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設工程是生態遊憩發展的基礎——專家學者為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獻計獻策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發布時間:2009年11月17日 瀏覽次數:

    編者按

    生態旅遊作為一種新興的旅遊形式,作為有效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一種重要的旅遊模式,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目前,生態旅遊已成為我國旅遊業中增長最快的一部分。

    生態旅遊發展的基礎靠什麼?生態旅遊的概念應該如何界定?當前我國旅遊經濟發展的形勢如何?日前,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辦的第六屆中國生態旅遊發展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科研院所、景區及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專家學者就相關問題進行了交流與探討。

    透過論壇“走進綠色旅遊,感受生態文明”的主題,記者感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參與、推動生態旅遊發展的良好氛圍。而生態旅遊的發展,也必將為建設和展示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作出更大更積極的貢獻。近年來,我國生態旅遊業的發展可謂如火如荼。生態旅遊作為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不僅帶動了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當地居民的增收致富。

    目前,社會各界對生態旅遊的關注度、參與度都空前高漲,而這些因素也為推動整個生態旅遊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可以說,生態旅遊的開展在讓人們回歸自然,充分了解自然、曆史文化的同時,也為拉動內需,增加就業,保證經濟增長,轉變消費模式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生態旅遊的發展要維護務林人的利益

    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生態建設的好壞,直接關係到生態旅遊業與當地經濟的發展。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如此。

    多年來,我國實施的天然林保護工程、三北防護林體係建設工程等生態建設工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表示,我國的生態建設,特別是林業建設,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麵發揮著增加碳彙的作用,它從客觀上保障了生態遊憩的順利開展。“正是這些生態建設工程為生態遊憩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他看來,生態遊憩是在和大自然密切接觸的條件下進行的符合生態原則規定的遊憩活動。“遊憩的概念寬於旅遊,現在的旅遊有必要向遊憩延伸。由於生態遊憩具有保健性、觀賞性和知識性等特點,因此僅看風景是不夠的,要把遊客留下來,讓他們在這裏進行療養,特別是老年人,要讓他們進行季節性留居。”沈國舫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談到生態建設工程與生態遊憩的關係時,沈國舫認為,二者的關係是密切的,是不可分割的。他說,由於曆史上長期的破壞,使我國的自然生態麵貌已經大量喪失了原始麵貌,因此殘存的具有原始風貌的自然景觀特別珍貴。而生態建設工程中的自然保護區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可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現在很多地區開展的生態旅遊,實際上都是在這些工程的保護下才運作、開展起來的。同時,我國的生態建設工程有利於總體上改善區域生態質量並創建出新的自然景觀,為大量國家森林公園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北京西山原來是荒山一片,現在經過多年的植樹造林顯現出了成果。如今,看紅葉不僅可以到香山,還可以到八達嶺、蟒山、西山林場等地。”對於這些經過幾代務林人艱苦努力換來的豐碩成果,沈國舫在感慨萬千的同時,也發出了呼籲:“我們一定要記住,‘喝水不忘掘井人’。各地區、各部門在開展生態旅遊建設的過程中,一定不要忘記當年為打下這些基礎的生態建設者們所立下的功勳,要維護他們的利益。”

    ◆生態旅遊的概念應清晰界定

    生態旅遊的定義提出至今已有20多年,但其內涵界定依然模糊。據不完全統計,國際上與生態旅遊相關的概念有240多條,但至今還沒有令大多數人信服的統一定義。這些概念的表述或層次不同、或出發點不同、或範圍不同,造成了人們對生態旅遊的理解也大相徑庭。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森林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吳楚材告訴記者,經過篩選,他們保留了182條定義。之後,根據定義內容,他們又將這182條定義歸納為6類,即保護中心論(生態旅遊=觀光旅遊+保護)、居民利益論(生態旅遊=觀光旅遊+保護+提高社區居民收入)、回歸自然論(生態旅遊=大自然旅遊)、負責任論(生態旅遊=負責任旅遊)、原始荒野論(生態旅遊=原始荒野旅遊)、環境資源論(生態旅遊=追求良好的生態環境)。其中,對於環境資源論的說法,吳楚材十分讚同。他說,環境資源論是城市和集中居民區的居民為了解除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為了健康長壽,追求人類理想的生存環境,在郊外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去保健療養、度假休憩、娛樂,達到認識自然、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的目的的一種旅遊活動,這種旅遊也叫生態旅遊。

    “隻有將環境作為生態旅遊的研究對象,將環境資源作為生態旅遊開發的主要內容,從旅遊動機、旅遊目的、旅遊市場出發進行研究,才能將生態旅遊落到實處,才能在市場上具有可操作性,也才能使生態旅遊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目標。”吳楚材說。

    ◆加速生態旅遊發展要迎合市場需求

    今年上半年,我國入境旅遊6206萬人次,同比僅下降4.4%,而國內旅遊人次和收入在上半年卻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速度。

    “自去年年底以來,我國旅遊業的市場表現,總體保持增長,三大市場呈現‘兩升一降’的格局,即‘國內升、出境升、入境降’。”中國旅遊研究院旅遊政策與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宋子千對上述數據給予了解釋。同時,他表示,由於我國旅遊業的發展正進入新一輪的發力期,因此據預測,到2015年,我國國內旅遊人數將達到28億人次,人均每年出遊接近2次,國內旅遊收入將超過20億元,國內旅遊收入相當於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例將超過10%。

    對於目前正處於加速發展時期的生態旅遊業,宋子千認為,生態旅遊契合國家建設兩型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是旅遊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方麵,因此需要迎合市場需求的發展趨勢,使之更快發展。從實踐的角度來考慮,生態旅遊要更加強調生態保護意識的樹立,形成生態行為方式。宋子千強調:“生態旅遊是能夠和其他類型旅遊活動結合在一起的旅遊形式,比如和健康養生的結合、和運動休閑的結合、和科普教育的結合等等,做到主題化和差異化,豐富遊客的活動內容,獲得更多的體驗。”

    “農村地區發展生態旅遊具有廣闊的空間”。宋子千表示,可結合國家對綠色和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的支持政策,關於退耕還林、發展生態旅遊的支持政策和生態效益補償的有關政策,在廣大農村地區推廣將有機生產和生態度假結合起來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一方麵為生態建設、拓展鄉村旅遊發展空間提供新的途徑;另一方麵在促進當地農民增收的同時給他們一個更好的生產生活環境。