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環保竹籃送進哥本哈根氣候大會

來源:錢江晚報 發布時間:2009年12月10日 瀏覽次數:

    50隻由本報讀者製作並委托記者帶到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環保竹籃,8日在貝拉會議中心贈送給來自世界各地的50名與會代表、媒體記者。環保竹籃成了大會代表們眼中來自中國浙江的珍貴環保禮物。 特派記者 朱國平 攝

    本報記者遞上的環保竹籃成了大會代表和媒體記者們眼中來自中國浙江的珍貴環保禮物。 特派記者 朱國平 攝

    從中國到丹麥,從浙江到哥本哈根,飛越7000多公裏,50隻由錢江晚報讀者製作並委托記者帶到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環保竹籃,8日在貝拉會議中心贈送給來自世界各地的50名與會代表、媒體記者及其他參會者,把中國浙江民眾從自身做起,減少排放,保護環境的行動與聲音帶到會場。

    竹籃傳遞

    浙江民眾環保聲音

    這些竹籃由錢江晚報讀者、浙江永嘉農民陳飛提供,他長期關注環保事業,並在村裏倡導使用竹籃,拒用塑料袋。他當選中國人大代表後,提出了限用塑料袋的提案,並推動了中國限塑法規的出台。

    氣候大會開幕前,他獲悉錢報記者將赴哥本哈根采訪的消息,便主動前來聯係,希望記者捎帶竹籃送給參加會議的代表,展示中國民眾的環保意識與倡議。

    昨天是氣候大會第二天,記者背上竹籃,坐城鐵轉地鐵來到主會場貝拉中心。過安檢時,裝竹籃的箱包被久久留在掃描透視機中,安檢員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後要求記者打開包裹。記者解釋說,這是毛竹製作的籃子,是綠色環保製品,將作為禮物送給出席會議的代表。保安明白了記者的意思,連連表示讚許並迅速放行。

    挪威記者

    要把竹籃寫進報道

    第一隻竹籃在新聞中心送出。收到這份禮物的是挪威女記者Anne Vinding,來自一家名為VG multimedia的媒體。收到竹籃,她一臉驚喜地說,“這是綠色製品,可以重複使用,非常好”,還連連表示感謝。

    在每一個籃子裏都放著一份去年《人民日報》對陳飛推廣環保竹籃報道的複印件。因為擔心老外看不懂,記者又打印了一份英文簡介。看了介紹,Anne對中國普通民眾的環保意識與自覺的環保舉動非常感興趣,她決定圍繞這件事寫一個報道,並希望記者提供更詳細的資料。

    免費的環保竹籃

    成了搶手貨

    摩洛哥的會議代表英語不溜,看了說明之後還是不太明白,隻好叫來一旁的同伴翻譯,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後邊感謝邊稱好。

    而來自印度一家名為INXNEWS電視台的記者Pierre Mario Fitter長得非常帥氣,還能說幾句漢語,交流起來方便了許多。拿到記者送出的竹籃後,小夥子上看下看仔細端詳後連說“很好,很好”。接下來他想說一句話,比劃了好長時間記者才明白過來。原來,他想問是不是免費的。他貌似不太相信這樣好的竹籃不用花錢就可獲得。當聽到記者說是禮品,“FREE(免費的)”時,小夥子會心地笑了。

    Pierre向記者了解中國浙江毛竹的情況,知道毛竹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生長很快,可以製作各種環保產品後說,“可惜,印度毛竹很少,不知可否植種,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發揮作用。”

    一旁的剛果女記者Rosaliev看到記者在贈送竹籃,急急地插話進來,也想要一個籃子。“這是環保工藝品嗎,能不能送我一個?”在她眼裏,環保竹籃就是個精美的工藝品。

    大會代表為錢報讀者

    留言共勉

    氣候大會會場貝拉中心內,行色匆匆、表情嚴肅的大都就是各國代表了。記者攔下一個,就送出竹籃。來自丹麥的Jens Madsen明白記者的用意後,高興地收入籃子,還讓記者給他5分鍾時間,仔細思考後寫下了整整一頁文字,呼籲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威脅。

    來自多哥的Yacoubous是代表團的官員,他正要去參加“77國集團+中國”的閉門會。他也停下匆匆的步伐收下竹籃,讚歎中國人的手工技術很好,環保意識更高。“中國政府提出減排目標,中國民眾從自己做起,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了貢獻。”

    50個竹籃很快就送完了。許多記者、政府談判代表、非政府組織成員還為本報讀者留下了簽名,和保護環境的共勉之語。來自德國的大會代表Emane這樣寫道:“共同行動,拯救地球,為了未來,為你,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