首林改之歌唱出了林農成為山林主人的自豪和喜悅,唱出了他們對山林的熱愛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